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双11”“凉凉”?文体消费成黑马
就文化消费而言,其不是购物狂欢,因产品具有独特性,就要求文化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双11”当下遭遇新挑战,挖掘消费潜力不妨也少些套路。

疯狂“双11”“凉凉”?文体消费成黑马

来源:扬子晚报2023-11-13

副业专心卖美妆的演员张棪琰,跑到法国直播带货好多天;卖男装的“云爸爸”在直播间里不止走模特步,还唱了起来;“这个直播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搞笑幽默博主“小李飞叨”忙直播卖货,嗓子都哑了,有网友劝他好好创作,也有网友抱怨,优惠力度不行。

这个“双11”,许多人的感觉是:直播间里仍旧在喧嚣,但身边没有人在讨论“双11”买什么了,似乎也没了购物车里不知囤什么的焦虑,赶在“双11”前夜最后一分钟还在装购物车的自己,不知道去哪儿了,啥都没买的大有人在。

追溯源头,每年11月11日,原本只是人们玩笑中的“光棍节”,却被商家敏锐捕捉到商机,在这一天集中推出促销活动,经过10多年开拓,成了全民网络购物的“狂欢日”,培育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到了2023年,“双11”最火热的话题,竟是“‘双11’是不是卖不动了”,有63%的网友甚至认为“‘双11’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面对“双11”,消费者只觉得“套路太多,懒得算”,更何况“天天看直播,也都有折扣,该买的都买了,和‘双11’没什么区别啊。”

今年电商玩家白热化的低价竞争,将“全网最低价”这一核心争端,直观地推向高潮。无奈消费者被过往几年愈发复杂的玩法折磨到疲惫,因各类购物节层出不穷,逐渐对花里胡哨的优惠脱敏。大众消费行为更趋于理性,注重性价比,当然还是会忍不住想看看,能不能得到真实惠。

据报道,在消费品类方面,今年“双11”电子产品、文化娱乐休闲方面的改善性消费较为突出,线下线上消费均出现增长。“男性消费力首次超过宠物狗”引发热议,男性消费“新三宝”出现了:电竞、骑行和潮玩。

“双11”开卖的首日,公路自行车销量暴涨300%,骑行的眼镜增幅达到210%,有滑雪品牌10多分钟就超过去年“双11”全天。不仅治愈系的IP产品受欢迎,数字生活也增长强劲,航旅产品,娱乐会员、电影票务、生活游戏均表现亮眼。特别是今年电影的票务订单,同比去年大涨600%,演唱会呈现了几十倍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消费市场正在呈现细分化、个性化等特征,一些国货品牌可以和一些国际大牌“掰一掰手腕”,甚至在一些细分赛道上卖得更好。细究起来,萌物、文体消费这些本就是当下都市人群的消费重点,当下文旅消费、文体消费走高,这并不是“双11”才有的热潮。之所以受欢迎,更直观体现了当下人们注重情绪价值的商品,为快乐买单,为健康买单的大趋势。

话说文体消费持续走热,与生活日常息息相关。有人热衷于在直播间里交换非遗;四川成都某景区里的“唐僧”扮演者又火了,凭借惟妙惟肖的造型和生动演绎,赢得网友点赞;“小龙女”李若彤紧跟潮流,体验各地文旅,带货杭州服饰城。当下,在文化消费领域,探索“文化+”“科技+”“旅游+”等各种消费业态,推动整个产业链条升级增效。

就文化消费而言,其不是购物狂欢,因产品具有独特性,就要求文化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双11”当下遭遇新挑战,挖掘消费潜力不妨也少些套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疯狂“双11”“凉凉”?文体消费成黑马

2023-11-13 07:06:26 来源:

副业专心卖美妆的演员张棪琰,跑到法国直播带货好多天;卖男装的“云爸爸”在直播间里不止走模特步,还唱了起来;“这个直播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搞笑幽默博主“小李飞叨”忙直播卖货,嗓子都哑了,有网友劝他好好创作,也有网友抱怨,优惠力度不行。

这个“双11”,许多人的感觉是:直播间里仍旧在喧嚣,但身边没有人在讨论“双11”买什么了,似乎也没了购物车里不知囤什么的焦虑,赶在“双11”前夜最后一分钟还在装购物车的自己,不知道去哪儿了,啥都没买的大有人在。

追溯源头,每年11月11日,原本只是人们玩笑中的“光棍节”,却被商家敏锐捕捉到商机,在这一天集中推出促销活动,经过10多年开拓,成了全民网络购物的“狂欢日”,培育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到了2023年,“双11”最火热的话题,竟是“‘双11’是不是卖不动了”,有63%的网友甚至认为“‘双11’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面对“双11”,消费者只觉得“套路太多,懒得算”,更何况“天天看直播,也都有折扣,该买的都买了,和‘双11’没什么区别啊。”

今年电商玩家白热化的低价竞争,将“全网最低价”这一核心争端,直观地推向高潮。无奈消费者被过往几年愈发复杂的玩法折磨到疲惫,因各类购物节层出不穷,逐渐对花里胡哨的优惠脱敏。大众消费行为更趋于理性,注重性价比,当然还是会忍不住想看看,能不能得到真实惠。

据报道,在消费品类方面,今年“双11”电子产品、文化娱乐休闲方面的改善性消费较为突出,线下线上消费均出现增长。“男性消费力首次超过宠物狗”引发热议,男性消费“新三宝”出现了:电竞、骑行和潮玩。

“双11”开卖的首日,公路自行车销量暴涨300%,骑行的眼镜增幅达到210%,有滑雪品牌10多分钟就超过去年“双11”全天。不仅治愈系的IP产品受欢迎,数字生活也增长强劲,航旅产品,娱乐会员、电影票务、生活游戏均表现亮眼。特别是今年电影的票务订单,同比去年大涨600%,演唱会呈现了几十倍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消费市场正在呈现细分化、个性化等特征,一些国货品牌可以和一些国际大牌“掰一掰手腕”,甚至在一些细分赛道上卖得更好。细究起来,萌物、文体消费这些本就是当下都市人群的消费重点,当下文旅消费、文体消费走高,这并不是“双11”才有的热潮。之所以受欢迎,更直观体现了当下人们注重情绪价值的商品,为快乐买单,为健康买单的大趋势。

话说文体消费持续走热,与生活日常息息相关。有人热衷于在直播间里交换非遗;四川成都某景区里的“唐僧”扮演者又火了,凭借惟妙惟肖的造型和生动演绎,赢得网友点赞;“小龙女”李若彤紧跟潮流,体验各地文旅,带货杭州服饰城。当下,在文化消费领域,探索“文化+”“科技+”“旅游+”等各种消费业态,推动整个产业链条升级增效。

就文化消费而言,其不是购物狂欢,因产品具有独特性,就要求文化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双11”当下遭遇新挑战,挖掘消费潜力不妨也少些套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