重庆日报新闻会客厅 | “双减”下的教育提质新思考⑤:对话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谢家湾学校校长 刘希娅
作为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面旗帜,重庆谢家湾学校一直以来坚持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双减”推动下,坚定不移发展素质教育,着眼学生长远发展、终身发展、素养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9月15日,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走进《重庆日报新闻会客厅》,与我们分享关于“双减”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关注重庆日报客户端、重庆日报网、重庆日报官方抖音、官方微博及重庆日报官方视频号、重庆日报百家号、新重庆、上游新闻等,均可收看访谈并参与留言互动。
主持人:如今“双减”政策已经实施一周年了,您作为教育工作者是怎样理解“双减”的呢?
刘希娅:关于“双减”我的理解是想要通过两个小切口,一个是校外培训,一个是作业来带动整个教育系统的生态重建,让整个教育从观念 治理到实施效果都能够全面地得以优化。所以我认为“双减”它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也是我们教育系统重建生态的一次良好契机。
主持人: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的两会当中有没有带来哪些跟“双减”相关的建议呢?
刘希娅:今年我带来了12份建议都是和“双减”有关的。有优化中考机制、关于孩子们心理健康的,也有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这些都是围绕“双减”可能在落地的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障碍和瓶颈的问题提出来的。
主持人:我知道其实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谢家湾学校就一直在倡导“素质育人”的模式,那这个模式跟“双减”之间有没有什么相融相通的地方呢?
刘希娅:其实多年来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谢家湾小学和谢家湾学校,各校区都是一直秉持“立德树人、素质教育”这样一个教育方针,从我们多年的实践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和现在的“双减”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是高度吻合的。都是要我们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去关注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关注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追求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通过配置资源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整个学习流程当中的体系的优化重建,或者说提升孩子们学习过程当中的内驱力来达到让孩子们学习成绩更好、学习的效果也更好。在学习成绩好的同时还能够保障孩子们综合素质更好。
所以“双减”的到来对于谢家湾学校来讲我们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冲击或者压力,应该说我们没有觉得它对我们有多大的改变,但是它对我们有很好的帮助,让我们感觉到多年的低负担、高质量的办学追求之路完全是符合党中央对于我们基层中小学办学的要求,也是符合大众愿望的,当然也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本质规律。
主持人:那么在“双减”政策实施的一年里,学校有哪些新的成果吗?
刘希娅:这一年我们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我们办初中了。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让我们更大胆地往前走了。我们办初中,并且我们并没有走老路,我并没有完全按照过去大家所认为的一定是“白+黑、5+2”刷题式的中学生活,而是按照“双减”的文件政策、按照我们素质教育模式来办的初中。
一年来,我们通过初中生和区域内的质量监测和我们多个平台的教学质量的联合监测来看,成绩是非常好的,就这一点来讲是加大了我们的信心。所以我们的探索也给我们的老师们、家长们甚至给了我们各级领导们一个信心,“双减”是正确的。
主持人:刚才我们说到的是“双减”政策给我们学校带来的一些利好,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一些阻力呢?
刘希娅:阻力一直都有的。这个阻力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群体的观念,甚至会波及到不同群体的利益,这个时候总会释放出一些不一样的意见,或者说会助推一些反对、质疑的声音。
我觉得首先的阻力来源于我们的同行学校,为什么说来源于同行学校呢?因为不是每一个学校都是走这样的一条路,但每一个学校都想去证明自己的路是对的,这个我倒觉得没有问题,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我们要能把孩子发展好,用孩子们的发展来作为一个最有力的回应是最好的。
当然还有一个阻力就是利益的博弈了。大家都知道“双减”之后校外培训肯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那么这个冲击我们也可以理解他们因为在利益上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在这个时候也会释放出一些抵触的声音。
但是就我们谢家湾学校而言,或者说我作为一个校长来讲,我认为这些阻力对我都没有构成影响。我曾经讲过,当我们退休的时候,想起每一个和我们有缘的孩子,我们都不曾辜负过他的潜能,都竭尽所能地为他们提供过支持。我们不会因为最好的孩子放弃最差的,也不会因为最差的孩子让我们最好的孩子落下,或者说受影响,我认为这是我们教育应该追求的一种样态。
主持人:刚刚您提到了校外培训机构,现在也确实存在一些将“素质教育”进行包进行暗箱操作,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如何应对呢?
刘希娅:其实我觉得无论外界的因素怎么变,作为学校来讲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如果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都能够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部包括我们相关的管理部门的一些管理政策,去很好地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真正地接纳和善待每一个孩子,去对每一个孩子的每一天、每一节课都负责,那么我想其实外界无论有怎样利益上的野蛮生长,也撼动不了我们这么大的一个体系。只要我们学校不去和他们利益嫁接或者里应外合,其实他们就已经失去了一大半的市场。
第二个我也觉得我们要更多的通过一些方式让家长、让孩子们对“双减”,尤其是“双减”背景下的校外培训内容和方式要加强学习、加强了解,其实有很多时候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导致了家长们的盲从。同时我觉得作为学校还有一点是可以和校外机构合作。我们(谢家湾学校)就和很多社会性质的团体进行了合作,比如说棒球、足球,包括我们有很多其他的社团,那么这样把社会的力量整合起来大家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各自为了利益去撕分孩子、撕分家长的利益,大家要形成教育的正确的合力,让大家真正地对孩子负责。
主持人:现在我们有一些老师们可能会反应工作量有一定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让教师们“减负增质”呢?
