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渐冻症丈夫14年 她用爱创造生命奇迹
凌晨3点的冬夜,万籁俱寂,车水马龙的公路也进入梦乡。咯吱咯吱……一阵磨牙声打破静寂,刚眯眼的李菊一下惊醒,来不及添衣,她翻身起来,麻利地拿出吸痰管给丈夫吸痰。10多分钟前,她才这样做过。

照顾渐冻症丈夫14年 她用爱创造生命奇迹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3-12-05

凌晨3点的冬夜,万籁俱寂,车水马龙的公路也进入梦乡。咯吱咯吱……一阵磨牙声打破静寂,刚眯眼的李菊一下惊醒,来不及添衣,她翻身起来,麻利地拿出吸痰管给丈夫吸痰。10多分钟前,她才这样做过。

磨牙声不定时,一旦响起,李菊必须醒来,稍有延迟,丈夫性命堪虞。每个夜晚,李菊都是这样度过。严重休息不足,使得52岁的她满头白发,憔悴不堪,比同龄人更显老。当丈夫患上渐冻症后,她站出来,当起了顶梁柱。“人在,家在,才温暖完整。”她说,心中有再多苦,也比不过丈夫的一条命。

在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居民李菊守护自己的渐冻症丈夫长达14年,仍在用爱创造着生命奇迹。

“冻”在床上

颈部及以下完全不能动弹,言语功能丧失,连最基本的咀嚼也无法做到,只有依靠眨眼睛和磨动牙齿发出信号、声响。重庆渝中区人和街,56岁的渐冻症患者陈本文,瘫在床上已经8年:口水横流、气管切开靠机器呼吸、插管进食、大小便无法自理……

更要命的是,身体被“冻”得死死的,思维却异常清晰。这无法逆转和破解的“囚笼”困局,即便陈本文已经适应多年,仍然难以接受。估计他永远也想不通,自己怎么就会被厄运之神光顾。家族里,压根没人得过此病;自己还当过兵,铁打的身体,一生勤劳磊落。

他时常望向天花板,呆住,任眼泪掉落。甚至有时会发飙,精神完全崩溃。因为情绪化严重,多年来,抗抑郁药物从未间断。

渐冻症为罕见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神经元逐渐退化,导致肌肉萎缩、僵硬和无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恶化。

6年时间,陈本文的命运慢慢被改写。2009年,开出租车的他出现手不灵活、肱二头肌酸痛等症状,并渐渐延伸到四肢,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效。2015年,因为症状加重无法动弹,他只能躺在床上。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急诊部医师胡红玲,曾是陈本文的主管医生。她表示,渐冻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骨骼肌无力、萎缩等,到最后丧失吞咽功能、无力呼吸,只有靠呼吸机以及鼻饲管喂养生存。如果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以及护理,非常容易导致意外,五年生存率不高。

生命的奇迹

患病至今,陈本文已经活了14年。状态良好,没有感染,也没有褥疮的他,成为许多渐冻症患者家属群谈及的奇迹。患者家属们被这一个正向案例鼓舞,同时也希望能够索求到背后的答案。

胡红玲介绍,陈本文属于很标准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渐冻症),从单侧肢体的肌无力,慢慢进展到四肢躯干、胸腹部,现在依靠有创呼吸机。陈本文状态不错,也算是生存期较长的患者,这与他妻子良好的护理分不开。

陈本文家中,一张贴在窗上的每日工作表,显露出答案的端倪。早上7点,补充安素营养粉剂;9点,拍背吸痰;9点半,洗刷、打面条、消毒气切口、刮胡子涂唇膏、冲洗尿管;10点半到12点,坐1.5小时;12点半到14点,拍背吸痰、吃饭、上网……23点、凌晨1点、3点、5点、7点,调闹钟,检查仪器,处理大小便。重复循环,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

这一切的执行者,都是妻子李菊。

“他老婆的护理条件达到了全天候24小时,一般人达不到这种护理程度。”胡红玲说,她非常明白李菊护理丈夫过程中所受的折磨。

下午3点半左右,当记者走进家里,李菊扶起丈夫坐在床边。“降温了,晚上怕冷感冒,所以中午给他擦洗。”她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陈本文无法动弹,被扶着坐立,整个身体倒向妻子,被稳稳托住。患病多年,虽然瘦弱,但他仍有120斤左右。为此,李菊不得不用上自己所有的力气。她整个身体托住丈夫后,左臂护着丈夫脑袋,手部以丈夫左耳为着力点,右手腾出来开始擦洗。

