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1眼丨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重庆+1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二批38个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开州的汉丰湖成功入选,成为重庆唯一入选优秀案例的河湖。

汉丰湖,是地处开州城区中心的一个人工湖,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两倍,因三峡工程而生。三峡工程建成后,冬季和夏季水位有30米落差,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就是消落带。消落带形成后,原本生长在区域内的大部分植物,近半年时间深淹水下,难以存活。没有了植被覆盖,库区沿岸在江水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开州是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最大的区县,消落带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

为了缓解消落带对城市造成的环境影响,2012年,开州建造了一个500多米长的水位调节坝,有了这个水位调节坝,在蓬溪河的上游,就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内湖:汉丰湖。而开州的消落带面积也因此缩减了近三分之二,消落带水位差也从过去30米缩减到了5米。

开州水资源丰富,辖区河流年径流量30亿立方米,是重庆的“三大水塔”之一,在管好用活水资源上持续发力,实施中小河流等综合治理工程30余个,保障汉丰湖上游东河、南河两条重要支流年均入湖水量达20.8亿立方米,为汉丰湖带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汉丰湖湖内水位常年稳定在170.28到175米之间。问题还有另一面:作为库区最大的“城市内湖”,汉丰湖面临着湖周人口和工业密度大、水体流动性相对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如何管好水资源、治好水环境、护好水生态,成为“必答题”。

聚焦水环境,在源头上做文章。在汉丰湖上游31个乡镇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实施105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90%。坚持系统思维,水岸同治,围绕汉丰湖周边镇街实施总投资14亿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6.96平方公里,整治入湖排污口37处,实施生态河道治理8.4公里。压紧压实河长制工作责任,三级河长总人数达673名,合力确保一湖碧水。

因地理位置特殊,“十四五”期间,国家在汉丰湖核心区域专门设置了国控考核断面。2020到2022年,这个断面的水质保持Ⅲ类;2022年的化学需氧量、总磷浓度,与202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3.0%和3.1%。

在此基础上,开州与重庆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内外多所科研院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签署《中美绿色合作伙伴(湿地研究)合作备忘录》等多项合作协议,建立“三峡水库澎溪河湿地科学实验站”等科研平台,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十余项;在汉丰湖湿地公园内梯次实施鸟类生境、林泽、基塘、生态保育“四大工程”,构建起了一套独有的湿地生态系统。

汉丰湖的生态系统是有梯次的。第一个生态梯次,是在150米以下区域实施自然植物带生态保育工程,对该区域植被采取近自然管理,保持湿地生物多样性。第二个生态梯次,是在150米—165米区域实施基塘工程,以冬季蓄水沉积的底泥作为养分,种植荷花、水生美人蕉、菱角等水生作物,充分挖掘湿地的经济潜力。第三个生态梯次,是在165米—175米区域实施林泽工程,栽植耐淹性较强的水松、水桦、竹柳、落羽杉等10多种乔木,实现稳固库岸与净化来水的保护目标。第四个生态梯次,是在175米以上区域实施鸟类生境工程,利用改造低效林,引入利于鸟类筑巢的树种,实现保持水土与庇护鸟类双赢环境目标。这样的治理模式,成为三峡库区治理、保护、利用消落带生态环境的典范,为全国消落带治理提供了有益范本。

立体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候鸟把汉丰湖作为迁徙途中重要的中转站。如今,到那里越冬的候鸟种群数量,已经由1万多只增长到2万多只,种类由20多种增加到了34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黄胸鹀等,以及蓝胸秧鸡、红胸田鸡等8种重庆市鸟类新纪录。这些候鸟大多会停留休整3到5天,然后继续往越冬地飞,而斑嘴鸭、绿头鸭等则已经成为汉丰湖的“常驻居民”。

良好的生态,也是最大的民生福祉。依托汉丰湖国家生态湿地公园和环汉丰湖景观带建设,当地“生态+”“旅游+”的创新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11月5日,2023年全国桨板锦标赛在汉丰湖开赛。来自全国的300多支队伍近1400人,同台竞技,创下全国桨板赛事参赛人数新纪录。除了桨板锦标赛,半程马拉松赛、“万达开云”龙舟邀请赛、游泳公开赛、区运动会,“2023中国 开州汉丰湖水上欢乐季”期间,纷呈的赛事,带动了全民的运动激情。

依托一湖碧水,汉丰湖环湖每年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100多场,参与人数超80万人次。今年年初,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水上(海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试点单位。办赛、营湖,最终的落脚点是兴业、助旅、惠民。2022年汉丰湖景区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

不仅如此,围绕一湖碧水发展特色农业,开州建成了重庆最大的晚熟柑橘种植基地和全市第一个山地智慧化果园,引入西部最大橙汁加工龙头企业。“开县春橙”品牌价值达52亿元。以湖带“农”,成效明显。

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袁兴中看来, 汉丰湖的入选,实至名归。而增加的“新名片”,对于进一步挖掘环湖片区的生态价值,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则是重要利好。
汉丰湖的生态修复模式,对于长江流域以及中国所有因蓄水形成的具有季节性水流变动的河库,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优良的旅游资源,还会改善优化投资环境。围绕汉丰湖丰富的湿地资源,进行湿地生态旅游业、湿地人居环境产业、湿地创意文化产业、湿地产品加工业等多方面的深度挖掘和开拓,构成一个综合型的湿地生态产业,这就是把优良的生态本底转化为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

有人说,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就是踩在湿漉漉的水边。依水而生,逐水而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法则。我们也期待着,重庆的将来能有更多的国家级美丽河湖,把山水文章写得更美更好。
(第1眼-重庆广电 吴春春 陈越 月藐 丁琳 尹力 李波 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