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谁也没想到,这部“看不懂”的文艺片成了黑马。
经典黑色电影往往来源于文学,正在热映的黑色荒诞电影《河边的错误》,正是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10月25日16:00,该片票房已达1.25亿元,无论是排片还是单日票房,都是稳稳的第一,豆瓣评分也达7.6分。跟今年其他文艺片惨淡的票房相比,《河边的错误》堪称文艺片的“高光”,这跟“顶流演员”朱一龙的加持有关,更离不开另一位“顶流”——作家余华。在半岛观影团刚刚举办的观影&分享会上,青岛知名影评人曲博文认为,“余华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IP。”山东大学副教授、博导赵坤在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认为,余华作品的文学性和权威性,是翻拍成电影的保障;更重要的是,余华已经是成功“破圈”的写作者。
第一个“错误” 用文艺片解锁顶流票房
余华为《河边的错误》带来了什么?
《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严肃文学作家兼网络红人余华的同名先锋小说,当当网上,这本余华写于1987年的小说冲上了小说飙升榜、热搜榜、畅销榜前排,更是畅销榜首位。连演员张译都自称是余华的书迷,在评价该片时表示,是“小说提供的土壤肥沃,书钧导演的拳脚才踢得开,向余华老师致敬”。
电影上映前余华亲自下场“带话题”,解锁了电影多次热搜。在平遥国际电影展首映和北大路演采访时,余华和导演魏书钧、主演朱一龙的互动都是热度很高的超话话题,比如“余华盛赞朱一龙是艺术家”“余华说朱一龙的表演无懈可击”“余华说《河边的错误》比张艺谋的《活着》忠于原著多了”等。影评人、制片人藤井树表示,“余华和朱一龙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有一个长达90分钟的对谈,在网络上刷了很多好感。朱一龙有很强的粉丝基础,余华又是新晋的网络红人,影片以原著作者满意改编作为卖点,带来双重圈粉,这是相当专业的营销策略。”
电影由扛票房能力和演技都已得到肯定的影帝朱一龙主演,在“顶流作家”和顶流演员的双重加持下,电影的最终成绩也非常亮眼,上映3天票房破亿,几乎每天票房、排片率等数据位列第一。对于艺术电影来说,这个成绩非常罕见,票房轻松超过《宇宙探索俱乐部》(6704万元),猫眼平台已将该片总票房预期调高到2.7亿元。
第二个“错误” 用作家身份解锁顶流网红
一个严肃文学作家是如何走上顶流之路的?可以说,这是和互联网时代相互成就的。
作家苏童在《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节目中称余华和莫言都是“大网红”。莫言率先加入新媒体浪潮,个人公众号几乎每篇都能达到10W+阅读量,他也玩转抖音、B站等平台。
与好友莫言相比,余华成为“顶流”是近两三年的事情。他在接受《朗读者》董卿采访时,凭借一本正经的冷幽默式采访,杀回了大众视野。在贾樟柯的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和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以及在线下活动的互动中,余华凭借犀利的言语、有趣的灵魂和人与书的巨大反差,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最近他在韩国搞讲座又因“潦草小狗”再次出圈。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余华的代表作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他的叙事悲凉沉痛,黑暗又残酷,但出现在镜头前的余华本人,却是“在逃喜剧人”、段子手、脱口秀演员。《活着》几乎年年霸榜,他自称靠《活着》“活着”,网友们评价他“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
缓解这个时代和网友们的情绪,大家需要一个这样的“网红”余华。
第三个“错误” 以破圈金句解锁顶流话题
像余华这样一位严肃文学的作家,被冠以当红‘顶流’的title,而他本人也接受这样的说法,以轻松、消遣的方式解构严肃和崇高,这是只有在后现代语境里才可能发生的。”山东大学副教授、博导赵坤认为,“顶流”是当代文化场域中伴随粉丝经济诞生的新生词,移植到文学领域中,一方面说明互联网话语的渗透能力,比如余华金句屡次上热搜;另一方面也说明后现代话语方式的覆盖能力,“因为也正是这些前提,让我们看到作为文学史的经典作家余华,反而比通俗作家更能获得大众的接受度。这也是余华能够给电影带来话题度的主要原因。”
余华作品的文学性和权威性是改编成电影的保障。赵坤认为,以余华在互联网的“网红”程度,他早已是成功“破圈”的写作者,并且打破了文学、文化、娱乐、教育等各大行业的壁垒,自带流量,“这实际上有一个隐匿的、看不见的现象,就是读者群”。这些都使经典作家能够成功收获非专业读者,获得通俗意义上的流量。对于一部很多人“看不懂”的电影,最后却能“名利双收”,这种隐性的力量,更是有力加持。
第四个“错误” 以严肃文学解锁顶流营销
网红作家”能赋予电影多大的能量和后续力?
网络的狂欢终究如璀璨一瞬的烟火,甚至在电影营销上,《河边的错误》也完全放弃了当下火爆的短视频病毒营销。只能从文字中得以窥见的余华,那个不轻易示人的余华,才是导演魏书钧所抓取到的“内在基因”。
赵坤表示,某个层面上来说,网红是个名词,网红作家其实是个偏正短语,核心词还是作家,要看作家是通过什么途径成为网红的,倘若是通过写作、通过作品,说到底还是要看业务能力。“对于业务能力很强的作家来说,当不当网红并不是太重要。”
严肃文学作品对于导演和观众来说,都称得上“精神盛宴”。近期影视化的余华作品《文城》,金宇澄的《繁花》等,都采用了极精良的班底;贾平凹的《秦腔》、苏童的《黄雀记》、王蒙的《这边风景》、徐则臣的《北上》等也宣布将进行影视化……现实主义底蕴浓厚、精神内核深刻是严肃文学不可比拟的优势。文学作品和影视相互成就,相伴“出圈”。
在“顶流”作家加持下,以破圈金句带来热搜话题,以严肃文学的权威性保障电影品质,成就了文艺片“顶流”票房的成功营销,期待《河边的错误》引发的现象在业界解锁更多“错误”。
原标题:四个错误造就票房顶流 文艺片《河边的错误》票房1.25亿,余华亲自下场“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