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企业是怎样炼成的③|10年完成3次“进化” 让中昆新材料稳坐细分行业“头把交椅”

“专精特新”企业是怎样炼成的③|10年完成3次“进化” 让中昆新材料稳坐细分行业“头把交椅”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2022-03-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去年以来,党中央召开的多个重要会议,都提出要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更是首次将“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专精特新”,成为当前的产业热词。

 

截至目前,重庆已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0余家,其中118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为何身怀绝技,凭什么能“独步江湖”,他们的“功夫”是如何练成的?本报推出《“专精特新”企业是怎样炼成的》系列报道,与你分享他们精彩的成长故事。敬请关注。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企业名片

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11年成立,是全国唯一一家生产全铝绿色智能装配式建筑的企业,2019年获评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0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年产值超过6亿元。

今年1月,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昆新材料)董事长龚德平接到一个不寻常的电话:来自西双版纳的刘先生,要求定制上百套全铝装配式建筑,并提出了室温稳定在20℃、保障30年不腐蚀、自带语音控制系统、能用手机远程操控等多种“苛刻”要求。

刘先生在景洪经营民宿20多年,西双版纳的湿热天气,让他的钢结构民宿“病况”不断,房屋生锈腐蚀、被虫蚁蛀蚀是常事。刘先生每年都要花上万元对自家民宿进行翻修,烦不胜烦。

“没有问题”,电话这头,龚德平的回答掷地有声。为啥有这份底气?西安工业大学的检测数据显示,中昆新材料生产的全铝绿色装配式建筑,具有耐腐蚀、隔音隔热等特性,强度是钢材1.2至1.5倍,使用寿命长达50年,价格还比钢材便宜1/10。产品完全能够满足刘先生的需求。

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紧张生产。 (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01

初次进化:联手高校快速形成产品优势

 

在2011年成立中昆新材料之前,龚德平已在建筑领域摸爬滚打了20多年。“我从建筑业转到铝型材制造行业的原因,是因为铝产业链长,产品在很多领域得到利用,比做工程的‘淘金’机会多。”他说。

不过,初次涉足铝型材产业的龚德平深知,只有研发出过硬的产品,才能铸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开始,就就把产品研发的重点,放在自己熟悉的老本行——装配式建筑上。

龚德平回忆,当时,国家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人们接触到的装配式建筑以“大块头”的钢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居多,属于“小个子”的铝制装配式建筑没有市场。不过,进入铝型材制造行业之初,龚德平就预感到,受益于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倡导,体型轻巧、价格亲民、组装方便的全铝装配式建筑,极有可能在康养、旅游领域走红。他毅然决定“押宝”全铝装配式建筑。

不过,龚德平却被许多人泼了冷水:“铝合金强度不够,做装配式建筑没有优势,拿什么抢市场?!”

如何让铝合金达到甚至优于钢结构建筑的强度?龚德平想到了“借脑”。他多次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院校机构研讨,以科技成果转化+入股和对方谈合作,吸引专业人士投身产品研发,成立了院士、博士工作站,解决了铝制品强度低的问题。

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新材料的研发。 (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除了与国内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中昆新材料还引进国外前沿技术。2016年,该公司率先从德国某企业引进一种静电粉末喷涂技术,通过分析、消化、吸收,与国内传统铝制品处理工艺技术结合后,形成了在中高端铝制品行业中具有领先水平的独有技术。此举不仅使得中昆新材料解决了铝制品凹陷、焊缝等复杂工件的涂装难题,将涂料利用率提高到95%,维修率也较国内其他涂装设备降低了40%左右。

凭借这一“独门绝技”,中昆新材料的全铝装配式建筑,获得“重庆市工业强基项目”称号,康养、旅游、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订单纷至沓来。

与科研机构和业内大腕的合作,帮助中昆新材料完成了第一次进化。

02

二次进化:组建工业设计院,将30多个设计产品产业化

为保证产品竞争优势,中昆新材料每年把公司营业收入的5%投入了研发。但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龚德平留意到一个现象:一些装配式建筑因为照搬传统设计图,在优化设计、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方面存在不足。此外,自家生产的建筑虽然牢固,但是稍显笨拙的外观也让一些客户望而却步。能否通过设计创新,让产品不仅好看,也便于组装,满足更多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2017年,中昆新材料决定涉足工业设计领域,将当年研发投入的一半(1000万元)用于组建工业设计研究中心。这也是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唯一的工业设计中心。

