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市民 这场展览请按“时间”观看
华龙网讯(记者 秦思思)陪伴重庆市民近40年的《春》《夏》《秋》《冬》雕塑手稿、《收租院》创作过程......12月6日,“关山万里重”——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建系70周年文献展(以下简称:文献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揭幕。

本次展览主题“关山万里重”,以“大事记”为时间线索,串联起从1953年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建系至今70年来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文献展共分为引言和六大版块,以珍贵的一手文献、史料、实物、书籍、手稿、雕塑作品、票据、书信、教案、大纲、作业等交叉印证,历时性与共时性相互观照,分主题、列专版、有重点地营造了一个时空交错的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12月23号,市民可通过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官方微信预约,免费观展。

对话原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龙德辉
“也许,十年后,裸体未尝不可。”
尽管已91岁高龄,曾出任过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龙德辉现身文献展开幕式现场时,依然精神矍铄。在谈及文献展备受关注的《春》《夏》《秋》《冬》时,他显得有些许兴奋。
1984年落成的重庆长江大桥桥头雕塑《春》《夏》《秋》《冬》,在文献展的开头,备受关注。
“最早我们拿到的‘题目’是开放性的。”龙德辉回忆,当时接到任务,需要为重庆长江大桥(即现石板坡长江大桥)的上桥和出桥设计一个明显的标志。一开始,系里面想过山川湖海、工农兵学等元素,但都觉得不满意。
当时系里负责创作的教研组组长龙德辉提了一句,“大家是不是可以往季节方面去想想。”结果第二天,《春》《夏》《秋》《冬》的方案便设计出来。

经商议微调后,“春”是一位拿着花的少女,“夏”是一位在水中搏击的年轻男子,“秋”是一位捧着麦穗的劳动妇女,“冬”则有“冬猎”之意,是一位狩猎的男性。
但在当时,雕塑中的女性裸体形象备受争议。而解决办法就是给雕塑人物加上了飘带。“当时也有另一种声音说,也许,十年后,裸体未尝不可。”龙德辉感慨地说道。
记者看到,在现场众多文献中,还有一份针对《春》《夏》《秋》《冬》4座雕塑的详细说明文件。其中解释了采用铝合金打造有三大原因:铝合金色调、金属光泽和雕塑创作构思的艺术要求相符,和环境相协调;轻,符合桥头承重要求;同时也是当时在使用新材料方面的一种探索。

对话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
“过去70年,川美雕塑系一直在市民身边”
“过去70年,川美雕塑系一直在市民身边。”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这场展览也生动反映出,川美雕塑系不仅仅是一个学院式的教育,还是以开放的方式来影响时代和社会。
“雕塑系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在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焦兴涛认为,川美雕塑系从成立开始,就对重庆的城市建设、城市文化的成长都做出了艺术方面的贡献。他举例,早在雕塑系成立的第二年,以龙德辉老先生为代表的第二届学生就整整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把大足北山、宝顶所有的石窟都进行了临摹和整理。这为后来大足石刻成功申遗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解放碑碑身上的浮雕、歌乐山烈士陵园的烈士群雕《浩气长存》等城市雕塑,都出自川美雕塑系师生之手。
如今,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广泛走入城市的各个角落,塑造城市形象,推动社会美育普及。在焦兴涛看来,近年来,雕塑系将城市雕塑概念扩展为公共艺术和公共雕塑,强调与人的沟通、参与和交流。这种变化是近十年或二十年来雕塑作品或公共雕塑与城市之间发生的最大变化。
焦兴涛认为,文献展对普通市民来说,可以通过关注历史线索等,了解川美雕塑系多年来如何与时代互动、回应。

对话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唐勇
“建议观众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布局的逻辑关系进行观看”
该展总策划、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唐勇介绍,本次文献展,通过大量的大事记、文字记录、史料和作品,展示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在中国雕塑发展进程中的脉络和时间轴的变化。

在观展时,建议观众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布局的逻辑关系进行观看,以便更清晰地了解川美雕塑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艺术发展脉络和导向。与以往的展览不同,本次展览更加注重文字、资料、物件以及教学教案、人事记录、档案等内容的展示。他也希望,通过参观本次展览,观众可以全面了解川美雕塑的历史发展和学术科研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