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领袖|“典籍守护者”习近平

人民领袖|“典籍守护者”习近平

来源:央视网2023-11-26

2023年6月1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在兰台洞库,来自山东大学文学院的杜泽逊教授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话题落到了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永乐大典》上。

总书记牵挂着这一珍贵古籍的整理修缮,主持相关工作的杜泽逊汇报道:“落实您的批示,进展还比较顺利。”

人民领袖|“典籍守护者”习近平1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在兰台洞库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

“我们现在存世的有多少?”

“800卷,400多册,只占全书的4%。庚子事变,东交民巷的翰林院损毁太严重。很可惜!”

聚散沉浮,文运和国运息息相连。当天,习近平多次谈起“盛世修文”这一使命:“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但每一个时代都有一批人精心呵护它们,保留下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一是平安稳定,一是有强烈的民族文化保护、建设的意愿,再有有这个能力。条件具备了,那就及时把这件大事办好。”

从古老的甲骨卜辞、钟鼎金文、简册帛书,到手抄印刷的书籍手卷、线装书册,历史悠久、卷帙浩繁的中华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习近平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文化自信”的中共领导人,他非常关心这些“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

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就提议编写一本关于正定的书。在那个缺少电脑和网络的年代,资料奇缺,负责编写的同志犯了愁,只好找习近平想办法。没想到,习近平胸有成竹地说:“我手头有一整套《真定府志》,还有一套《正定县志》,对正定的历史,都有详细记载。”这些古籍,一共有8本,都是他从博物馆复印来的。

这些年,习近平每年都会以国家主席身份发表新年贺词。人们从他身后书架上看到了《左传》《宋史》《全唐诗》等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以读书为“最大的爱好”的习近平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坚持一点一滴学。他说:“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

人民领袖|“典籍守护者”习近平2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这是他在图书馆考察。

习近平对典籍的珍视,数十年从未改变。

他说:“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口言之,身必行之。

习近平亲自批准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寄望“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他还到北京大学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了解大型国学丛书《儒藏》的编纂情况。

“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习近平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他在行文、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华文化典籍,密度极高,从容熟稔。他还向澳门大学赠送《永乐大典》重印本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习近平说自己现在送国礼,很喜欢送《孙子兵法》《论语》,中外文对照的,“外方政要也很喜欢这些”。出访时收到一本1688年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他很开心:“这个礼物很珍贵,我要把它带回去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民领袖|“典籍守护者”习近平3
2019年3月24日,习近平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前,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

一个个故事,诉说真情实感——

“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

习近平念兹在兹,“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1年,一则好消息传出——“‘十三五’以来,在多方努力之下,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4月,《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出台,对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做好古籍普及传播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古籍“家底”基本摸清了。打开中国古籍保护网“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输入著者、版本、普查编号等信息,可轻松查询264家单位共797.3万册/件的古籍普查数据。

古籍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大幅提高了。全国图书馆系统古籍修复人才从10多年前的不足100人增至今天的约1000人,年轻人成为主力,半数拥有本科、硕士或博士学位。

人民领袖|“典籍守护者”习近平4

2022年5月17日,在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纸质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对古籍文物进行补全。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圈粉”无数。有人历时5年做出了古籍中记载的300多道宋代佳肴,有人通过古籍考证还原古代服饰,还有人以古籍版刻为母版设计了数万个艺术字。

…………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蔡纯琳

编 辑丨蔡纯琳

校 对丨孙晓媛 鲁杨 范立君 娄郝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人民领袖|“典籍守护者”习近平

2023-11-26 19:46:38 来源:

2023年6月1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在兰台洞库,来自山东大学文学院的杜泽逊教授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话题落到了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永乐大典》上。

总书记牵挂着这一珍贵古籍的整理修缮,主持相关工作的杜泽逊汇报道:“落实您的批示,进展还比较顺利。”

人民领袖|“典籍守护者”习近平1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在兰台洞库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

“我们现在存世的有多少?”

“800卷,400多册,只占全书的4%。庚子事变,东交民巷的翰林院损毁太严重。很可惜!”

聚散沉浮,文运和国运息息相连。当天,习近平多次谈起“盛世修文”这一使命:“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但每一个时代都有一批人精心呵护它们,保留下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一是平安稳定,一是有强烈的民族文化保护、建设的意愿,再有有这个能力。条件具备了,那就及时把这件大事办好。”

从古老的甲骨卜辞、钟鼎金文、简册帛书,到手抄印刷的书籍手卷、线装书册,历史悠久、卷帙浩繁的中华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习近平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文化自信”的中共领导人,他非常关心这些“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

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就提议编写一本关于正定的书。在那个缺少电脑和网络的年代,资料奇缺,负责编写的同志犯了愁,只好找习近平想办法。没想到,习近平胸有成竹地说:“我手头有一整套《真定府志》,还有一套《正定县志》,对正定的历史,都有详细记载。”这些古籍,一共有8本,都是他从博物馆复印来的。

这些年,习近平每年都会以国家主席身份发表新年贺词。人们从他身后书架上看到了《左传》《宋史》《全唐诗》等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以读书为“最大的爱好”的习近平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坚持一点一滴学。他说:“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

人民领袖|“典籍守护者”习近平2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这是他在图书馆考察。

习近平对典籍的珍视,数十年从未改变。

他说:“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口言之,身必行之。

习近平亲自批准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寄望“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他还到北京大学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了解大型国学丛书《儒藏》的编纂情况。

“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习近平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他在行文、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华文化典籍,密度极高,从容熟稔。他还向澳门大学赠送《永乐大典》重印本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习近平说自己现在送国礼,很喜欢送《孙子兵法》《论语》,中外文对照的,“外方政要也很喜欢这些”。出访时收到一本1688年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他很开心:“这个礼物很珍贵,我要把它带回去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民领袖|“典籍守护者”习近平3
2019年3月24日,习近平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前,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

一个个故事,诉说真情实感——

“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

习近平念兹在兹,“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1年,一则好消息传出——“‘十三五’以来,在多方努力之下,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4月,《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出台,对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做好古籍普及传播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古籍“家底”基本摸清了。打开中国古籍保护网“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输入著者、版本、普查编号等信息,可轻松查询264家单位共797.3万册/件的古籍普查数据。

古籍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大幅提高了。全国图书馆系统古籍修复人才从10多年前的不足100人增至今天的约1000人,年轻人成为主力,半数拥有本科、硕士或博士学位。

人民领袖|“典籍守护者”习近平4

2022年5月17日,在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纸质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对古籍文物进行补全。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圈粉”无数。有人历时5年做出了古籍中记载的300多道宋代佳肴,有人通过古籍考证还原古代服饰,还有人以古籍版刻为母版设计了数万个艺术字。

…………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蔡纯琳

编 辑丨蔡纯琳

校 对丨孙晓媛 鲁杨 范立君 娄郝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任编辑: 邓旻璐]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