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偷偷烧,现在成了宝 垫江县周嘉镇秸秆的“逆袭”之旅
秋收已落下帷幕,粮食颗粒归仓。11月16日,在垫江县周嘉镇雨山村村民朱世华的再生资源回收厂里,一堆堆金黄的秸秆像一座座小山,堆得几乎快要冲破棚顶。

以前偷偷烧,现在成了宝 垫江县周嘉镇秸秆的“逆袭”之旅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3-11-21
以前偷偷烧,现在成了宝 垫江县周嘉镇秸秆的“逆袭”之旅

十一月十四日,垫江县周嘉镇雨山村,村民朱世华的再生资源回收厂里,工人正在整理秸秆。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开栏语

20年间,浙江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是新重庆发展的最大潜力。在新发展格局下,重庆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着力塑造乡村风貌新气质,积极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展现重庆担当、作出重庆贡献。

连日来,本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乡村一线实地调研、采访,挖掘重庆各地在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整治、营造文明乡风等方面的探索和成效。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寻找巴渝和美乡村范例·村村有‘丰’景”全媒体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秋收已落下帷幕,粮食颗粒归仓。

11月16日,在垫江县周嘉镇雨山村村民朱世华的再生资源回收厂里,一堆堆金黄的秸秆像一座座小山,堆得几乎快要冲破棚顶。

一阵机器轰鸣声中,杂乱无章的秸秆被工人塞进压块机,再次“吐”出来后就成了整齐的一捆,4捆合拢,就成为一张大草垫。

“这秸秆以前没人要,处理起来还觉得麻烦,现在成了抢手货,好多人都在收,我都有竞争压力了!”朱世华说,目前垫江周边秋收已经结束,但为了再多收点秸秆,跟他合作的“秸秆经纪人”最近又纷纷跑到湖北去抢市场了。

令人犯愁的秸秆

秸秆成了抢手货,不少人乐见其成,种粮大户吴军是其中之一。

过去,秸秆的处置一度让吴军犯难:“以前还好说,秸秆要么拿来喂牲畜,要么当柴火烧,现在大家都用上天然气和电了,散养牛的也少了,真还不晓得怎么处理,往往都烧了。”

近年来,为了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国家大力提倡秸秆还田,这样可增加土壤肥力。但这样做的前提是要将秸秆粉碎,不然秸秆还了田后腐化不完全,对种下一茬作物有影响。甚至,没有腐化的秸秆还会绞农机的轮子,影响以后的机械化作业。

“但以前没有粉碎机,靠人工粉碎秸秆太麻烦了,不粉碎还田又影响耕种。”吴军说,无奈之下,他和不少农户一样,都选择偷偷焚烧。

农户无奈的选择,让镇农服中心及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感到头疼。

“焚烧秸秆,到处冒黑烟,污染环境不说,还有安全隐患。秋收的时候气温高,容易引起火灾。”周嘉镇农服中心主任钟娟说,因此,镇上每年都要广泛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同时对焚烧秸秆的行为进行监管。

但农村面积大,监管难度着实不小。“其实监管效果并不是太好,而且罚款也不是目的。很多人就算被罚款了,后面还会偷偷烧,作用不大。”钟娟说。

秸秆中的商机

在这种情况下,“堵”不如“疏”。

2017年,作为种粮大县,垫江县要求深入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周嘉镇也较早开始探索,希望通过市场化行为,开发秸秆的利用空间,挖掘秸秆的经济价值,让村民从中实现增收,从而彻底杜绝焚烧秸秆的行为。

在这期间,朱世华发现了商机。

“当时我在外面开货车,了解到一些市政园林工程需要草绳,我想,这秸秆大家都不要,不如我收进来加工成草绳卖,这个生意做得!”朱世华说。

很快,朱世华就在老家周嘉镇建起了秸秆回收厂,从农户手中收购秸秆,加工成草绳销售。

“这几年,在政府的牵头组织下,我们的秸秆产品越来越多。”在回收厂,朱世华指着码得整整齐齐的草垫说,“比如钢厂、制碗厂,加工出来的产品需要草垫来垫。如今我们与不少制碗厂、钢厂合作,给他们提供这些垫子。”

