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CPI、PPI有所下降——物价继续低位运行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和环比均下降0.5%,前11月同比上涨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0%、环比下降0.3%,前11月同比下降3.1%。

11月份CPI、PPI有所下降——物价继续低位运行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和环比均下降0.5%,前11月同比上涨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0%、环比下降0.3%,前11月同比下降3.1%。

专家表示,当前物价低位运行受多重因素影响,是阶段性、暂时性的。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基础,后期物价总水平将逐步温和回升。

食品、能源价格回落拉低CPI

“从CPI情况看,物价相对低位运行主要是高基数、周期性、输入性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今年以来食品和能源价格回落较多。”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预测处处长张学武表示。

食品价格下行是物价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一是猪肉。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处于周期高位,今年处于周期下行阶段,生猪猪肉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低位运行,11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31.8%,拉动CPI下降0.58个百分点。二是鸡蛋。国内物流配送畅通、供给充足,11月份鸡蛋价格同比下降10.5%,拉动CPI下降0.07个百分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11月份,地缘政治事件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刺激效应进一步消退,国际原油价格连续两个月环比下跌。国内汽油价格下降2.8%,为今年以来最大降幅,CPI中的能源价格同比从上月的上涨1.2%转为11月份的下跌1.3%,对整体CPI走势影响很大。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季节性回落、需求不足以及外部通胀输入减弱三大因素形成共振,导致CPI出现9月份以来的连续第3个月不及预期。

“不过,11月份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更能体现基本物价水平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持平,而且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在0.4%以上的增长区间。”王青表示,这意味着尽管整体CPI同比连续两个月处于负增长状态,但并不意味通缩,“低通胀”表述更为准确。考虑到当前经济处于复苏向上阶段,广义货币供应量(M_2)一直处于两位数较快增长水平,当前确实不存在物价持续通缩的基础。

PPI同比降幅扩大

11月份,全国PPI环比由平转降,同比降幅扩大。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这主要是受国际油价回落、部分工业品市场需求偏弱等因素影响。

“国际油价下行,带动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分别下降2.8%、2.5%,合计影响PPI环比下降约0.13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四成多。”董莉娟表示。

温彬表示,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传导至国内是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国内下游需求复苏有所反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PPI回暖。

“去年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化工、金属等价格均上涨至历史高位,抬高了同比基数。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较多,11月份原油价格同比下降近10%,带动国内油气开采及石油化工行业价格明显回落。”张学武表示,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持续发力,11月份当月部分行业增长势头初步显现,基建支持力度增大带动水泥制造价格环比上涨1.4%。

温彬认为,展望下一阶段,年内我国工业企业需求回暖趋势将继续保持,但由于全球经济减速导致的外部通胀输入减弱,且外需短期回暖相对温和,预计PPI保持在负区间或仍持续半年以上。

“我们判断,后期PPI走势将主要取决于需求端。”王青表示,其中,本轮逆周期调节在提振经济复苏动能方面的具体效果,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能否企稳回暖是关键因素。

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王青认为,低通胀背后的消费需求相对偏弱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下一阶段,要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温彬表示,随着政策发力,预计未来CPI在负区间不会持续太久,至2024年2月有望回正。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一方面,国内消费需求处于修复阶段,消费动能偏弱;另一方面,国内生猪产能恢复,果蔬、居民日用消费品等市场供给充足。从趋势看,国内消费和内需整体延续修复态势,供需有望趋于平衡。

“从后期走势看,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国内经济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居民消费、企业投资需求将继续回升,加之岁末年初消费增加以及高基数效应逐渐减弱,预计物价总水平将逐步温和回升。”张学武表示。 (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11月份CPI、PPI有所下降——物价继续低位运行

2023-12-10 06:30:10 来源: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和环比均下降0.5%,前11月同比上涨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0%、环比下降0.3%,前11月同比下降3.1%。

专家表示,当前物价低位运行受多重因素影响,是阶段性、暂时性的。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基础,后期物价总水平将逐步温和回升。

食品、能源价格回落拉低CPI

“从CPI情况看,物价相对低位运行主要是高基数、周期性、输入性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今年以来食品和能源价格回落较多。”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预测处处长张学武表示。

食品价格下行是物价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一是猪肉。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处于周期高位,今年处于周期下行阶段,生猪猪肉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低位运行,11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31.8%,拉动CPI下降0.58个百分点。二是鸡蛋。国内物流配送畅通、供给充足,11月份鸡蛋价格同比下降10.5%,拉动CPI下降0.07个百分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11月份,地缘政治事件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刺激效应进一步消退,国际原油价格连续两个月环比下跌。国内汽油价格下降2.8%,为今年以来最大降幅,CPI中的能源价格同比从上月的上涨1.2%转为11月份的下跌1.3%,对整体CPI走势影响很大。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季节性回落、需求不足以及外部通胀输入减弱三大因素形成共振,导致CPI出现9月份以来的连续第3个月不及预期。

“不过,11月份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更能体现基本物价水平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持平,而且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在0.4%以上的增长区间。”王青表示,这意味着尽管整体CPI同比连续两个月处于负增长状态,但并不意味通缩,“低通胀”表述更为准确。考虑到当前经济处于复苏向上阶段,广义货币供应量(M_2)一直处于两位数较快增长水平,当前确实不存在物价持续通缩的基础。

PPI同比降幅扩大

11月份,全国PPI环比由平转降,同比降幅扩大。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这主要是受国际油价回落、部分工业品市场需求偏弱等因素影响。

“国际油价下行,带动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分别下降2.8%、2.5%,合计影响PPI环比下降约0.13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四成多。”董莉娟表示。

温彬表示,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传导至国内是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国内下游需求复苏有所反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PPI回暖。

“去年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化工、金属等价格均上涨至历史高位,抬高了同比基数。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较多,11月份原油价格同比下降近10%,带动国内油气开采及石油化工行业价格明显回落。”张学武表示,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持续发力,11月份当月部分行业增长势头初步显现,基建支持力度增大带动水泥制造价格环比上涨1.4%。

温彬认为,展望下一阶段,年内我国工业企业需求回暖趋势将继续保持,但由于全球经济减速导致的外部通胀输入减弱,且外需短期回暖相对温和,预计PPI保持在负区间或仍持续半年以上。

“我们判断,后期PPI走势将主要取决于需求端。”王青表示,其中,本轮逆周期调节在提振经济复苏动能方面的具体效果,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能否企稳回暖是关键因素。

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王青认为,低通胀背后的消费需求相对偏弱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下一阶段,要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温彬表示,随着政策发力,预计未来CPI在负区间不会持续太久,至2024年2月有望回正。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一方面,国内消费需求处于修复阶段,消费动能偏弱;另一方面,国内生猪产能恢复,果蔬、居民日用消费品等市场供给充足。从趋势看,国内消费和内需整体延续修复态势,供需有望趋于平衡。

“从后期走势看,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国内经济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居民消费、企业投资需求将继续回升,加之岁末年初消费增加以及高基数效应逐渐减弱,预计物价总水平将逐步温和回升。”张学武表示。 (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雅雯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