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建设让这里的矛盾纠纷不出村
“别小看是一棵茶树拔不拔掉的问题,可能关系一个家庭的和睦。”村医吴勇彪说起调解的这个矛盾很有成就感。矛盾是因上门女婿没有和老丈人商量就在自留地上种了茶树,老丈人发现后生气非要拔除茶树,女儿夹在中间更是为难,甚至有离婚的可能。眼见矛盾不断激化,吴勇彪左劝右说,最终将矛盾化解。
吴勇彪是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响潭村有名的“和事佬”,他凭借在村里行医20多年广受当地群众好评的优势,成为村里的调解员,经他调解的矛盾纠纷都是以握手言和收场,深得当地群众的信任。
“我觉得做调解工作就是要两头圆,多说宽心话,积极引导当事人从对方角度想问题,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吴勇彪说。
在响潭村有一批像吴勇彪这样的“和事佬”,他们分散在各个村民小组,组成了化解矛盾纠纷最坚固的防线。
说响潭村矛盾纠纷防线最坚固,一点都不虚。目前,响潭村已经17年没有出现矛盾上行、越级上访事件、民转刑案件,真正做到了矛盾不出村。
“农村老百姓过日子,邻里街坊间免不了磕磕碰碰,家里人有时候也会有误会隔阂,如果这些小矛盾不及时化解,就容易演化为大矛盾,酿成大纠纷,影响基层平安稳定。”响潭村党支部书记王进财说,村干部和“和事佬”日常工作就是常在村组走一走,常到群众中听一听,常进百姓家看一看,及时掌握村民动向和诉求,没有发现不了的矛盾,没有化解不了的纠纷。
响潭村建立了“驻村夜访”制度,村干部利用夜间群众空闲时间开展常态化走访,通过夜学政策、夜访民情、夜议难题等形式,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需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潜在矛盾。对于出现的苗头性问题,会驻在村里解决,不让矛盾纠纷过夜,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为了厘清责任,村里还以每名支委联系10名党员为单位,建立责任网格;每名党员作为一名网格员,根据地缘、亲缘、业缘相近原则,联系15至20户群众,开展到户、到人的精准服务。”老支书朱利强退休后成了一名网格员。他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响潭村着力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全体党员承诺上墙,参与矛盾排查、纠纷调解等工作,每每遇到难啃的骨头,往往是党员带头上。
如今“有事就找网格员”成了村民的口头禅,是村民对网格服务的认可与信赖,许多问题根本闹不出“网格”。
对于响潭村来说,村里矛盾纠纷趋向清零的一大“法宝”,就是大事小事倡导自治,由村民自己说了算,共商共议家长里短。
响潭村秉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制定了响潭村版“村务公开制度”“村民自治章程”,设立“农民议事厅”“户主会”“板凳会”等,让村民在家门口、田地间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中达成共识。同时,村里分期分批邀请村民代表参加每周二例会,对涉及村级公共事务和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村务公开透明了,村民主人翁意识也增强了,“村里事”“邻里事”变成了“家家事”,矛盾纠纷仿佛变成了“家丑”不可外扬。
此外,村里还发动全体村民参与修订“响潭民约”,绘制孝、德、明、节、廉文化墙,推选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乡贤主持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向好”“比美”,崇德向善、谦和礼让悄然成风。
“我们村还有一个‘法宝’,就是发挥‘信用’正面激励作用,以信用村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信用建档评级和信用积分机制,在赋能产业发展的同时,营造守信事事受益、失信处处受限的良好氛围。”村民鲍月明说,“现在信用值钱了,大家忙生产发展,更担心吵嘴打架影响信用,最终损失的是自己。”
通过锻造党建引领“主心骨”、织密干群连心网、引领文明新风尚,这就是响潭村17年矛盾不出村,成为黄山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典型代表,构筑好基层社会治理“桥头堡”,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石。
(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