不仅如此,最近他们又与一家知名酒厂达成合作,除了垫子之类的产品外,还提供一些品质较好的秸秆给对方,用于酒曲发酵。

然而,秸秆的用途还不止于此。

钟娟说,近几年,结合当地产业,她们还引导业主收购秸秆作食用菌基质及肉牛饲料用,“我们新建了一个有机复混肥料厂,把养殖粪便收集起来,将秸秆打碎与其混合,制成有机肥,实现了农业的绿色循环。”

目前,周嘉镇共有5个秸秆制品厂,建成秸秆收储点5个,辐射周边4个乡镇,秸秆逐渐成了抢手货,收购价格也水涨船高,从过去每斤两三角涨到目前的5角,最高时达到8角。换算下来,农户每亩地可增收500元左右。

秸秆形成产业链

从收购、打捆、收储、运输、加工再到销售,如今周嘉镇秸秆的综合利用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中还衍生出不同的工种,秸秆经纪人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村民李星星是最早的一批秸秆经纪人,他主要帮助朱世华收秸秆。“一开始,量还不算大,一年大概就在本地收个四五百吨,现在加工厂业务做大了,我每年的收购量已经增至三四千吨。”李星星说,每年垫江秋收结束后,湖北那边仍处于秋收高峰期,他和不少秸秆经纪人都前去抢生意。

“收了秸秆,要先在现场简单打个捆。这也是个技术活儿,有些不熟练的工人半天都捆不成堆。我们做这行好多年了,技术上有优势!所以尽管现在竞争对手多了,但好多人还是愿意跟我们合作。”李星星说。

大量秸秆收回来,收储也成大问题。为此,在政府推动下,不少村集体也加入进来,拿出闲置学校等建设秸秆收储点,租赁给加工企业使用。

朱世华的加工厂就在五洞镇龙滩村租下了一个收储仓库,每年向村集体支付租赁费3.6万元。“村集体还组织当地村民将秸秆统一回收卖给我,再给村民分红。”朱世华说。

越来越多村民从这条产业链上受益:种粮大户吴军将秸秆交给秸秆经纪人,虽不收钱,但对方帮他联系收割机免费收水稻,省心;村民王才碧成了加工厂女工,负责操作秸秆压块机,每月工资两三千元;还有不少村民成了秸秆打捆工、秸秆运输工……

钟娟介绍,目前周嘉镇的秸秆产业已带动当地约1500人就业,“秸秆能换钱,就没人烧了。这两年,秋收时节,全镇未着一把火、未冒一处烟、未现一处黑斑,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升!”

记者 栗园园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以前偷偷烧,现在成了宝 垫江县周嘉镇秸秆的“逆袭”之旅

2023-11-21 06:46:06 来源:
以前偷偷烧,现在成了宝 垫江县周嘉镇秸秆的“逆袭”之旅

十一月十四日,垫江县周嘉镇雨山村,村民朱世华的再生资源回收厂里,工人正在整理秸秆。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开栏语

20年间,浙江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是新重庆发展的最大潜力。在新发展格局下,重庆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着力塑造乡村风貌新气质,积极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展现重庆担当、作出重庆贡献。

连日来,本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乡村一线实地调研、采访,挖掘重庆各地在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整治、营造文明乡风等方面的探索和成效。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寻找巴渝和美乡村范例·村村有‘丰’景”全媒体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秋收已落下帷幕,粮食颗粒归仓。

11月16日,在垫江县周嘉镇雨山村村民朱世华的再生资源回收厂里,一堆堆金黄的秸秆像一座座小山,堆得几乎快要冲破棚顶。

一阵机器轰鸣声中,杂乱无章的秸秆被工人塞进压块机,再次“吐”出来后就成了整齐的一捆,4捆合拢,就成为一张大草垫。

“这秸秆以前没人要,处理起来还觉得麻烦,现在成了抢手货,好多人都在收,我都有竞争压力了!”朱世华说,目前垫江周边秋收已经结束,但为了再多收点秸秆,跟他合作的“秸秆经纪人”最近又纷纷跑到湖北去抢市场了。

令人犯愁的秸秆

秸秆成了抢手货,不少人乐见其成,种粮大户吴军是其中之一。

过去,秸秆的处置一度让吴军犯难:“以前还好说,秸秆要么拿来喂牲畜,要么当柴火烧,现在大家都用上天然气和电了,散养牛的也少了,真还不晓得怎么处理,往往都烧了。”

近年来,为了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国家大力提倡秸秆还田,这样可增加土壤肥力。但这样做的前提是要将秸秆粉碎,不然秸秆还了田后腐化不完全,对种下一茬作物有影响。甚至,没有腐化的秸秆还会绞农机的轮子,影响以后的机械化作业。

