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学生讲解文学大师课,阿来:比信念更重要的是好奇心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山顶上。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著名作家阿来的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很多青少年都不陌生。作为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名篇,阿来这篇美文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带领读者在丽江的雪山和古城穿梭。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的同学是幸运的。12月8日下午,阿来为他们带来一场“观察,知识与表达——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的文学大师课。作为“金牛·川观文学季”2022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重磅活动之一,阿来由这篇课文切入,就自己对语文教学、文学创作、人生理想的诸多思考进行了分享。
“清辞丽句必为邻”
语文教学不能将文学与应用文割裂
“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一开场,阿来便抛出一个基本问题,“我注意到,这个问题不但存在于中学里,而且也在大学中文系有争论,有人说就应该教文学,反对者则认为中国哪有那么多文学家,我们应该教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另外的东西。其实语文也罢,文学也罢,更宽泛一点讲,就是写文章。”
他表示,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并无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体裁的细分,“古人没有把应用性的文字跟文学表达对立,古典文学中的很多名篇,本意也并不是文学。比如李密所作《陈情表》,它主要讲述作者与祖母的关系,情感真挚感人,千古流传,但它实际上是一篇应用文,因为‘表’就是下级写给上级的报告,同理,诸葛亮的《出师表》也是如此,本质都是应用文,却又都文采飞扬。”
“因此,今天的语文教学不能将文学与应用文割裂,否则,要么文学成了无病呻吟的空洞之物,跟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无关,要么应用文会远离了文采,远离了美。”阿来说,“清辞丽句必为邻”,要把清辞丽句当成邻居一样,就像每天跟它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只有写某种文章的时候才讲修辞。
“怎么写丽江?靠观察”
观察积累表达方能成就人生大文章
清辞丽句从何而来?阿来首先强调观察,“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没有复杂修辞和过分雕琢,皆源于准确认真细致地观察。同时,观察又需要以知识作为支撑,哪怕我们去观察一棵树,也得有一点植物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去进行表达。”
再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千把字的文章,怎么写丽江?靠观察。”阿来回忆,2006年他去丽江旅行,应当地朋友邀请写下此文。他注意到,丽江古城随处抬头就可望见玉龙雪山,而在四方街,旧时开凿的水道系统依然保留。“水是丽江很重要因素,体现了丽江朴素的人文、自然观,我抓住这一点,这就是观察,从观察细节,到观察整个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只有观察才能抓住特征。”
在观察基础上,《一滴水经过丽江》还展现了阿来的知识积累,“一滴水跌落到地底下去,又从黑龙潭冒出来,写的其实是西南常见的喀斯特地貌;文中写到松树、杉树、杜鹃、山茶等,也需要植物学知识。观察需要知识,知识才能支撑我们将观察得来的东西形成最后的表达。哪怕只是一个小地方,如果我们愿意留心它的知识,把自己打开,就能看到它跟世界之间有趣的、有意义的联系。用心观察,积累知识,充分表达,最后完成的是一个人一生的大文章,这才是最了不起的文章。”阿来说。
“好奇心促使你求知”
对少年人而言好奇心很重要
主讲结束后,同学们开始热烈提问。有同学困惑,当今的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写作,应该秉承怎样的初心和态度来面对文学?“我觉得写作非常简单。”阿来坦言,在完成好学校的标准化学业之后,还有时间和精力且对语言文字感兴趣的同学,应该对自己进行文学训练,“这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你把文学真正看成一种自我养成、自我修养,这样你就能得到文字赐予你的最大滋养和力量。”
有同学不太明白,写作会不会有界限?又该如何克服这种界限?阿来认为,界限意味着不可逾越,或者需要付出非常的努力才能逾越,他更愿意使用“过渡”一词。“你的年龄在增加,你用于学习的时间也在增加,同时你对社会的认知、在社会当中的阅历也在增加,这都是悄然发生的自然过渡。”
不少热爱写作的同学最好奇的,还在于什么信念让阿来一直坚定着自己的文学梦想?阿来笑道:“我觉得对一个少年人来讲,比信念更重要的是好奇心,好奇心促使你求知,在拥有足够的知识和对世界足够了解的时候,才能建立起真切的信念,才能知道你的方向,今生何为。”
重庆日报记者 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