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荆竹村变迁记
华龙网讯(通讯员 陆显德)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荆竹村山高路陡,地广人稀,没有一项像样的产业。2019年,浙江安吉白茶基地落户这里,并建起了茶叶加工厂,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到村里,当上了产业工人,闭塞的小山村首次有了集体经济,荆竹村也悄然变化。
从零开始 产业路上拓荒者
近日,我们来到荆竹村,刚一坐下来,荆竹村党支部书记舒军就倒上一杯白茶,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白茶的来历。
多年来,村民们习惯了传统耕种的生活,看到村里没有一项像样的产业,既是荆竹村党支部书记,又是镇人大代表的舒军,萌生了发展特色产业的想法。
“我们的白茶产业是唯一的一个村集体经济,她是从浙江安吉‘远嫁’到这里的,经过几年的培育,已经取得成功,并将进入盛产期。”舒军说。
2018年,舒军带领村委一班人到邻近的湖北咸丰小村考察取经,了解到当地的茶叶亩产收入达6000元左右,而本村的粮食种植亩产收入还不足1000元时,考察归来的他立即召开群众大会。
“你们几个都能把产业搞起来,可能是要变天了。”一些村民说。
后来,通过进一步考察,村民们说的话不无道理,咸丰小村的茶叶基地海拔较低,气候也有所不同,舒军决定放弃引进咸丰小村茶苗的想法。
2018年6月,在争取帮扶单位3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60万元后,舒军和村镇一班人再度出发,前往浙江安吉白茶基地考察,这里的气候、土质与荆竹村相仿,而白茶盛产期亩产收入高达14000元,坚定了舒军发展安吉白茶的信心。
回到老家后,舒军和上次一样,召开群众大会,与村民们商讨发展产业的想法,结果与上次差不多,60%的人不赞同。
“在没有产生效益之前,村民的质疑是正常的,只有先行先试。”舒军说。
2019年12月,舒军只身前往浙江安吉,调回110万株白茶苗,600亩茶园开工建设,舒军每天带领100多村民上山种苗,每人1天80元的劳务费如期放发。
在白茶基地真正建好后,村民们又打起了退堂鼓,以为这个产业还不够成熟。村干部们也不干了,问题出在人工、技术、投入都跟不上。这样一来,所有的压力全部压到了舒军一个人的身上。
调整思路 筑巢引凤话神奇
遇事不㤺,沉着应对,这是舒军的办事风格。2019年,在白茶产业举步维艰的时候,他重新调整思路,只身前往安吉,与浙江茶商洽谈项目对接工作。
“我们的基地已经建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产业丢在这个节骨眼上,会让全村人看笑话。”舒军说。
经过多次洽谈,浙江茶商终于接下了这个产业,以承包期8年、36万元的出让金签订了合同。其间,承包商每年还要支付村民10多万元的土地租金。
2020年2月28日,浙江茶商带着2个技术人员来到荆竹村,浙江茶商对舒军说,你们的白茶产业没有成功的原因,在于有信心却没有实力和技术。
而浙商的经营思路也有所不同,他们先期从河南调集80名工人来到基地,这些人都是种茶采茶的熟练工,他们的到来让旁观的村民大开眼界,这些工人当天采茶制茶,第二天就将产品销往杭州。
一打听,这些工人每天的收入在300-400元不等,大大激发了村民们的兴趣。
而在这时,浙商放话出来说,只要村民能干出这种效果,照样可以加入采茶队伍,并还要“高薪”聘请几名管理人员。此话一出,之前辞职不干的村民也闻讯回到了老家。
坚持不懈 产业见效人人夸
谈雪梅是之前辞职的管理人员之一,听说家乡的白茶已经销往外地,她第一个回到村里,当上了一名基地管理人员,月薪5000元以上。
和谈雪梅一样,从外地回到村里的人还不在少数,他们从村民变成了产业工人,随着产业的渐入佳境,相关部门也加大了产业扶持力度,先后投入茶厂设备维护资金50余万元。
浙江商人说,这个企业承包合同期满,我们就将退出,但仍然收购产品,一个完全成熟的产业交由村集体管理。
舒军介绍,荆竹村白茶产业2021年实现产值80万元,2022年实现产值200万元,预计今年将实现产值240万元,每斤茶叶均价在600元左右,合同期满后,村集体每年把40%的利润分给村民,而村民照样收取土地租金,还可在茶园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