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秋粮增产成定局 人和民丰更加旺
让“中国碗”里的“中国粮”更加满满当当,让人和民丰更加旺!

【地评线】渝论 | 秋粮增产成定局 人和民丰更加旺

来源:华龙网2023-10-26

10月2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新办发布了一组农业生产数据: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此前,夏粮产量2922.6亿斤,处于历史第二高位。早稻产量566.7亿斤、增加4.3亿斤,连续四年增产。全国秋粮增产已成定局。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粮食丰收真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对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解决14亿人口吃饭问题,粮食丰收要有保障。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各种保障促进粮食丰收,合理调配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用各种措施鼓励农民种田积极性,无疑是金秋粮食丰收再创新高的动能所在,也是民心安定、国家稳定的基础。

种粮保障,鼓足干劲。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需要让农民有看得见的实惠。为保持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各地在金融、保险、价格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通过补贴政策、价格政策、金融保险政策,最大限度提升粮食生产从业者的积极性,让每一个种粮农民收入不低于从事其他农业生产的收入。有这一系列的种粮保障,为粮食增收夯实了基础。

强化措施,鼎力支撑。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来之不易。靠天吃饭最无常,这是大家都清楚的道理。要减轻自然灾害对种粮的影响,尤其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数据显示,今年自然灾害共造成1.45亿亩农作物受灾,尤其是今年六月,河南就遇到了烂场雨,这给小麦收获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局面。为了帮助农民及时抢收粮食,农业农村部门有效调度,交通、公安等部门协同配合,每一个环节都有一系列的积极举措,帮助农民克服了秋旱、秋涝、台风的影响,在最短的时间内减损。

科技支农,赋能添喜。18亿亩耕地作为红线,一寸都不可以浪费。在这个前提之下,各地还积极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抓盐碱地改造,抓耕地总量,抓单位产出,抓播种面积。尤其在农民遇到种植困难的时候,各地的科技支农团队,日夜与农民奋战在一起,通过科技大数据等赋能,为农民排忧解难。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在2015年首次登上1.3万亿斤门槛,此后虽偶有起伏,但都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水平。特别是从2018年开始,每年粮食产量都持续保持增长。

粮丰产增成定局,食安民安国更强。越是丰收在望,越是要压实担子。各地更需层层压实责任,在粮食播种面积、耕地数量保护、耕地质量提升上做好各项保障,才能夯实丰收的基础,让“中国碗”里的“中国粮”更加满满当当,让人们更幸福、产业更兴旺!

作者:余梦瑶(渝北区)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地评线】渝论 | 秋粮增产成定局 人和民丰更加旺

2023-10-26 06:00:00 来源:

10月2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新办发布了一组农业生产数据: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此前,夏粮产量2922.6亿斤,处于历史第二高位。早稻产量566.7亿斤、增加4.3亿斤,连续四年增产。全国秋粮增产已成定局。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粮食丰收真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对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解决14亿人口吃饭问题,粮食丰收要有保障。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各种保障促进粮食丰收,合理调配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用各种措施鼓励农民种田积极性,无疑是金秋粮食丰收再创新高的动能所在,也是民心安定、国家稳定的基础。

种粮保障,鼓足干劲。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需要让农民有看得见的实惠。为保持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各地在金融、保险、价格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通过补贴政策、价格政策、金融保险政策,最大限度提升粮食生产从业者的积极性,让每一个种粮农民收入不低于从事其他农业生产的收入。有这一系列的种粮保障,为粮食增收夯实了基础。

强化措施,鼎力支撑。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来之不易。靠天吃饭最无常,这是大家都清楚的道理。要减轻自然灾害对种粮的影响,尤其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数据显示,今年自然灾害共造成1.45亿亩农作物受灾,尤其是今年六月,河南就遇到了烂场雨,这给小麦收获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局面。为了帮助农民及时抢收粮食,农业农村部门有效调度,交通、公安等部门协同配合,每一个环节都有一系列的积极举措,帮助农民克服了秋旱、秋涝、台风的影响,在最短的时间内减损。

科技支农,赋能添喜。18亿亩耕地作为红线,一寸都不可以浪费。在这个前提之下,各地还积极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抓盐碱地改造,抓耕地总量,抓单位产出,抓播种面积。尤其在农民遇到种植困难的时候,各地的科技支农团队,日夜与农民奋战在一起,通过科技大数据等赋能,为农民排忧解难。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在2015年首次登上1.3万亿斤门槛,此后虽偶有起伏,但都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水平。特别是从2018年开始,每年粮食产量都持续保持增长。

粮丰产增成定局,食安民安国更强。越是丰收在望,越是要压实担子。各地更需层层压实责任,在粮食播种面积、耕地数量保护、耕地质量提升上做好各项保障,才能夯实丰收的基础,让“中国碗”里的“中国粮”更加满满当当,让人们更幸福、产业更兴旺!

作者:余梦瑶(渝北区)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刘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