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讲好科学家故事 读好“无字之书”
科学探索无止境,一片丹心为报国。最近,两位院士的事迹在网上引发关注。一位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90岁高龄的沈世钊院士。12月1日,他向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300万元,用于支持土木学院发展建设。但沈院士平时生活十分节俭,如他穿的上衣有20年,穿的裤子也有30年,他家里的用具甚至可能都有用到70年的;另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院士,她在中央电视台《开讲了》栏目演讲时,穿了双老化掉渣的鞋,碎渣全掉在演讲台的地面。王院士自嘲出了“洋相”,现场观众却被这一个小细节打动了,并致以热烈掌声……
小小细节,却体现了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动人精神,激励着广大年轻科技工作者奋勇攻关。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没有坚韧不拔的科学家精神,就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沈世钊、王志珍两位院士,只是我国科学家群体的一个缩影,像他俩一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这些科学家一辈子潜心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努力把科研做到了极致,以至于忘我。正是有这样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接力耕耘,辛勤付出,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才有我们的国家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从科技落后到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同时又变革自身的伟大事业,而科学家正是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承载。近年来,世界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愈发激烈,各国纷纷投入巨额资源和精力,探索先进技术推动创新发展。而这场竞争不仅影响着各国的科技实力,也将对综合国力和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面对机遇和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为我们加强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面向未来,我们更要讲好科学家故事,读好“无字之书”。让科学家精神成为青年成长路上的航向标、成才路上的启明星。广大青年既要读好有字之书,又要从“无字”处读书,认真领悟科学家的精神实质,才能主动接过时代接力棒,自觉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努力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