此后,中昆新材料针对保温措施和焊接工艺等关键环节进行攻关,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中昆全铝装配式建筑的“升级版”——“中昆·倚云居”,实现了“结构模块化、做工精细化”的智能建造,填补了全铝智能装配式酒店领域的空白。

记者在中昆新材料的展厅看到,“中昆·倚云居”采用新一代高强轻质铝合金复合材料,房间墙壁比传统墙壁薄一半左右,室内空间更大;房屋还加入了人脸识别系统,全屋语音控制系统,智能安防,智能温控、湿控、光控,门窗风感、雨感等智能家居元素,时尚感十足。去年智博会举办3天时间,光倚云居一个产品上就收获订单近200个,合同总金额近亿元。

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紧张生产。 (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为加快产品升级,2021年,中昆新材料正式组建工业设计院,形成了“工业设计技术带头人+设计专家+核心工业设计团队”的人才队伍,将30余个设计产品产业化。今年初,中昆新材料被市经信委认定为重庆市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对象,为全市首批5个设计研究院之一。

一组数据见证了中昆新材料在铝型材制造行业的实力。截至目前,该公司共有5项自主商标,产品获得32项专利。仅全铝装配式建筑一个领域,就申请了18项专利。值得一提的是,中昆新材料全铝绿色智能装配式建筑在全国铝型材制造大行业细分中属于唯一,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部分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等地。

03

三次进化:试水新材料,“智造”微米、纳米铝材

 

产品不愁销路,龚德平却并不满足。铝产品产业链长,机会多,他决定在工业产品研发中继续“淘金”。

如何提升产品含金量?龚德平选择了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材料——微米、纳米材料,开启了公司快速成长的“第三次进化”。

与一般铝材相比,微米、纳米铝材强度是铝合金的1/4,是钢材的1/12,吸音隔音效果极佳,价格比普通铝合金高3倍左右。

不过,纳米、微米技术虽然前景光明,但因为跨部门、跨领域协作的原因,其产业化过程困难重重。但凭借与国内知名院校多年合作的优势,2019年起中昆新材料围绕航天航空、高速列车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材料。

“我们曾与哈工大材料学学院教授反复研讨,经历了50余次反复试验、测试,最终实现纳米微米材料的研发。”龚德平透露。目前,中昆新材料已研发成功“基于纳米微米颗粒泡沫铝复合材料”、“高强铝合金建筑外架结构”等新产品。仅基于纳米微米颗粒泡沫铝复合材料的研发,就能为公司新增产值12亿元。

凭借创新,中昆新材料在纳米微米材料领域逐渐闯出了名气。去年,河南一家科技公司在参与项目招投标时急需铝合金纳米材料,公司主要负责人专程到重庆找到龚德平,一见面就豪气地说:“你们的纳米材料我全包了,有多少我要多少!”

继全铝装配式建筑之后,中昆新材料研发的又一款独家产品——高强铝合金建筑外架结构,计划今年内投放市场,主要运用于铁路、桥隧、建筑等领域。

随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中昆新材料的“业务版图”进一步扩大。最快本月底,该公司在垫江高新区投资6亿元建设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即将部分投用。这个基地全面建成后,可成年产6万吨高强轻质合金材料、3万吨超宽规格高性能铝合金板材基地和年产10万平方米全铝绿色智能装配式建筑。届时,公司将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产品广泛用于航空、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乡村振兴等领域。

 

记者手记

     勇当“吃螃蟹者”

2011年,中昆新材料成立,产值不过数千万元。十年过去,这家企业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

在我市诸多中小企业中,中昆新材料的这份“成绩单”算不上非常耀眼,但其敢为人先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

如今,许多企业都致力于技术创新,但是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是,创新的起始点越靠前,产生的价值越大。中昆新材料的成功之处在于,当许多企业忙于在成熟的领域同质竞争,不敢、不愿在新领域冒险时,中昆新材料却能独辟蹊径,通过与科研院校、国外企业的合作,将技术消化并进行成果转化,再通过原创的工业设计,成为行业细分领域的“吃螃蟹者”。这种慧眼识珠的能力和敢为人先的魄力,成就了中昆在铝型材制造业的辉煌。

希望我市涌现出更多像中昆新材料这样的“吃螃蟹者”,凭借创新铸就行业“隐形冠军”。它们推出的“专精特新”产品,也将为“重庆智造”提供有力支撑。

校对:刘旖旎(见习记者)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专精特新”企业是怎样炼成的③|10年完成3次“进化” 让中昆新材料稳坐细分行业“头把交椅”

