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小场所”这样管理!重庆已确定16个区县试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商店、小餐馆、小旅馆、小茶楼、小生产加工作坊等“九小场所”数量也日渐增多,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去到的地方。但由于此类场所规模小、分布广、数量多、业态杂,因而也存在着管理难、事故频发等特点。
为切实解决基层“九小场所”属地安全监管的基础性、普适性问题,目前,重庆已确定在16个区县启动试点工作,实现对“九小场所”的信息化、智能化安全监管。
摸清“九小”家底,找准安全监管短板
“九小场所”由于点多、面广、人员密集,是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难点、痛点。如何最大限度消除“九小场所”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最近,“新重庆里看应急”采访团走进江北区,看他们如何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开发“九小场所安全智管”应用,利用数字赋能,切实提升辖区“九小场所”安全监管水平。
据统计,江北区现有实有经营主体117239户,其中个体工商户55873户,占比达47.66%。
“为摸清‘九小场所’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持续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对辖区‘九小场所’进行全方面摸排,找准问题症结,深挖问题根源。”江北区应急局党委委员、执法支队政委龚海林介绍。
从“九小场所”层面看,多以家庭式经营管理模式为主,体量大分布广、经营场所小、人员密集,安全生产条件差且隐患突出。一些经营者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导致主体责任履行不彻底,难以实现安全生产的闭环管理。
“以消防为例,‘九小场所’普遍存在消防通道杂物堆放、灭火器失效、应急照明设施损坏等现象。一些场所由于资金和消防设施的投入不足,消防安全责任和措施得不到落实,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龚海林介绍,从监管层面看,主要存在监管队伍力量薄弱、监管装备滞后于监管需要,以及当前执法体系与现实监管需求存在矛盾冲突三大问题。
纳入数字重庆建设典型应用,实现一地创新全市共享
《“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明确,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健全事故隐患数据库,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的动态分析和全过程记录管理。
数字时代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过前期创新试点、迭代升级,江北区“九小场所安全智管”应用应运而生。“该应用场景共分为经营业主自查自报、监管者检查巡查、平台大数据分析3大板块,实现了与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基层智治中心的融合贯通,通过数字化赋能,让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和管理者监管责任落实全过程可追溯,实现‘九小场所’安全生产可视化动态监管。”龚海林介绍。
“九小场所安全智管”应用以社区(网格)、业主为主要用户群体,充分激发城市安全群防群治活力,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为重点,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闭环管控的大安全机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同时,该应用充分融合重庆市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有效完善了城市“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建立健全城乡防灾减灾体系,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和社会治理制度重塑相互契合,推动社会治理领域多跨协同的流程再造、模式重构、制度重塑,推动数字政务相关应用的执法力量下沉,增强乡镇(街道)管理社会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保障安全的能力。
近日,市安委办、市应急局在江北区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全市16个区县作为第一批推广试点启用“政务·九小场所安全智管”应用。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市128个镇街,1267个社区,7826人网格试点运行,注册场所 95751 家,发现并报送隐患 5457 条,已整改隐患1187条,有效破除了小微企业底数难掌握的困境。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