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大学与博物馆“双向奔赴” 医学生秒变“文物小医生”
华龙网讯(记者 秦思思)“取书长六倍的线,用夹子固定线装书,孔洞朝上,取单股线系死结于右侧夹子,另一侧系死结于针上,将书正面向上放在台上......”11月29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专家走进重庆医科大学,为医学们上古籍修复课。
现场,专家以图文方式介绍古籍修复的各种技法,通过现场演练,指导同学们以古籍修复技法“托裱”中的“湿托”,对传统中医药名著《本草备要》残本进行修复。
重庆医科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旨在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古籍修复技艺的机会。在活动现场,重庆三峡博物馆的专家详细讲解了古籍修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纸张的选择、浆糊的配制、书籍的拆卸和修补等环节。随后,在教育员的指导下,学生现场进行实际操作。
“此次走进重庆医科大学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古籍修复的过程,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体会古籍中的‘望闻问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教育员吴聖聪介绍,接下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还将与重庆医科大学深化合作,包括共办多种类型的文化和历史展览、引进各类文化教育课程、合作策划系列的博物馆戏剧等。以“小切口”的方式,推进高校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去,从而推动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麻醉学大二学生杜康毅介绍,作为医学生参与古籍修复的课程,他学到了一些修复古籍的方法和技巧。由于古籍很容易破碎,在古籍修复时需要非常细心和关注。在定妆线装书的过程中,杜康毅运用了临床技能学上使用的“外科结”,使结更加牢固。“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珍视和尊重我们的文化遗产,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历史和智慧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和感受到。”他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开设了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办的《丹函萃蕴》展览,集中向师生展示中国古代书籍载体、书刻技术和书信形式的发展变化。
据了解,重庆医科大学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同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22年9月,双方签署协议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进教育和文博事业的“双向奔赴”。
此次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带来的“古籍修复”微课堂将传统修复技艺与医学相融合,走进大学教室,为学生们带来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教学,帮助学生们用亲手修复古籍来体验和爱上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第二课堂的趣味性,不少学生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