2022-03-28 19:41:57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去年以来,党中央召开的多个重要会议,都提出要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更是首次将“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专精特新”,成为当前的产业热词。

 

截至目前,重庆已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0余家,其中118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为何身怀绝技,凭什么能“独步江湖”,他们的“功夫”是如何练成的?本报推出《“专精特新”企业是怎样炼成的》系列报道,与你分享他们精彩的成长故事。敬请关注。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企业名片

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11年成立,是全国唯一一家生产全铝绿色智能装配式建筑的企业,2019年获评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0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年产值超过6亿元。

今年1月,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昆新材料)董事长龚德平接到一个不寻常的电话:来自西双版纳的刘先生,要求定制上百套全铝装配式建筑,并提出了室温稳定在20℃、保障30年不腐蚀、自带语音控制系统、能用手机远程操控等多种“苛刻”要求。

刘先生在景洪经营民宿20多年,西双版纳的湿热天气,让他的钢结构民宿“病况”不断,房屋生锈腐蚀、被虫蚁蛀蚀是常事。刘先生每年都要花上万元对自家民宿进行翻修,烦不胜烦。

“没有问题”,电话这头,龚德平的回答掷地有声。为啥有这份底气?西安工业大学的检测数据显示,中昆新材料生产的全铝绿色装配式建筑,具有耐腐蚀、隔音隔热等特性,强度是钢材1.2至1.5倍,使用寿命长达50年,价格还比钢材便宜1/10。产品完全能够满足刘先生的需求。

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紧张生产。 (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01

初次进化:联手高校快速形成产品优势

 

在2011年成立中昆新材料之前,龚德平已在建筑领域摸爬滚打了20多年。“我从建筑业转到铝型材制造行业的原因,是因为铝产业链长,产品在很多领域得到利用,比做工程的‘淘金’机会多。”他说。

不过,初次涉足铝型材产业的龚德平深知,只有研发出过硬的产品,才能铸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开始,就就把产品研发的重点,放在自己熟悉的老本行——装配式建筑上。

龚德平回忆,当时,国家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人们接触到的装配式建筑以“大块头”的钢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居多,属于“小个子”的铝制装配式建筑没有市场。不过,进入铝型材制造行业之初,龚德平就预感到,受益于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倡导,体型轻巧、价格亲民、组装方便的全铝装配式建筑,极有可能在康养、旅游领域走红。他毅然决定“押宝”全铝装配式建筑。

不过,龚德平却被许多人泼了冷水:“铝合金强度不够,做装配式建筑没有优势,拿什么抢市场?!”

如何让铝合金达到甚至优于钢结构建筑的强度?龚德平想到了“借脑”。他多次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院校机构研讨,以科技成果转化+入股和对方谈合作,吸引专业人士投身产品研发,成立了院士、博士工作站,解决了铝制品强度低的问题。

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新材料的研发。 (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除了与国内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中昆新材料还引进国外前沿技术。2016年,该公司率先从德国某企业引进一种静电粉末喷涂技术,通过分析、消化、吸收,与国内传统铝制品处理工艺技术结合后,形成了在中高端铝制品行业中具有领先水平的独有技术。此举不仅使得中昆新材料解决了铝制品凹陷、焊缝等复杂工件的涂装难题,将涂料利用率提高到95%,维修率也较国内其他涂装设备降低了40%左右。

凭借这一“独门绝技”,中昆新材料的全铝装配式建筑,获得“重庆市工业强基项目”称号,康养、旅游、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订单纷至沓来。

与科研机构和业内大腕的合作,帮助中昆新材料完成了第一次进化。

02

二次进化:组建工业设计院,将30多个设计产品产业化

为保证产品竞争优势,中昆新材料每年把公司营业收入的5%投入了研发。但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龚德平留意到一个现象:一些装配式建筑因为照搬传统设计图,在优化设计、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方面存在不足。此外,自家生产的建筑虽然牢固,但是稍显笨拙的外观也让一些客户望而却步。能否通过设计创新,让产品不仅好看,也便于组装,满足更多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2017年,中昆新材料决定涉足工业设计领域,将当年研发投入的一半(1000万元)用于组建工业设计研究中心。这也是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唯一的工业设计中心。

