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释放我国巨大创新潜力
近期,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22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55.7(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9%,自2015年以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无论是投入、产出,还是环境、成效,我国创新发展水平均持续提升。

加速释放我国巨大创新潜力

近期,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22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55.7(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9%,自2015年以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无论是投入、产出,还是环境、成效,我国创新发展水平均持续提升。

创新无法一蹴而就,而需久久为功。10多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规划、政策和文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高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12位,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在向建设科技强国迈进。

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需协同发力。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我国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2022年,我国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经费)占全国R&D经费比重为7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57.1%的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一些大企业引领全球5G、动力电池等行业发展潮流。高校、科研院所聚力基础研究,加紧突破“卡脖子”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创新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服务于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黑科技”“高精尖”实现转化落地应用,创新已成为赋能高品质生活、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关键力量。高铁、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众多科技成果融入社会、惠及日常,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创新发展成果,科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创新没有天花板,而是永无止境。尽管我国创新成绩斐然,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强国建设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们既要看到当前研发经费投入巨大、人力资源储备充足、超大规模市场、创新主体活跃等优势,也要看到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前沿研究、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短板。要锻长板、补短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调动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充分释放我国巨大的创新潜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洪群联)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加速释放我国巨大创新潜力

2023-11-28 06:30:32 来源:

近期,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22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55.7(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9%,自2015年以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无论是投入、产出,还是环境、成效,我国创新发展水平均持续提升。

创新无法一蹴而就,而需久久为功。10多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规划、政策和文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高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12位,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在向建设科技强国迈进。

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需协同发力。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我国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2022年,我国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经费)占全国R&D经费比重为7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57.1%的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一些大企业引领全球5G、动力电池等行业发展潮流。高校、科研院所聚力基础研究,加紧突破“卡脖子”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创新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服务于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黑科技”“高精尖”实现转化落地应用,创新已成为赋能高品质生活、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关键力量。高铁、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众多科技成果融入社会、惠及日常,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创新发展成果,科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创新没有天花板,而是永无止境。尽管我国创新成绩斐然,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强国建设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们既要看到当前研发经费投入巨大、人力资源储备充足、超大规模市场、创新主体活跃等优势,也要看到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前沿研究、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短板。要锻长板、补短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调动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充分释放我国巨大的创新潜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洪群联)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雅雯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