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全面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来源:华龙网2023-12-05

华龙网讯(通讯员 丁柯尹 张洪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既是落实国家战略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决策部署,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学科平台、创造保障条件等举措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也形成了许多经验做法。

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政策细化不清、主体认知不足、执行深度不够、内容方式不新等问题。对此,还需要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持续发力,通过“打通‘主动脉’”“联通‘关键点’”“疏通‘阻滞点’”“畅通‘微循环’”“贯通‘点线面’”等举措,推进“大思政课”实施成效,为党和国家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打通“主动脉”: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理顺政策机制 

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政策方针和工作机制是打通工作的“主动脉”。目前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尽管有了政策指导,但配套措施的缺失和机制保障的不足,使得这一主动脉依然存在阻塞,影响了“大思政课”建设的健康流动。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高校需要确保“大思政课”建设在学校的战略定位中占据核心地位,加强对思政工作的整体领导,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这需要高层领导与各部门之间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理顺政策机制。当前部分高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时,存在底数不明、步骤不清的问题。为此,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大思政课”建设方案,明确每一步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人,确保每一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联通“关键点”:进一步明确主体职责,加强培训指导

“大思政课”的教师不仅包括校内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校党政管理人员,还包括校外带有思政色彩的育人力量,如实务导师、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等,这些育人主体都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节点。只有确保这些“关键点”都能够明确责任并有效地履行,“大思政课”建设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首先,学校要明确各主体在“大思政课”推进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做好相关部署。比如领导层需要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其在学校的战略定位中占据核心地位;思政教师理应是开展“大思政课”的绝对力量,需要根据方案进行教学,确保教学质量;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具有推进“大思政课”的天然优势;各行政部门需要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推进方案。

同时,需要明确,“大思政课”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多方主体合力出击的“组合拳”,这需要高校建立一个协同联络平台,让各育人主体能够交流经验和问题,真正实现思政教师协同多方育人力量的课。总之,联通各个“关键点”,“大思政课”建设才能真正得到推进。

疏通“阻滞点”:进一步捕捉问题,加强执行力度

任何政策的现实执行中都可能遇到各种“阻滞点”。尽管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按要求成立了建设小组和督导小组,但是在推进“大思政课”的实际操作中,依然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

这可以三个方面起势:一是,对标对表,精准识别问题。由于各个高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不一,各高校首先需要识别各自问题,找准问题,逐步深入执行。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刺激校内需求。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并因地制宜地形成反馈平台,既鼓励教师、辅导员等相关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又及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整改建议,并确保这些建议得到有效执行。三是,落实保障机制,推动课程建设。一些高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时,存在“三分钟热度”的现象,这与机制保障的不足有关。这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方案,这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支持、人员培训、教材建设、基层反馈、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确保“大思政课”建设在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支持。

畅通“微循环”:进一步培训师资,提升教学能力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关系到思政课能否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这就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全局中,师资力量是流动的“微循环”,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因此,畅通“微循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首先,优化师资结构。确保拥有一支既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又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的教师队伍,这不仅需要聘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高度政治觉悟的专职教师,还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全面的政治和业务培训。为“大思政课”的高质量教学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其次,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加强包括但不限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技术应用等方面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实践教学的热情和创新精神的追求。此外,完善评价机制。将教学质量直接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这一机制不仅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能通过反馈促使教师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升。

贯通“点线面”:进一步革新方法,落实知行合一

针对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理论和实际联系不够,老师讲得不深、不透、不活,学生感觉不“解渴”、不“管用”、不“尽兴”等情况,可以通过“点线面”贯通去把握好“大思政课”的特点,强化思政课与实践的联系,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点”:革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高校教师可以开展更多的互动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辩论、课外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线”:强化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机连接。针对现有课堂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的各主体有机连接弱的问题,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的教学协同、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之间、各专业教师与是实务导师等育人主体间形成方向、理念、内容等多方面的协同,为“大思政课”营造良好的环境。

“面”:协同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多元教育场景的联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将“点”、“线”、“面”贯通,形成一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进而真正实现“大思政课”教学的全面、立体、深入发展。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全面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2023-12-05 20:58:23 来源:

华龙网讯(通讯员 丁柯尹 张洪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既是落实国家战略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决策部署,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学科平台、创造保障条件等举措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也形成了许多经验做法。

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政策细化不清、主体认知不足、执行深度不够、内容方式不新等问题。对此,还需要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持续发力,通过“打通‘主动脉’”“联通‘关键点’”“疏通‘阻滞点’”“畅通‘微循环’”“贯通‘点线面’”等举措,推进“大思政课”实施成效,为党和国家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打通“主动脉”: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理顺政策机制 

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政策方针和工作机制是打通工作的“主动脉”。目前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尽管有了政策指导,但配套措施的缺失和机制保障的不足,使得这一主动脉依然存在阻塞,影响了“大思政课”建设的健康流动。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高校需要确保“大思政课”建设在学校的战略定位中占据核心地位,加强对思政工作的整体领导,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这需要高层领导与各部门之间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理顺政策机制。当前部分高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时,存在底数不明、步骤不清的问题。为此,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大思政课”建设方案,明确每一步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人,确保每一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联通“关键点”:进一步明确主体职责,加强培训指导

“大思政课”的教师不仅包括校内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校党政管理人员,还包括校外带有思政色彩的育人力量,如实务导师、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等,这些育人主体都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节点。只有确保这些“关键点”都能够明确责任并有效地履行,“大思政课”建设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首先,学校要明确各主体在“大思政课”推进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做好相关部署。比如领导层需要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其在学校的战略定位中占据核心地位;思政教师理应是开展“大思政课”的绝对力量,需要根据方案进行教学,确保教学质量;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具有推进“大思政课”的天然优势;各行政部门需要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推进方案。

同时,需要明确,“大思政课”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多方主体合力出击的“组合拳”,这需要高校建立一个协同联络平台,让各育人主体能够交流经验和问题,真正实现思政教师协同多方育人力量的课。总之,联通各个“关键点”,“大思政课”建设才能真正得到推进。

疏通“阻滞点”:进一步捕捉问题,加强执行力度

任何政策的现实执行中都可能遇到各种“阻滞点”。尽管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按要求成立了建设小组和督导小组,但是在推进“大思政课”的实际操作中,依然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

这可以三个方面起势:一是,对标对表,精准识别问题。由于各个高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不一,各高校首先需要识别各自问题,找准问题,逐步深入执行。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刺激校内需求。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并因地制宜地形成反馈平台,既鼓励教师、辅导员等相关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又及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整改建议,并确保这些建议得到有效执行。三是,落实保障机制,推动课程建设。一些高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时,存在“三分钟热度”的现象,这与机制保障的不足有关。这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方案,这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支持、人员培训、教材建设、基层反馈、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确保“大思政课”建设在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支持。

畅通“微循环”:进一步培训师资,提升教学能力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关系到思政课能否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这就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全局中,师资力量是流动的“微循环”,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因此,畅通“微循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首先,优化师资结构。确保拥有一支既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又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的教师队伍,这不仅需要聘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高度政治觉悟的专职教师,还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全面的政治和业务培训。为“大思政课”的高质量教学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其次,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加强包括但不限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技术应用等方面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实践教学的热情和创新精神的追求。此外,完善评价机制。将教学质量直接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这一机制不仅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能通过反馈促使教师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升。

贯通“点线面”:进一步革新方法,落实知行合一

针对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理论和实际联系不够,老师讲得不深、不透、不活,学生感觉不“解渴”、不“管用”、不“尽兴”等情况,可以通过“点线面”贯通去把握好“大思政课”的特点,强化思政课与实践的联系,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点”:革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高校教师可以开展更多的互动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辩论、课外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线”:强化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机连接。针对现有课堂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的各主体有机连接弱的问题,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的教学协同、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之间、各专业教师与是实务导师等育人主体间形成方向、理念、内容等多方面的协同,为“大思政课”营造良好的环境。

“面”:协同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多元教育场景的联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将“点”、“线”、“面”贯通,形成一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进而真正实现“大思政课”教学的全面、立体、深入发展。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