夫妻俩头顶上方,有一尊菩萨像。而此时,李菊就是丈夫的保护神。

帮他找回尊严

即便再冷,每天也要擦洗身子,这是陈本文要求的。李菊明白,干净,是丈夫想拥有的最起码的体面,她很乐意帮他维持,即便忙得晕头转向。

擦洗完毕,李菊拿出备在旁边的皮炎平药膏,给丈夫背上一一涂抹。之后,她护住丈夫上半身躺下,再抱起其双腿放回床上。接着,开始给丈夫按摩。在盖上被子前,3个热水袋,分别塞到陈本文的胸部,腰部、脚部。“要保持血液循环。”李菊解释,这就是没有褥疮的秘诀。

刚一回到床上,陈本文发出磨牙声。李菊知道,这是丈夫发出的吐痰信号。她随即拆开一次性吸痰管,按下吸痰的启动按钮,从嘴巴到鼻腔,一一给丈夫清理痰液。清理完毕,她拿出专门的纸巾,轻轻放到丈夫嘴边,尽可能阻止口水乱流。

李菊的护理,在维持丈夫生命的同时,也一点点帮他找回尊严。

随着科技进步,口不能言的渐冻症患者,可以通过眼控仪的瞳孔追踪系统,用眼睛来打字、操控电脑上网。李菊也知道眼控仪,但考虑到价格,她没有轻易入手,反而囤了更多的吸痰管。在她看来,吸痰管更为必要。其实这些年来,她早已练就了读心术,可以通过丈夫的眼神,读懂丈夫内心所想,甚至还能和丈夫聊天谈心。而丈夫上网追剧的那些偏好,也被她熟知,根本不需要眼控仪。

“他说不出话,但嘴巴可以做口型,眨眼表示认可,眼睛不动就是否定。”她还把这些关窍,分享给了儿子。

后怕和隐忧

短暂歇息间隙,李菊回忆起从前的事。自己和丈夫相恋5年后,于1997年结婚,同年,他们便有了孩子。恋爱时,她就坚定选择了这个男人:五官立体帅气,还当过兵,正直靠谱,走路笔挺带风,开朗且幽默。

丈夫跑出租车,自己在商场当服装销售,共同努力打拼。婚后的日子,随着儿子的到来,平淡又幸福。“如果不是渐冻症,我们一家现在应该多幸福啊!”她感慨,丈夫生病后,为了照顾家里,自己辞去工作。这些年来,不仅家里的积蓄所剩无几,自己也被困住,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没有了私人时间。

她已经记不起自己多久没有逛街,多久没有买过新衣服、护肤品了,但这些不重要。就算出去一次也争分夺秒,买完菜就得跑回来,想和邻居聊天也不能。路过跳坝坝舞的广场,顶多羡慕地看一眼。丈夫不定时需要吸痰,有时间隔半小时,有时甚至十几分钟。为防万一,她在家里安装了监控,外出时可时刻查看丈夫情况。

即便事事周全,也有想不到突发情况。今年中秋节期间,她生病住院,丈夫的哥哥过来,和儿子一起帮忙照顾陈本文。她通过视频远程指挥,却禁不住焦虑和后怕:“我生病了,他怎么办?我目前还不能倒下啊!”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李菊说,她从没想过这样做。“人在,家在,才温暖完整。”她没有一句怨言。

光荣之家

即便被渐冻症“围困”14年,日子过得艰辛又谨慎,这个三口之家依然温馨,积极上进,并被邻居以及街道社区关照帮扶。

“哪里去找她那样的女人!”楼上邻居卢女士提起李菊,佩服之至。她说,大家都知道陈本文是靠呼吸机生存,一旦吸痰不及时,就可能有生命危险。但这么多年,从未看到陈本文出过大的状况,也未生过褥疮,可见背后照顾之精细。更让卢女士觉得了不起的是,李菊本已被自家琐事压弯了腰,疲惫憔悴不堪,还能腾出精力,帮她这个非亲非故的人照顾瘫痪的婆婆。这是身处暗夜但闪着光的无私和善良。

人和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陆远秀介绍,社区一直对陈本文一家进行重点关注和帮扶,也安排专人与其对接,了解其实时需求。该家庭属于低收入家庭,按照政策,有相关的援助保障,同时街道相关领导对其也有结对帮扶。

照顾丈夫之余,李菊还花时间,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不放过任何一个卫生死角。她把写有荣誉的铁牌挂在丈夫目力所及的地方,还把区委区政府的寄语连同儿子的照片贴在床头,让丈夫“永远不要轻言放弃”。政府发的拥军优属年画,贴在大门上,她想让更多上门的人一眼就看到,得益于丈夫的退役军人身份,他们是“光荣之家”,并且会永远为丈夫骄傲和自豪。