“但以前没有粉碎机,靠人工粉碎秸秆太麻烦了,不粉碎还田又影响耕种。”吴军说,无奈之下,他和不少农户一样,都选择偷偷焚烧。

农户无奈的选择,让镇农服中心及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感到头疼。

“焚烧秸秆,到处冒黑烟,污染环境不说,还有安全隐患。秋收的时候气温高,容易引起火灾。”周嘉镇农服中心主任钟娟说,因此,镇上每年都要广泛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同时对焚烧秸秆的行为进行监管。

但农村面积大,监管难度着实不小。“其实监管效果并不是太好,而且罚款也不是目的。很多人就算被罚款了,后面还会偷偷烧,作用不大。”钟娟说。

秸秆中的商机

在这种情况下,“堵”不如“疏”。

2017年,作为种粮大县,垫江县要求深入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周嘉镇也较早开始探索,希望通过市场化行为,开发秸秆的利用空间,挖掘秸秆的经济价值,让村民从中实现增收,从而彻底杜绝焚烧秸秆的行为。

在这期间,朱世华发现了商机。

“当时我在外面开货车,了解到一些市政园林工程需要草绳,我想,这秸秆大家都不要,不如我收进来加工成草绳卖,这个生意做得!”朱世华说。

很快,朱世华就在老家周嘉镇建起了秸秆回收厂,从农户手中收购秸秆,加工成草绳销售。

“这几年,在政府的牵头组织下,我们的秸秆产品越来越多。”在回收厂,朱世华指着码得整整齐齐的草垫说,“比如钢厂、制碗厂,加工出来的产品需要草垫来垫。如今我们与不少制碗厂、钢厂合作,给他们提供这些垫子。”

不仅如此,最近他们又与一家知名酒厂达成合作,除了垫子之类的产品外,还提供一些品质较好的秸秆给对方,用于酒曲发酵。

然而,秸秆的用途还不止于此。

钟娟说,近几年,结合当地产业,她们还引导业主收购秸秆作食用菌基质及肉牛饲料用,“我们新建了一个有机复混肥料厂,把养殖粪便收集起来,将秸秆打碎与其混合,制成有机肥,实现了农业的绿色循环。”

目前,周嘉镇共有5个秸秆制品厂,建成秸秆收储点5个,辐射周边4个乡镇,秸秆逐渐成了抢手货,收购价格也水涨船高,从过去每斤两三角涨到目前的5角,最高时达到8角。换算下来,农户每亩地可增收500元左右。

秸秆形成产业链

从收购、打捆、收储、运输、加工再到销售,如今周嘉镇秸秆的综合利用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中还衍生出不同的工种,秸秆经纪人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村民李星星是最早的一批秸秆经纪人,他主要帮助朱世华收秸秆。“一开始,量还不算大,一年大概就在本地收个四五百吨,现在加工厂业务做大了,我每年的收购量已经增至三四千吨。”李星星说,每年垫江秋收结束后,湖北那边仍处于秋收高峰期,他和不少秸秆经纪人都前去抢生意。

“收了秸秆,要先在现场简单打个捆。这也是个技术活儿,有些不熟练的工人半天都捆不成堆。我们做这行好多年了,技术上有优势!所以尽管现在竞争对手多了,但好多人还是愿意跟我们合作。”李星星说。

大量秸秆收回来,收储也成大问题。为此,在政府推动下,不少村集体也加入进来,拿出闲置学校等建设秸秆收储点,租赁给加工企业使用。

朱世华的加工厂就在五洞镇龙滩村租下了一个收储仓库,每年向村集体支付租赁费3.6万元。“村集体还组织当地村民将秸秆统一回收卖给我,再给村民分红。”朱世华说。

越来越多村民从这条产业链上受益:种粮大户吴军将秸秆交给秸秆经纪人,虽不收钱,但对方帮他联系收割机免费收水稻,省心;村民王才碧成了加工厂女工,负责操作秸秆压块机,每月工资两三千元;还有不少村民成了秸秆打捆工、秸秆运输工……

钟娟介绍,目前周嘉镇的秸秆产业已带动当地约1500人就业,“秸秆能换钱,就没人烧了。这两年,秋收时节,全镇未着一把火、未冒一处烟、未现一处黑斑,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升!”

记者 栗园园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