刘希娅:从这个问题我想反问你,现在老师们觉得累、觉得负担重,那过去没有“双减”、没有延时服务的情况下老师们觉得很幸福吗?从全国的层面调研的数据来看,老师们的幸福指数并不是很高的,职业倦怠指数相对也是不低的,全社会对于教育的满意度也不太高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就是老师的职业状态他怎么去理解自己的职业,同时他有没有找到专业的成就感、专业的意义感,有没有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强大内驱动力,这个是最重要的。你看这些年老师们在网络上反对的是什么,非教育教学的、无休止地检查、无休止的资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让老师们做专业的事情、做能够发挥他们专业并且能够提升专业能力的事情,原则上是不会反感的。
第二个就是老师们工作量的问题。我们从去年开始就特别地注意给老师们一些人文关怀,比如说这些年让老师们有亲子假、生日假、学术假,同时我们还给老师们弹性的上下班时间,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挑战我们学校内部的治理系统,能不能去很好地激发、调动老师们专业发展的激情,有没有搭建更多的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或者说是创新更多的机制,让老师们乐此不疲很愿意去钻研、去体现自己的价值,很愿意让他感觉到自己天天都在发光,这种感觉老师们会很迷恋的。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是挑战学校内部治理的观念和方法,所以我说“双减”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育生态的重建,要我们重新去考虑 怎样围绕着孩子们发展得更好,重建学校的整个治理系统。
主持人:那么我们的学校和家庭该怎样携手将“双减”政策落实得更好?
刘希娅:其实我觉得我们全社会,包括我还有像你们这样的媒体、整个的行政力量要用更多的办法借家长一双“慧眼”,让家长保持理性、保持通达,这是很重要的。现在的问题是不管孩子的基础怎么样、不管孩子的学习能力怎么样,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名校,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对我们正在发展过程当中国家也大力支持的,不管是非重点的学校还是职业教育,大家有一种不理智的抵制和一种不冷静的反对,我觉得这个是很可怕的。有没有想过对孩子来讲还有更科学的一条路,或者可能他本身需要另外一条路?而这样的人生是不可逆的,我们就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没有后悔药,甚至连埋怨的基本权利都没有的一个境地,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
还记得我们那个年代有读中专的、有读技校的、有读大学的,有本科、专科各得其所。而现在大家觉得必须进重点大,拿985、211以上的文凭大家才觉得踏实,但是就没有想过如果全国所有的孩子每人都是985、211的话,你觉得这个社会正常吗?它一定是不正常的。社会的丰富性,还有社会的基本样态就是多元。
其实有很多中等的孩子甚至中上的孩子,甚至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都是有天分的,只不过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尺去衡量他们,不能用单一标尺去衡量他们。你看国家想了那么多的办法甚至都已经限制到了布置作业不能太多这个层面了,但仍然和这一股不理智的内卷力量产生了强大的对弈状态,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但是总体来讲这一年来,我认为“双减”成效是很好的,有讨论是正常的,有人反对也是正常的。因为不可能一个新事物出现所有人都能够认识到位然后立马就执行,这不现实也是不应该这样去期待的,只不过现在遇到的这些博弈需要坚守。
主持人:在接下来“双减”的推动中,您有什么建议呢?
刘希娅:我觉得这件事情我们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站在每一个孩子发展的立场、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角度对教育(进行)治理。而不是为几个孩子的北大清华换取我们的功名利禄,这样我们损失的是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的后劲,和专业精神、专业情怀、专业能力。
同时我也想给我们的校长们和老师们提建议。我们可能遇到了在我们过去习惯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需要我们去更新的问题,我们要用完全不一样的新的视野、新的方法、新的学习路径去助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想对每一个校长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时代的挑战,但这个挑战也是对我们还能不能持续做好新时代校长 、教师的一次叩问。所以我劝我们的同行们、我们的校长、老师们,我们得适应“双减”,得争取要去做“双减”的弄潮儿,要去做“双减”实践探索的助推力量,这样我想无论是于我们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是于孩子的人生,还是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我们都是问心无愧的。
还有我想建议家长要更多地学习,我认为家长的学习内容应该更广阔一些,比如世界的发展、国家、民族的发展等。要把教育孩子自身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协同起来,这样带给孩子的影响才是积极的、科学的,而且是理智的。国家为了孩子们的发展,其实不管是大力地发展职业教育,还是现在有更多的渠道让我们的职教学生依然可以考大学、依然可以发展,甚至连军人现在都可以继续考大学。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更多地去理解战略和个体之间的协同性,不能背离,更不能对立。我们要看到国家的大的发展战略,然后才会看到我们的孩子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
第三个建议就是家长要尊重孩子。我们要分清楚孩子读书是在实现你的理想还是在实现他的未来,我们是不是用我们这一代人有限的经验或者说有限的一些认知方式去禁锢了孩子未来的无限可能。你看我们现在有很多的行业、职业都是过去没有的。还有很多是我们在20年前无法想象的职业,那未来我们知道孩子们要过什么样的日子吗?你是没有办法的。
最后我想建议我们的孩子们,“双减”为大家带来了这么好的教育生态重建的机会,也是给大家带来了一次很好的对于教育、学习与自己未来的生活重新思考的机会,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都要用方法尽量地影响家长能够认同你的理想追求。并且孩子们还是要理解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无论政策如何变化,要让自己有理想、有本领、有梦想、有信仰,你才会成为一个终身的生活的主动者,也才会真正地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不管什么样的环境有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那就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