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客户端
江津区地处长江要津,风光旖旎,人文荟萃,是重庆市首个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江津区在做靓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以文化为魂、旅游为载体,推进文旅融合,依托自然人文优势,积极打造旅游休闲地。
7月11日,江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郑军燕走进《重庆日报新闻会客厅》,和我们分享江津区在助力旅游业发展上的举措。关注“江津文旅”公众号,查看“川渝一家亲——景区惠民游”活动完整攻略;关注重庆日报客户端、重庆日报网、重庆日报官方抖音、官方微博及重庆日报官方视频号、重庆日报百家号、新重庆、上游新闻等,收看完整节目并参与留言互动。
主持人: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文旅行业可以说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对此您有什么样的见解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郑军燕:从我的理解来看,文旅产品属于非必需消费的刚需品,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给旅游业造成“重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次疫情对旅游行业而言,也是一个“危中有机”调整期,因此,江津区委、区政府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从市场主体的需求出发,立足区情、整合一系列政策,打出了一套重整江津文旅产业的组合拳,帮助文旅企业度过“危险”,抓住“机遇”,从而实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近期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文化和旅游部新近推出了系列政策,那么江津作为重庆市首个历史文化名城,又正在打造休闲旅游胜地,对此有何具体的措施?
郑军燕:政策上,我们确保国家、市级政策在江津不打折扣的落地,统筹财政资金,举办系列的促文旅消费活动,以发放消费券串联零售、餐饮、住宿等不同消费业态的方式,撬动文旅消费热情。支持文旅品牌打造,从景区硬件设施建设到文旅节会活动打造,我们均按投入比例予以扶持,江津区用实际行动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对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者,我们鼓励文旅企业做大做强,对新升规的、存量的规上企业,我们坚持“扶上马送一层”的原则,每年给予10—15万元不等的扶持。对A级景区、特色民宿、星级饭店创建成功的业主,我们有10—200万元不等的扶持,为了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江津区是拿出了真金白银的。
对于市场主体的消费者,在文旅市场没有放开之前,我们加大网络宣传,让游客云游江津的四面山水,也加大了对乡村游、近郊游的推荐力度,推出了门票、住宿等优惠套餐,吸引周边游客到江津休闲度假。5月31日,国家文旅部缩小了跨省游的熔断范围,我们更是抓住这个机会,推出了对旅行社、团体游、自驾游、过夜游等系列激励政策,按每人5元—30元的标准,为全区的景区景点引流。
主持人:从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疫情暴发以来游客在出行选择方面明显转向了近郊游、休闲游、乡村游等。江津在此方面有何新的打算,特色和优势在哪?
郑军燕:江津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不仅地处主城都市区,并且紧邻中心城区。近两年,我们重点打造了一批乡村游、观光休闲游等农旅融合产业。这正好与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深入推动乡村振兴,精心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相契合。
我们的优势在于“先发”,在大家的印象中江津是一个农业之城,工业之城,但其实我们几年前已经埋头苦干,沉心静气的串点成线,打造了“东西南北中”5条精品线路,无论你是陪老人,还是带小孩,无论你是康养还是猎奇,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总有一处适合你。
我们的特色是“非遗”。江津有100个非遗,我们正将它融入到旅游的六要素中,端午划龙舟,元宵打铁水,好看又好耍,尖椒鸡、酸菜鱼、米花糖、老白干,好吃又好带,非遗+为江津文旅贴上了独特的地方标签。
主持人:我们知道江津也是“巴蜀文旅走廊”的重要通道。那么江津区如何发挥自身文旅资源优势,成为“巴蜀文旅走廊”一颗耀眼的明珠?
郑军燕:我们的着力点在“联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江津连接川渝黔,所以我们利用大娄山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渝川黔康养金三角,扩大旅游影响力。
积极融入巴蜀文旅走廊建设,我们与泸州、宜宾资源互用、保护同步,津、泸、宜三地因地域相近,共同“做大蛋糕”,又相互交流沟通,在文化同源中调整发展方向,避免同质化,比如我们的稻田火锅、高粱酒馆等就吸引了不少的四川游客的到来,今年端午节,江津累计接待游客34.8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亿八千多万。
我们和宜宾、泸州共同筹备打造了全国首条以非遗酿造技艺为主题的跨省精品旅游线路。从这里,大家可以品味从清香、浓香到酱香的酒香之路,也可体验从醋、酱油到豆瓣的味蕾之路,相信这条积淀川南渝西人民智慧的线路,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目前,这条跨省精品旅游线路即将开启。
在此,我真诚地邀请大家到江津旅游!江津一定让你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