阳台上的两盆绿植,于寒风细雨中摇摆,丝毫未丧失生机和活力。它们与主人一起,在迎接冬天到来的同时,也静静守望着春天。据上游新闻

分享
新浪微博

照顾渐冻症丈夫14年 她用爱创造生命奇迹

2023-12-05 09:28:24 来源:

凌晨3点的冬夜,万籁俱寂,车水马龙的公路也进入梦乡。咯吱咯吱……一阵磨牙声打破静寂,刚眯眼的李菊一下惊醒,来不及添衣,她翻身起来,麻利地拿出吸痰管给丈夫吸痰。10多分钟前,她才这样做过。

磨牙声不定时,一旦响起,李菊必须醒来,稍有延迟,丈夫性命堪虞。每个夜晚,李菊都是这样度过。严重休息不足,使得52岁的她满头白发,憔悴不堪,比同龄人更显老。当丈夫患上渐冻症后,她站出来,当起了顶梁柱。“人在,家在,才温暖完整。”她说,心中有再多苦,也比不过丈夫的一条命。

在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居民李菊守护自己的渐冻症丈夫长达14年,仍在用爱创造着生命奇迹。

“冻”在床上

颈部及以下完全不能动弹,言语功能丧失,连最基本的咀嚼也无法做到,只有依靠眨眼睛和磨动牙齿发出信号、声响。重庆渝中区人和街,56岁的渐冻症患者陈本文,瘫在床上已经8年:口水横流、气管切开靠机器呼吸、插管进食、大小便无法自理……

更要命的是,身体被“冻”得死死的,思维却异常清晰。这无法逆转和破解的“囚笼”困局,即便陈本文已经适应多年,仍然难以接受。估计他永远也想不通,自己怎么就会被厄运之神光顾。家族里,压根没人得过此病;自己还当过兵,铁打的身体,一生勤劳磊落。

他时常望向天花板,呆住,任眼泪掉落。甚至有时会发飙,精神完全崩溃。因为情绪化严重,多年来,抗抑郁药物从未间断。

渐冻症为罕见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神经元逐渐退化,导致肌肉萎缩、僵硬和无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恶化。

6年时间,陈本文的命运慢慢被改写。2009年,开出租车的他出现手不灵活、肱二头肌酸痛等症状,并渐渐延伸到四肢,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效。2015年,因为症状加重无法动弹,他只能躺在床上。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急诊部医师胡红玲,曾是陈本文的主管医生。她表示,渐冻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骨骼肌无力、萎缩等,到最后丧失吞咽功能、无力呼吸,只有靠呼吸机以及鼻饲管喂养生存。如果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以及护理,非常容易导致意外,五年生存率不高。

生命的奇迹

患病至今,陈本文已经活了14年。状态良好,没有感染,也没有褥疮的他,成为许多渐冻症患者家属群谈及的奇迹。患者家属们被这一个正向案例鼓舞,同时也希望能够索求到背后的答案。

胡红玲介绍,陈本文属于很标准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渐冻症),从单侧肢体的肌无力,慢慢进展到四肢躯干、胸腹部,现在依靠有创呼吸机。陈本文状态不错,也算是生存期较长的患者,这与他妻子良好的护理分不开。

陈本文家中,一张贴在窗上的每日工作表,显露出答案的端倪。早上7点,补充安素营养粉剂;9点,拍背吸痰;9点半,洗刷、打面条、消毒气切口、刮胡子涂唇膏、冲洗尿管;10点半到12点,坐1.5小时;12点半到14点,拍背吸痰、吃饭、上网……23点、凌晨1点、3点、5点、7点,调闹钟,检查仪器,处理大小便。重复循环,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

这一切的执行者,都是妻子李菊。

“他老婆的护理条件达到了全天候24小时,一般人达不到这种护理程度。”胡红玲说,她非常明白李菊护理丈夫过程中所受的折磨。

下午3点半左右,当记者走进家里,李菊扶起丈夫坐在床边。“降温了,晚上怕冷感冒,所以中午给他擦洗。”她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陈本文无法动弹,被扶着坐立,整个身体倒向妻子,被稳稳托住。患病多年,虽然瘦弱,但他仍有120斤左右。为此,李菊不得不用上自己所有的力气。她整个身体托住丈夫后,左臂护着丈夫脑袋,手部以丈夫左耳为着力点,右手腾出来开始擦洗。

