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 林楠
华龙网讯(记者 林楠)10月末,刚刚下过一场雨。进村的公路平整洁净,道路边树木和泥土混合的清香扑面而来,云雾缭绕间,远处的山腰像缠着白腰带,山间流水潺潺,俨然一幅泼墨山水画。这里是重庆市彭水县润溪乡白果坪村,经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不断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进行人居环境整治以前,很多地方都可见污水流串,道路上也存在白色垃圾”,白果坪驻村第一书记杨硕告诉记者:“现在垃圾处理有了转运站,每个路段也都有负责的保洁员。保洁员每个月有1000元,每周上班时间是三天。我们不断给村民们宣传,想要经济搞上来,就要把人引进来,那环境卫生肯定是首要的。放眼望去,整个村子都是洁净的。”
53岁的村民余太国就是保洁员中的一位。上要赡养80多岁的老母亲,下要养育两个念书的孩子,自身还有手部残疾,余太国成为保洁员后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他表示热爱这个岗位,为自己给家乡美出了一份力感到骄傲,即便非工作时间,他都会带上保洁工具,主动去捡拾垃圾。
另外,驻村工作队还牵头编制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坚持“事项全覆盖,村民全参与,评定全透明、结果全公开”原则,科学设置爱党爱国、遵纪守法、乡村建设、公益美德、奖优惩怠5类共40项评分细则。将人居环境的多项指标纳入其中,有效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共计兑换约20000元物品,村民房前屋后更加干净整洁。
在此基础上,村里还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资源、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打造了集高山旅游休闲、避暑纳凉、生态采摘、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杨硕介绍,白果坪村海拔在900至1400米,村里结合气候、水源、空气质量等要素考虑,决定走“生态农业+乡村振兴”的路子,村里搞起了食用菌基地,2022年正式投产。
在村里的食用菌大棚里,华龙网记者看到大朵大朵“肥美”的平菇盛放在菌包上,一位村民正在忙着采摘。
2017年1月,村里以每亩地35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了36亩土地,建好了65个大棚。大棚被租赁给食用菌种植场,并约定:大棚用于发展食用菌产业及带动附近村民发展食用菌产业,不得转租和发展非食用菌产业。如今,仅租赁大棚一项,村集体就收入超过6万元。
除分得租赁大棚的收益外,村民还可以就近在种植基地务工。“从家里走到基地,只要几分钟时间,来回跑也不费力。一年能挣两三万元劳务费,赚钱顾家两不误,安逸。”村民秦治民说。
在发展食用菌种植之余,白果坪村还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如今,村里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2000余亩。村里还通过土地流转、保底收购、技术指导等措施,建立健全了与村民的利益联结和带动机制,走出了土地流转、劳务增收、合作共赢的致富路。
为保障村里的产业发展,来自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的驻村工作队还争取了中央水利救灾(抗旱)项目资金403万实施白果坪村管网连通工程、大龙洞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共2个抗旱应急项目,项目正有序推进中。此外,驻村工作队还为村里寻得一处水源。今年8月,村里成功申请了20万元资金,开展饮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目前全村正在安装供水主管,年内有望完工,届时村民用水将更加便捷。
杨硕表示,下一步,白果坪村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尤其是饮水安全巩固,抓好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体现生态环境系统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的责任担当;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档升级高山平菇生产基地,推动碳汇资源落地变现,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变现路径。“努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白果坪建设步伐,为建设美丽重庆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重庆从生态保护入手、从人居环境整治破局,打造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让生态振兴绘就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截至2022年底,重庆市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187座,处理能力18.5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9.7%;改造农村危旧房超过10万户,成功创建1482个美丽宜居乡村、54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