此后,中昆新材料针对保温措施和焊接工艺等关键环节进行攻关,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中昆全铝装配式建筑的“升级版”——“中昆·倚云居”,实现了“结构模块化、做工精细化”的智能建造,填补了全铝智能装配式酒店领域的空白。

记者在中昆新材料的展厅看到,“中昆·倚云居”采用新一代高强轻质铝合金复合材料,房间墙壁比传统墙壁薄一半左右,室内空间更大;房屋还加入了人脸识别系统,全屋语音控制系统,智能安防,智能温控、湿控、光控,门窗风感、雨感等智能家居元素,时尚感十足。去年智博会举办3天时间,光倚云居一个产品上就收获订单近200个,合同总金额近亿元。

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紧张生产。 (重庆中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为加快产品升级,2021年,中昆新材料正式组建工业设计院,形成了“工业设计技术带头人+设计专家+核心工业设计团队”的人才队伍,将30余个设计产品产业化。今年初,中昆新材料被市经信委认定为重庆市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对象,为全市首批5个设计研究院之一。

一组数据见证了中昆新材料在铝型材制造行业的实力。截至目前,该公司共有5项自主商标,产品获得32项专利。仅全铝装配式建筑一个领域,就申请了18项专利。值得一提的是,中昆新材料全铝绿色智能装配式建筑在全国铝型材制造大行业细分中属于唯一,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部分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等地。

03

三次进化:试水新材料,“智造”微米、纳米铝材

 

产品不愁销路,龚德平却并不满足。铝产品产业链长,机会多,他决定在工业产品研发中继续“淘金”。

如何提升产品含金量?龚德平选择了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材料——微米、纳米材料,开启了公司快速成长的“第三次进化”。

与一般铝材相比,微米、纳米铝材强度是铝合金的1/4,是钢材的1/12,吸音隔音效果极佳,价格比普通铝合金高3倍左右。

不过,纳米、微米技术虽然前景光明,但因为跨部门、跨领域协作的原因,其产业化过程困难重重。但凭借与国内知名院校多年合作的优势,2019年起中昆新材料围绕航天航空、高速列车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材料。

“我们曾与哈工大材料学学院教授反复研讨,经历了50余次反复试验、测试,最终实现纳米微米材料的研发。”龚德平透露。目前,中昆新材料已研发成功“基于纳米微米颗粒泡沫铝复合材料”、“高强铝合金建筑外架结构”等新产品。仅基于纳米微米颗粒泡沫铝复合材料的研发,就能为公司新增产值12亿元。

凭借创新,中昆新材料在纳米微米材料领域逐渐闯出了名气。去年,河南一家科技公司在参与项目招投标时急需铝合金纳米材料,公司主要负责人专程到重庆找到龚德平,一见面就豪气地说:“你们的纳米材料我全包了,有多少我要多少!”

继全铝装配式建筑之后,中昆新材料研发的又一款独家产品——高强铝合金建筑外架结构,计划今年内投放市场,主要运用于铁路、桥隧、建筑等领域。

随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中昆新材料的“业务版图”进一步扩大。最快本月底,该公司在垫江高新区投资6亿元建设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即将部分投用。这个基地全面建成后,可成年产6万吨高强轻质合金材料、3万吨超宽规格高性能铝合金板材基地和年产10万平方米全铝绿色智能装配式建筑。届时,公司将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产品广泛用于航空、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乡村振兴等领域。

 

记者手记

     勇当“吃螃蟹者”

2011年,中昆新材料成立,产值不过数千万元。十年过去,这家企业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

在我市诸多中小企业中,中昆新材料的这份“成绩单”算不上非常耀眼,但其敢为人先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

如今,许多企业都致力于技术创新,但是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是,创新的起始点越靠前,产生的价值越大。中昆新材料的成功之处在于,当许多企业忙于在成熟的领域同质竞争,不敢、不愿在新领域冒险时,中昆新材料却能独辟蹊径,通过与科研院校、国外企业的合作,将技术消化并进行成果转化,再通过原创的工业设计,成为行业细分领域的“吃螃蟹者”。这种慧眼识珠的能力和敢为人先的魄力,成就了中昆在铝型材制造业的辉煌。

希望我市涌现出更多像中昆新材料这样的“吃螃蟹者”,凭借创新铸就行业“隐形冠军”。它们推出的“专精特新”产品,也将为“重庆智造”提供有力支撑。

校对:刘旖旎(见习记者)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