夫妻俩头顶上方,有一尊菩萨像。而此时,李菊就是丈夫的保护神。

帮他找回尊严

即便再冷,每天也要擦洗身子,这是陈本文要求的。李菊明白,干净,是丈夫想拥有的最起码的体面,她很乐意帮他维持,即便忙得晕头转向。

擦洗完毕,李菊拿出备在旁边的皮炎平药膏,给丈夫背上一一涂抹。之后,她护住丈夫上半身躺下,再抱起其双腿放回床上。接着,开始给丈夫按摩。在盖上被子前,3个热水袋,分别塞到陈本文的胸部,腰部、脚部。“要保持血液循环。”李菊解释,这就是没有褥疮的秘诀。

刚一回到床上,陈本文发出磨牙声。李菊知道,这是丈夫发出的吐痰信号。她随即拆开一次性吸痰管,按下吸痰的启动按钮,从嘴巴到鼻腔,一一给丈夫清理痰液。清理完毕,她拿出专门的纸巾,轻轻放到丈夫嘴边,尽可能阻止口水乱流。

李菊的护理,在维持丈夫生命的同时,也一点点帮他找回尊严。

随着科技进步,口不能言的渐冻症患者,可以通过眼控仪的瞳孔追踪系统,用眼睛来打字、操控电脑上网。李菊也知道眼控仪,但考虑到价格,她没有轻易入手,反而囤了更多的吸痰管。在她看来,吸痰管更为必要。其实这些年来,她早已练就了读心术,可以通过丈夫的眼神,读懂丈夫内心所想,甚至还能和丈夫聊天谈心。而丈夫上网追剧的那些偏好,也被她熟知,根本不需要眼控仪。

“他说不出话,但嘴巴可以做口型,眨眼表示认可,眼睛不动就是否定。”她还把这些关窍,分享给了儿子。

后怕和隐忧

短暂歇息间隙,李菊回忆起从前的事。自己和丈夫相恋5年后,于1997年结婚,同年,他们便有了孩子。恋爱时,她就坚定选择了这个男人:五官立体帅气,还当过兵,正直靠谱,走路笔挺带风,开朗且幽默。

丈夫跑出租车,自己在商场当服装销售,共同努力打拼。婚后的日子,随着儿子的到来,平淡又幸福。“如果不是渐冻症,我们一家现在应该多幸福啊!”她感慨,丈夫生病后,为了照顾家里,自己辞去工作。这些年来,不仅家里的积蓄所剩无几,自己也被困住,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没有了私人时间。

她已经记不起自己多久没有逛街,多久没有买过新衣服、护肤品了,但这些不重要。就算出去一次也争分夺秒,买完菜就得跑回来,想和邻居聊天也不能。路过跳坝坝舞的广场,顶多羡慕地看一眼。丈夫不定时需要吸痰,有时间隔半小时,有时甚至十几分钟。为防万一,她在家里安装了监控,外出时可时刻查看丈夫情况。

即便事事周全,也有想不到突发情况。今年中秋节期间,她生病住院,丈夫的哥哥过来,和儿子一起帮忙照顾陈本文。她通过视频远程指挥,却禁不住焦虑和后怕:“我生病了,他怎么办?我目前还不能倒下啊!”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李菊说,她从没想过这样做。“人在,家在,才温暖完整。”她没有一句怨言。

光荣之家

即便被渐冻症“围困”14年,日子过得艰辛又谨慎,这个三口之家依然温馨,积极上进,并被邻居以及街道社区关照帮扶。

“哪里去找她那样的女人!”楼上邻居卢女士提起李菊,佩服之至。她说,大家都知道陈本文是靠呼吸机生存,一旦吸痰不及时,就可能有生命危险。但这么多年,从未看到陈本文出过大的状况,也未生过褥疮,可见背后照顾之精细。更让卢女士觉得了不起的是,李菊本已被自家琐事压弯了腰,疲惫憔悴不堪,还能腾出精力,帮她这个非亲非故的人照顾瘫痪的婆婆。这是身处暗夜但闪着光的无私和善良。

人和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陆远秀介绍,社区一直对陈本文一家进行重点关注和帮扶,也安排专人与其对接,了解其实时需求。该家庭属于低收入家庭,按照政策,有相关的援助保障,同时街道相关领导对其也有结对帮扶。

照顾丈夫之余,李菊还花时间,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不放过任何一个卫生死角。她把写有荣誉的铁牌挂在丈夫目力所及的地方,还把区委区政府的寄语连同儿子的照片贴在床头,让丈夫“永远不要轻言放弃”。政府发的拥军优属年画,贴在大门上,她想让更多上门的人一眼就看到,得益于丈夫的退役军人身份,他们是“光荣之家”,并且会永远为丈夫骄傲和自豪。

阳台上的两盆绿植,于寒风细雨中摇摆,丝毫未丧失生机和活力。它们与主人一起,在迎接冬天到来的同时,也静静守望着春天。据上游新闻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