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乡村振兴丨黔江区着力打造“武陵菌都——中国羊肚菌之乡” 乡村振兴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春来第一鲜,最美羊肚菌。羊肚菌作为一种珍稀食用菌品种,因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每年10月过后,是它的播种时节,到了来年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之际,宽敞明亮的阳光大棚里,就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羊肚菌撑着一把把褐色的“小伞”,鲜嫩肥厚、长势喜人,孕育着一片春日好“丰”景。
多年来,黔江区立足生态优势,将羊肚菌作为特色生态品牌持续打造。覆盖全区23个乡镇街道,种植面积7000多亩,年产量达1500吨,总产值超2亿元。2021年,黔江羊肚菌荣获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和“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称号,今年黔江区起草的《羊肚菌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正式批准,是渝东南首个发布羊肚菌生产技术的地方标准。羊肚菌已经成为黔江区农业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成为全区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当前,黔江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让黔江区羊肚菌的“金字招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后天发力”用足“先天优势”
3月,是羊肚菌大片采收的繁忙时节。在黔江区,走进羊肚菌种植基地,整齐划一的地垄上,大大小小的羊肚菌撑着灰褐色的“小伞苞”破土而出,一颗颗、一簇簇,挺着胖墩墩的腰杆,错落有致地盛开在菌垄上,散发着菌子独特的芳香。农人们蹲于菌垄间,一手拿着小刀,一手扶着羊肚菌,小心翼翼地将菌腿从泥土中割出来再慢慢放进篮子中。
别看这羊肚菌长势喜人,可对栽种环境要求极高。偏低的土地酸碱度和不适宜的气候对菌菇来说都极难生长。黔江区地处武陵山腹地,是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适中,雨热同期,空气湿润,林下土壤肥沃,山泉水丰富,“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优势,应着羊肚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优良品质,错位增效,潜力无限。本着“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精神,勤劳智慧的黔江人,自是不会辜负这份恩赐,在这片沃土上耕耘出时代的脊梁。
2016年,黔江区才开始把产业的苗头对准羊肚菌,虽是“后起之秀”,但发展态势方兴未艾。7年的蓬勃发展,黔江区一步步在菌种选育、扩繁、示范、推广中“摸爬滚打”,在建立母种、原种、栽培种供给体系和技术开发体系中“攻关求索”。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地方标准指定,延伸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十个一”的产业模式,常年种植基础5000亩左右,产值超1.3亿元,新鲜羊肚菌保持在100元一斤的价格,而烘干之后的羊肚菌,则可以达到1000元一斤左右。营养价值极高的羊肚菌不仅是老百姓“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全区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标志性产业。
“外部合力”补齐“内部瓶颈”
“前期川菌公司对黔江羊肚菌种植环境的检测,让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于是立即决定从成都转战黔江继续发展羊肚菌产业。”正阳街道团结社区羊肚菌种植基地负责人黄小彬说。
在重庆川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菌种、技术推广以及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困难的帮助下,正阳街道团结社区羊肚菌种植基地正一切向好,“出菇量菌产达到400斤一亩,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来算,一亩地大概在万元左右。”
2022年,黔江区引进川菌团队,注册成立重庆川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区内大力发展羊肚菌产业,不仅致力于珍惜食用菌菌种研发,还为种植户提供生产、技术支持、培训及销售等配套服务。如今该企业种植基地遍布冯家街道以及黎水、黄溪、马喇等乡镇。今年三月,正阳基地羊肚菌一个星期可采摘1000斤左右,黎水基地1-2周内可采摘3000-4000斤,而这样的采摘工作可以一直持续到4月底。
不夺农时,丰年稔岁。在大力帮扶黔江区羊肚菌产业种植和发展的案例中,水田乡的培育又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典型。
“选址、设备安装、用工生产.....从策划到运营销售,想不到仅用了3个月时间!” 水田乡四季菌菇产业园负责人曾凡平激动的说。水田乡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我们企业增添了“动力源”。目前,该地已培育羊肚菌营养袋300万袋,产值实现700万元,打响了菌菇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第一枪”。
