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已“复活”!换个角度打卡重庆自然博物馆里的恐龙世界

恐龙,无疑是古生物界中的“顶流”。不久前,重庆自然博物馆借助增强现实(AR)技术,“复活”了一批化石标本。原来只能望“石”兴叹的恐龙明星,“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眼前。


现在,你只要走进重庆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厅,戴上AR眼镜站在化石标本前。凶猛的上游永川龙、雄壮的合川马门溪龙、“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就会在你眼前“复活”。


这位小朋友说:“把眼镜戴上以后,我感觉恐龙跟活的一样,很有画面感,而且还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


重庆,被称为“恐龙脊背上的城市”。亿万年前,这里气候潮湿、森林密布,是恐龙家族繁衍生息的乐园。重庆自然博物馆的这个恐龙厅,展出的恐龙化石骨架就有24具,遗迹化石57件。


在AR导览中,每位“恐龙明星”的故事都不同,从生存、进化、繁衍、化石发掘等方面,带您沉浸式体验早已远去的恐龙世界。



重庆自然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姜涛说:“以我们的镇馆之宝,我们有名的上游永川龙为例,佩戴AR眼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具化石当时从它发掘的过程和最后复原的过程,全部直观地展示给大家,还会把它的一些活着的时候比如说捕杀等一些习性,进行一个直观地展示。”


曾经的地球霸主,如何在化石骨架的基础上,复原出它的真容?姜涛介绍说,主要来源于两类科学依据,一类是直观的化石证据,比如皮肤印痕化石、脚印化石。另外,还可以通过后裔和近亲进行推断。



“比如说肌肉是胖是瘦的话,我们通过骨骼上面它都有肌肉附着点,这个是有印痕的,然后将今论古。我们也可以通过现生的,比如说鳄鱼等等这些爬行动物,它的肌肉是怎么附着的?它多长的骨骼?附着多少肌肉?它的体重等等,就是基于这些科学元素、科学依据,来进行一个合理的复原。”姜涛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



目前,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已有30个化石标本和场景,实现了AR导览。除了恐龙化石骨架,贝林厅里的非洲大草原动物标本,也通过AR技术,在博物馆里上演了非洲草原动物大迁徙的震撼画面。

这位游客说:“可以身临其境地去逛博物馆,更好地去学习这些自然知识,我觉得这种方式很不错。”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刘春力 谭琴 特约记者 田济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