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乡村振兴 | 城口县明通镇:山河代“盐”焕新貌 新乡贤汇聚治理合力
华龙网讯(记者 姜连贵 杜典韵 石林)10月31日,为纪录重庆乡村振兴发展历程、展示乡村振兴好形象、宣传挖掘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交流乡村振兴成功经验,乡村振兴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小组来到城口县明通镇,感受乡村振兴为当地带来的变化。
古盐井焕新貌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说起记者对明通镇此行最深刻的印象,那一定是大大缩短的路程。去年年底刚刚实现全线通车的城口高速公路,使得原本要花费数个小时去翻山越岭的山路,变得快捷又好走,方便了人们在明通镇的进出。
再者,就是焕然一新的明通井。“大巴山麓,前河水畔,有一小镇,名曰明通,内有盐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商贾云集,富庶美丽……”这是一首明通人代代相传的儿歌,唱出了明通悠久的制盐历史。“明通”二字,便是来源于当地的“明井”与“通井”两处古盐井。记者仍清晰地记得,去年这里仅仅只是一处不断流出卤水的盐井遗址,但此次前来,崭新复原的制盐工坊拔地而起,周围的一切都焕然一新。
明通镇深刻践行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盐井文化展示带,以明通井盐为核心和原点整体布局,优化周边建筑风貌与旅游服务基础设施,通过建设明通盐井文化长廊、古盐井文化博物馆等,全方位展现当地底蕴深厚的井盐文化历史,打造宜居宜业的特色盐井小镇。
乡贤带头树模范 汇聚磅礴治理合力
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等特质。明通镇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中的典型引领作用,让传统的乡贤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时代内涵。
明通镇以示范引领、模范带头为导向,通过群众推荐、党员推荐、个人自荐及村委评选的方式,从优秀农村基层干部、老党员、退休教师、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群体中评选出“新乡贤”126名。定期举办乡贤说事,全面引导乡贤参与村规民约执行、矛盾纠纷调解、红白喜事监管、无事酒整治等,充分发挥乡贤在基层治理中的特殊作用,逐步形成变“干部说”为“乡贤说”。
在明通镇的乡贤馆里,集中展示了明通文化和乡贤事迹。其中一面墙上,展示着当地主动脱贫的村民心声。那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我申请不当贫困户了”,不仅侧面展现了逐渐变好的生活条件,更是当地村民努力致富、积极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明通镇充分发挥乡贤在政策宣传、民生监督、矛盾化解、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让乡贤以朴实无华的表述、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党的方针政策编成“三句半”“顺口溜”等广泛宣传。聘请多名乡贤担任纪委监督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监事长等,对全镇民生项目实施、工程建设、惠农涉农资金兑现及辖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全方位立体监督。邀请新乡贤主动参与到村级事务的管理和矛盾化解工作中,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乡贤中的杰出代表担任专职调解员,察实情、讲政策、想办法,有效化解部分疑难问题。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明通镇通过定期召开乡贤座谈会,广泛征求乡贤关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意见,让乡贤们积极建言献策,有效解决了当地村民日常生活与当地发展建设协调中的难点、痛点。同时,明通镇广泛听取乡贤对 “山河代盐·仁文明通”镇域品牌建设的意见,为“一村一品”“一村一产业”的打造与完善提供真知灼见的思路和想法,让他们成为了党委、政府发展镇域经济的参谋。
高标准基础农田建设让农业生产更加现代化
明通盐井文化展示带的打造属于“盐缘金六”品牌项目,是当地一村一品建设中的一部分,“稻香平安”品牌同样也是。“今年丰收季节,我们的村民第一次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大型机械,第一次在实践中检验高标准农田产粮效果。”明通镇副镇长张应威介绍。此前,村民们手中大多数是碎田,黄牛犁不了,机器用不上,很大部分全靠人工用锄头挖,一遇大雨天气,还经常冲垮田坎、压毁秧苗,导致稻谷减产。
为守好这一方养育世代的农田,丰盈农户钱袋子,2022年,在城口县镇两级大力支持下,当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500元/亩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承包田地,将零碎分散的“巴掌田”“撂荒地”“鸡窝地”整合成411亩“田成片、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极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让农业生产更加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我们引进了小型耕地机、中型烘干机、大型收割机,将‘纯苦力活儿’变成了‘半机械化’,从‘山高坡陡犁锄响’走向了‘无边稻田机声忙’的质变。”张应威介绍,下一步,这里还将植入“稻鱼共生”“亲子活动”“教育实验基地”等多种文娱形式,盘活明通田园乡村资源,围绕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朝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目标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