2022年以来,水田乡坚持“靠前意识”上门服务,解决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发展中资源、技术、销售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施贷款财政贴息等,有效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我们协调将闲置煤矿作为厂房、协调上级部门申请247万元项目资金、联系蚕桑种植户供给桑枝条等,千方百计解决民营企业菌菇园发展中棘手问题,帮助降低运行成本,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该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协调民营企业、联合社等发展用地,沟通联系劳务,开展服务个体工商户等,及时兑现产业补贴(贴息)资金,以实际行动提升服务质量,营造了良好营商环境,有力助推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急民所急,想民所想。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如何调动种植积极性,都是需要考量的事。“黔江区主要对羊肚菌生产过程中的菌种、种植大棚、喷淋设施、烘干设备、冷冻设备和收益保险等环节给予农业产业发展补贴,重点抓两端,前端就是菌种研发生产,后端就是加工包装销售,促中间基地建设,推动羊肚菌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我们严格按照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入库、公示、验收、审签等程序,完善资料后再兑现产业补贴资金。”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舒昌荣说。
招商引资,财政补贴,协调用地、开展服务……黔江区正全力打造食用菌产业融合发展“高地”,与西南大学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优质种子、技术、深加工、市场等支撑产业链的要素齐备,做足准备,下牢功夫,纵深推进,完善“十个一”产业发展工作模式,让羊肚菌种植无后顾之忧。
“三产融合”做靓品牌文章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羊肚菌产业是黔江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如何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如何让羊肚菌产业一步步从“低小散”走向“高精尖”,从“脱贫产业”走向“富民恒业”,更需要从大处着眼。
舟白街道充分发挥党支部核心引领作用,建立形成了“基地+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使得舟白街道村民集体致富,还通过就近务工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庄,一起共谋增收致富路。
“在外面打工工资再高我都不羡慕,因为在这个基地务工,工资是100元一天现结,离家很近,还能照顾小孩和老人。”在基地务工的当地村民张秀梅高兴地说。
舟白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世兵说:“从目前的采摘情况来看,我们街道的羊肚菌今年有望实现产量125000公斤左右,产值近250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1000余名群众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放眼黔江区,羊肚菌种植基地初具规模,产业效益日益显现。形成了“企业+协会+园区+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基本实现品种多样化和种植规模化,种植规模由2017年的6个镇乡15个业主种植羊肚菌300亩,到2023年23个镇乡38个业主种植7000亩;拥有羊肚菌菌种场4个,年产能达800万袋,可满足5000亩羊肚菌菌种生产。通过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动2600多人就近务工,实现收入1800多万元……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黔江区发展羊肚菌产业的励精图治。
产业上去了,配件得跟上。黔江区按照做优做强特色食用菌、做特做精珍稀食用菌、做好做大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打好科技成果转化供给、需求、服务、保障“组合拳”,着力强化品牌打造、机制构建、要素保障和综合效益,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全产业链羊肚菌产业发展体系。
从地里采摘的新鲜羊肚菌,预留下鲜货订单,其余的由工人们进行挑选、分类、烘干。烘干后的羊肚菌第一时间保留了其鲜度,才能在销售运输中减少损失。而对种植户来说,他们是压根不愁羊肚菌的销售的。鲜货多为零售,或是通过电商平台推广;烘干的羊肚菌除了有专门的商贩收购外,还有社会力量爱心助销、扩大宣传推介展销、以及推动云采摘的模式全面打通销售路径。
就在今年8月,黔江羊肚菌一龙头企业还打开了国外市场,与加拿大采购商签订合同,向北美市场出口优质烘干羊肚菌。让羊肚菌进入国际高端食用菌市场行列。
“这是我们出口的第一批羊肚菌,产品质量经过严格把控,符合海外市场的要求。截至今年底,我们还要完成2个批次约3万包羊肚菌的出口,货值120万元。” 黔江区羊肚菌产业技术协会工作人员曾凡琴说,800多包优质羊肚菌在黔江海关工作人员查验合格后陆续装车,它们将由西部陆海新通道运抵深圳口岸,通过海运发往加拿大,全程预计20天,这是黔江羊肚菌首次实现出口。
为更好助力黔江羊肚菌走向国际市场,黔江区商务主管部门和海关优化出口通关流程,创新推出“一企一策”服务机制,帮助羊肚菌龙头企业获得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顺利拿到出口“通行证”。
接下来,黔江区将依托“黔江羊肚菌”品牌,建成以水田、白土为核心的羊肚菌示范基地10000亩,建成“中国武陵山食用菌交易中心”,打造“武陵菌都——中国羊肚菌之乡。”为黔江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 杨月 张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