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两江评 | 以“点菜式”产业承接释放更强重庆“西引力”

11月20日,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开幕,这是国家级产业对接活动首次在重庆举办,以“共建东西互济新格局,打造内陆产业新高地”为主题。近年来,重庆深度跟踪把握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大势,精准确定阶段性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2020—2022年间,累计承接工业投资项目4670个、到位资金6425亿元。
在国家新的战略部署下,中西部地区作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产业转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此,重庆要立足于“东西互济”全国一盘大棋,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主动作为有序承接,抢抓高质量发展的“破局点”,释放产业承接“西引力”。
产业转移不是传统的“高”转“低”。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往从成本因素考虑,产业一般从经济发达的高技术区域逐步向经济欠发达的中低技术区域依次梯度转移。不可否认,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人力物价上的成本价格差别仍然存在,但以传统“高”转“低”视角去理解国家新一轮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战略,已不合时宜。一方面,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技术发展水平并非完全泾渭分明,在一些特定领域,中西部城市甚至更有优势,为东部所需要,比如一些东部城市组团到重庆学习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经验,上海今年“反向招商”更是从川渝地区集中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另一方面,在国际形势诡谲、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的背景下,部分原本依靠进口的供应链受冲击,一些产业体系需要转移到国内。供应链安全成为产业布局的重要考量,产业转移有了新动力、新变化。
“东西互济”不是来者不拒。中西部地域辽阔,各区域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都不一样,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环节自然也就不同,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并不是越多越好,关起门来在本行政辖区构建一个更完整的“全产业链”链条,没必要也不划算。引凤筑巢必须因地制宜,产业布局要谋长远。立足现有产业发展情况,围绕为产业发展延链强链补链需求,精心研究分析,统筹各区域合理布局,才能实现入渝企业和本土企业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以重庆为例,各个区县承接重点也有不同,比如巴南区重点承接生物医药产业;永川区则瞄准新型高端制造业,积极发展机器人、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均取得了较好效果,成为当地特色产业。
此外,做好产业转移的大文章,目光不能碍于一隅。要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战略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与相关区域加强联合招商,让更多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为承接产业转移搭建更大舞台。
明确“转什么”是前提,接得住才是关键。企业在选择产业转移承接地时,首先考虑的是该地区是否具备发展该产业的资源要素,包括已有的产业发展基础、营商环境等。本次对接活动,重庆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组织策划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等6场专题对接活动,堪称“点菜式”承接。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是立足于自身条件与迫切需求的理性选择。下一步,重庆还要强化政策协同,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在产能合作、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土地供给等方面,谋划出台一批针对性强的政策举措,继续推动招商工作机制迭代创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相关软硬件配套建设,确保相关产业能接得住并且在本地发展得好。
面对产业转移中新一轮“招商大战”,只有紧而不慌、快而有序,以敏锐目光捕抓合适契机,借“承接”之机,谋“转型”之势,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作者:杨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