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稳健性
中小金融机构的稳健性事关金融稳定与安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谈到“完善机构定位”时指出,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在谈到“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时指出,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不论是治已病还是治未病,关键在于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稳健性。这好比人体抵御外部病毒入侵,如果肌体强健,靠自身免疫力就能基本复原,如果肌体羸弱,就不得不借助外部药物。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就是要计长远,在增强免疫力上下功夫。
一要确保做实资本。中小金融机构免疫力的来源之一是股东出资,即资本金,正所谓“做生意要有本钱”。金融机构一旦经营失败、出现风险,首先要通过资本盈余吸收损失,如果不够,再由股东根据自身出资依法承担损失,直至股本清零,如果还不够,则开启“他救”机制。由此可见,做实资本是抵御风险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最基础、坚实的屏障。接下来,要高度重视中小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的资本金补充渠道狭窄问题,拓宽其“补血”渠道。
二要健全法人治理。中小金融机构免疫力的来源之二是可持续经营产生的收益。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的基础是完善的法人治理。剖析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病因不难发现,法人治理不健全是主因。例如,个别中小银行的股东大会形同虚设,高管违规向多个关联方发放巨额贷款,极大抬升了信用风险。为此,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现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三会一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
三要强化外部约束。中小金融机构免疫力的来源之三是外部的有效监管。金融机构的稳健性以预算的硬约束为基础,即资本充足率约束。出现坏账时,股东负有主体责任,需要用拨备、核销、补资本等方式满足监管要求。为了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稳健性、激发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活力,金融监管总局已于近日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接下来,中小银行要做好政策过渡期的准备工作,细化资本管理,以资本定资产,优化信贷资产投向,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稳健性,不仅要在增强免疫力上下功夫,还要及时出手处置风险,最大限度遏制风险蔓延。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占主体地位,银行稳则金融稳。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持续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并已取得积极成效。从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的评级结果看,在2023年第二季度全国近4000家商业银行中,绝大部分银行处在安全边界内,高风险银行资产占全部银行资产的比例已不足2%。接下来,要持续关注、分类施策、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切实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作者:郭子源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