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的风刮到了重庆,风多大?能刮多久?
白天打工,晚上学艺,这届年轻人的夜生活,有点意思。近期,极具年代感的“夜校”走红网络,成了90后、00后推崇的潮流夜生活之一,甚至在外地还出现了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一课难求的火热现象。而继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之后,这股夜校的风也吹到了重庆。
夜幕降临,这条属于年轻人的街逐渐鲜活,而伫立在这条街上的夜校,也不断吸引着自己的忠实观众。
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夜校潮,今年开设的观音桥青年夜校,更像是面向成人的兴趣班。在课程设置上,主打的就是一个字:杂。
夜校学员秦良英在第一次上完书法课后,感觉兴奋又愉快,“我觉得挺好的,学习的热情也挺高的。”
而首次线下体验DJ音乐教学的夜校学员Kevin则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这种现场还是蛮有吸引力的,“新鲜感”是他的形容。
免费开放或实惠的课程价格、近十种新颖多元的种类、在夜晚灵活开设的上课时间……不难看出,新夜校,是懂年轻人的。
“我居住的地方和我工作的地方,距离咱们的观音桥街道夜校,路程大概在半个小时左右”,学员金小曼说道,距离近,这是青年夜校抓住年轻群体的原因之一。
夜校学员蒋松余则认为,可以免费来学到这些东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开个玩笑来说,不是兴趣班上不起,而是夜校更有性价比。
“我们的系列课程主要是围绕青年的需求与成长,比如我们也会教授数据可视化、office的一些基础操作之类的”,观音桥街道青年夜校宣传干部张宇思认为抓住年轻群众,是有意而为之。
同样吸引年轻人驻足的,还有来上课的老师。这里有授课20年的专业音乐老师,也有既当学生又当老师的书法爱好者。通过整合与利用社区资源,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新夜校的火爆出圈,映射出的,是城市文化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发展。
“我教课也接近20年了”,夜校民谣课老师马已说,作为一个音乐人,他可以去为社会创造一些价值,让大家感受到音乐的一个魅力。
夜校书法课老师欧东昇则表示,想通过这种方式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打破对书法的一种固有认知和一些审美的局限。
“辖区它其实有很多资源,我们有各种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张宇思说道。
从今年8月至今,由观音桥街道组织举办的青年夜校线下课程已吸引1000人次前来学习。目前,青年夜校在九街和北仓北仓文创街两个地点,布置了尤克里里、非遗剪纸、咖啡鉴赏、硬笔书法、民谣创作等特色课程,以4—10节课时的课程灵活安排,市民可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报名了解。
“在这个工作当中,我们起着一个平台的作用,来链接这些需求”,张宇思表示,下一步,观音桥街道还计划在洋河社区开设面向小微企业主的创业夜校、在新光社区开设少数民族的红石榴夜校,为这股夜学热潮,再添一把公共服务创新实践的文化“火苗”。
说起夜校,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扫盲夜校”,到20世纪80年代注重学历与技能提升的夜大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夜校,也有一代人的生活刚需与精神供养。由此看来,它的再度翻红,并不是偶然。追溯缘由,或许要从这届年轻人,为何热衷上夜校讲起。
这是90后蒋松余今年在夜校上的第12节课了。从8月份的尤克里里,到刚刚开课的硬笔书法,作为夜校最早一批的资深粉丝,蒋松余是偶然通过线上小程序,参加了一场青年夜校的线下课程后,便“沉迷其中”。自由地选择兴趣所在,一种学以致用的充实,是他上夜校追求的学习“快感”。
“有老师的指导,知道该怎么去提升自己了”,蒋松余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在这种空闲的时间里面,做自己就是感兴趣的事情,我会觉得很充实。”
在书法课上,蒋松余练得津津有味,教授这堂课的老师欧东昇同样乐在其中。作为书法工作室的创建者,在上过几节音乐课后,欧东昇与授课老师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欧东昇看来,能够认识到不同的朋友,也认识了各种行业,可以一起进行交流,看来是一种比较让自己得到自我满足和充实的一个契机。
一节硬笔书法课,是实训考试,也是交际场。而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的金小曼而言,更像是熬过白天职场生活后的“避难所”和过渡站。
“现在年轻人所说的,就是越来越卷了”,金小曼说道,选择来到青年夜校,也是给自己一个静下心来的机会,“年轻人也是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上其实是很多不足的。”
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当下社会,追寻一个只专注于自身的空间,是年轻人的精神刚需。重握生活的主动权,则是“摆烂”与“躺平”之间调整出的平和心态,更是求变、求新、求知的人生积极态度。
记者手记:
不管是之前的city walk 、逛菜市场,还是现在的上夜校,所谓时尚潮流的时代产物背后,反映的都是新一代人对生活质量与精神文化的高品质追求。而如何不断输出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让这股夜学热潮走得更远、更久,或许又是一道新时代下的文化供给必答题,值得更多人的关注。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张妍雅 徐毅 特约记者 赵茜 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