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客户端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开州区围绕作业减负、校外培训、课堂教学等,聚焦“四增四减”,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让教育回归本源。“双减”政策在开州区正从落地走向纵深。
本期“‘双减’下的教育提质新思考”系列访谈我们邀请到了开州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李晓海和部分学校校长,与我们分享在推进“双减”工作过程中的开州经验与做法。
关注重庆日报客户端、重庆日报网、重庆日报官方抖音、官方微博及重庆日报官方视频号、重庆日报百家号、新重庆、上游新闻等,均可收看访谈并参与留言互动。
主持人:在您看来“双减”工作应怎样与开州教育的发展理念、区域特色相融合呢?
李晓海:“双减”政策是坚持“人民至上”、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举措。开州区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大区,在校学生有24万多人。
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和渝东北、川东北基础教育高地。如何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我们就必须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双减”工作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的整体布局中,全力构建开州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样态。
主持人:其实“双减”的目的就是要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回归校园、回归课堂,那么这一年来开州区下了怎样的功夫?
李晓海:是的,“双减”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让教育回归到本源。开州区总体来讲,就是“一升一降”。
“一升”就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方面,我们坚持课堂“压舱石”作用,以高效课堂建设为重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教师教学目标不留“尾巴”、教学内容没有“欠账”、教学效果不打“折扣”。
另一方面,我们持续实施骨干教师“领雁工程”、新老教师“青蓝工程”和“联帮挂”研训活动,全覆盖开展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引导教师做到“功在课前、力在课上、思在课后”。
“一降”就是降低校外培训热度。我们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对区域内291所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全覆盖排查整治。劝退、取缔无证照机构107所,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压减清零,并通过消课、转课、退费等方式挽回群众损失800余万元。所以我们的总体想法就是按照教育的本质规律来办学,按照人成长的规律来育人。
主持人:“双减”之后,很多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学生的作业如何只“减”数量而“不减”质量?同时,“双减”之后考试考什么,又怎样考?针对这些问题,想请您为我们解答一下。
李晓海:其实“双减”最重要的是减量提质。在作业方面,我们分学科组建了研究团队,依托9个初中教育集团、16个小学学区和44个市、区级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建立了优秀作业资源库,举办优秀作业设计评选展示等活动,鼓励引导教师合理设计作业。
我们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作业管理正负清单各10条,在学校建立起作业布置、公示、通报“三分离”监管制度,99.5%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
在考试方面,我们修订完善了《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全面实施小学一二年级非纸笔测试,健全“面上随机抽年级和科目,点上随机抽取学校、教师和学生”考评方式,调整考核周期,弱化分数考核,增加现场考核,强化办学特色、负面清单等考核,克服“五唯”顽障痼疾。
主持人:“双减”政策推行一年来,开州教育还存在哪些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呢?
李晓海:一年来,开州区的“双减”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毕竟只有一年的时间,还存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作业管理和设计能力、课后服务水平、家校共育水平有待提高,校外培训机构监管难等一些问题。
其实做好“双减”工作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主持人: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怎样做呢?
李晓海: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落实“双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开州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在校内来讲,我们要持续推进作业改革,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和指导;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研究,全力打造高效课堂。还要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形式、创新服务载体,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在校外来讲,我们要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准入管理,加强督促检查,持续查处、打击非法和变异形态的学科培训和违反规定时间开展学科培训的行为。加大学习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力度,引导家长更新育儿观念,尊重孩子、育人为本、家校共育,共同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主持人:我们都说课程才是撬动学校教育变革的真正杠杆,那么在“双减”的背景下,学校要怎么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学饱学好,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这种成长需求呢?
刘德权:我们大进小学在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渠道作用中精准发力。一是优化课程建设,实现课程增融。我们重构了指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书香礼韵”课程体系,设计了“品格养成、智慧思辨、思维创新、生命健康、人文艺术”五大领域课程群,学生能够 在菜单式管理和自主式选择中满足个性发展需求。
二是聚焦课堂提质,实现课堂增效。学校把课堂提质作为“双减”的一种常态样式,积极推进“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持续深耕常态课堂。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学程规范,不断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学习品质,发展高阶思维,提高课堂质效,确保学生校内学足学好。
主持人:现在我们有一句话是“双减”后孩子的时间去哪儿了。这其实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学校是如何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时间的呢?
廖纪元:汉丰五校主要以活动为载体加持“双减”。我们开展体育运动联赛,比如一二年级的跳绳联赛,三四年级的乒乓球联赛,五六年级的篮球联赛;开展阳光大阅读活动,一二年级以讲故事来推动,三四年级以好书推荐推动,五六年级以演讲比赛推动;我们还开展“阳光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世界;同时我们还有劳动课程,让学生做清洁、洗衣服、做饭菜等等,这些成为了学生的日常。
主持人:以前对于家长来说有一个难题叫做“三点半难题”。您觉得什么是“三点半难题”呢?“双减”之下,学校课后服务如何扩面提质,真正解决家长“三点半难题”?
李继兵:我理解的“三点半”难题就是过去的小学三四点钟就放学了,但父母亲都在上班,他们没有时间来接送孩子,对他们家庭来讲就是一个难题。
主持人:所以其实“双减”之后,对于课后服务这一块的要求是比较大的,那么我们在这一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李继兵:歇马小学围绕“三好、三新”扩面提质、优化服务来精准回应家长关切。
一是托管看护好,让家长放心。我们以安全、有序、有效为根本遵循,精心组织和规范管理课后服务。
二是作业辅导好,让家长安心。我们以巩固、练习、提高作为基本任务,提供作业辅导和学业支持,助力“减负不减质”。
三是拓展培训好,让家长开心。我们以兴趣、爱好、特长为拓展目标,提供菜单服务,提升课后服务品质。
学校对课后服务实行了课程化管理、课题化研究。我们挖掘开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中的课程资源,将开州糖画、羽毛画、四维拳、渝开竹琴、旱地冰壶等项目纳入课后服务课程。课后服务中的“行课程、艺课程、健课程”,深受学生喜欢,家长认可,参与度很高。
主持人:其实“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压力和工作量都在激增,那么学校怎样让老师们的压力变成动力呢?
李茂辉:“双减”实施一年来,我们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双减”的强力支撑。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我们把锤炼师德师风作为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的第一要务,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扛起“双减”的历史责任。
二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落实“双减” 重在提高课堂质量。通过参加“国培计划”、学校“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引领培养教师;开展“琢玉杯”教学基本功大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教育集团还安排骨干教师走进农村学校,辐射引领、共同提升。
三是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作业质量、课后服务纳入教师评价,优化评职晋级优方案。
四是尽量减少教师参加与教学无关的活动,降低老师们的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