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国语大学: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实现“文化”与“文化”双向赋能

四川外国语大学: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实现“文化”与“文化”双向赋能

来源:华龙网2023-12-13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高校巡礼报道

编者按: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高校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更要强化使命担当、走在时代前列,秉承传播先进思想的优良传统,守正创新、积极作为。为全面反映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经验、成效和成果,在重庆市教委宣教处指导下,重庆市教育新闻研究会、华龙网集团教育频道联合推出《守正创新 使命担当:新时代重庆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巡礼报道》。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留学生对话论坛现场。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承办高规格国际文化节、参与面向全球60个国家推送的城市对外宣传片、开设中西部地区语种数量最多的外文门户网站……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以外国语为主体的高校,在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上,四川外国语大学不仅有着先天的“语境”优势,更拥有“双红基因、军大传统”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富矿,学校不仅打造了“多元文化”育人品牌,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涉外人才。

有如此厚实的基础为底,四川外国语大学正努力放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声量,让世界听到更响的重庆声音、中国声音,感受到更具感染力、吸引力、穿透力的新时代中国故事。

背靠红岩景区,打造“环川外”红色文化圈

在川外,文化建设的范畴从来不止于校内,毗邻红岩景区的先天优势,形成了环绕川外的红色文化圈。

联合红岩联线,围绕校内外的经典红色资源,川外积极打造“蒋家院子”叶挺囚禁地特色思政课,通过浸入式教学,引导师生从红岩文化中汲取养分,牢记初心使命,厚植爱国情怀。还开展了“青年学子话红岩”红岩革命故事路演、“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同过政治生日”“老党员讲入党初心”等多维度的思想教育活动,筑牢了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CMVe7AIYnE0tD03RjbtNLPYzbL3TBCuxMc3_wh865x577
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新生入学和毕业时,学校都将在红岩广场上举行庄严仪式。在这两个对于学生而言最具“仪式感”的节点上,学校将红色文化与红色校史反复温习,为每个“川外人”打下深刻烙印,鼓舞学子坚定信念,追求真理,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在红色文化圈的浸润之下,我们看到,一大批传承经典文化的校园优秀宣传作品陆续上线,收获好评如潮:7年来,川外官微持续推出多语种诵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党史小故事、红岩精神等相关内容,栏目不仅受到师生广泛好评,更获选重庆市“优秀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第六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工作案例优秀奖。其中,多篇思政佳作更是成为“热文”,被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重庆日报、华龙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转发,实现了育人的最大效能。每年“11.27”时,川外师生都将精心制作宣传短视频:学生原创RAP《不忘初心》,被学习强国平台首页推送;党委宣传部拍摄的《11·27,我们不会忘记...》《魂兮归来》《红岩魂歌——在这片我们生活的土地》《与江姐跨越时空的对话》等一系列精彩短视频,则被《重庆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平台相继推送,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馈。

11·27特辑丨川外学子讲述“我们也有一面五星红旗”。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11·27特辑丨魂兮归来微视频。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当前,以“环川外”红色文化圈为依托,学校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打造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动课堂,正不断拓展文化建设的外沿,探索更多的承载空间、实现更多的文化创新。

弘扬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镌刻着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历史印记,积蓄着未来蓬勃发展的能量源泉。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了新要求和新目标,但最根本的仍是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多角度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路径就成为了全国高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四川外国语大学逐步形成了一套“抓节点、重常态、建平台”的“组合拳”,不仅引导青年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认同感。

抓节点,就是以“点”入手,以节日为载体,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校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策划祭扫先烈、赏月猜谜、登高赏菊等节日民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等活动,将爱国、感恩、团圆、孝行等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其中,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体验和感悟,在真情实感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活动在校园生动开展。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金钱板”才艺课堂在学校常态化落地。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重常态,则是由“点”到“线”,形成一系列关联活动。以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为例,就常态化开设了金钱板、古琴、茶艺等中华才艺研习班,持续举办了书法雅集、中华文化节、多元文化交流工作坊等交流活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真正深入人心、不断浸润。

《目连救母》非遗进校园。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建平台,即是重点在“面”,打造“多矩阵”的创新主体。比如在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上,就依托了京昆社、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外国文化体验馆、博艺莎剧社、校排舞队等相关主体,打造了相互融合,具有川外特色的传统文化宣传平台矩阵,实现了多维度、全方位的立体化传播。

服务国家战略,激发川外国际传播内生动力

外语院校,历来是多元文化互相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阵地,也是面向世界讲好国家故事的良好平台。有了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积极践行后,向内沉淀后的川外,也有了更强的对外传播底气,从阵地建设、活动开展到人才培育,川外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传播体系,逐步打开了国际传播的新思路、新路径。

阵地建设上,学校依托多语种、跨文化的学科资源优势,建设了多语种外文门户网站,覆盖了学校22个外语语种专业,涵盖联合国所有工作语言和主要非通用语种,成为中西部地区语种数量最多的外文门户网站。其中,还开设了大量有地域特色的栏目:魅力重庆、人文沙磁、眼观天下、黄瀛诗选等,都向海外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当下中国最生动真实的发展变化。

学校开设了中西部地区语种数量最多的外文门户网站。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活动开展上,学校更是积极承办各类大型对外交流活动。2021年12月,川外举办“ ‘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多语共生 多元共融”为主题国际文化节,不仅吸引众多师生前来观赏、体验,更引发新华社、重庆日报、华龙网、环球网对本次活动集中报道,重庆海外传播平台iChongqing更是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同步直播。

“一带一路 文明互鉴:多语共生 多元共融”国际文化节。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2023年重庆国际文化嘉年华启幕。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2023年11月25日,川外还承办了“2023重庆国际文化嘉年华”,邀请到渝蓉高校中外青年学生、外国驻渝蓉领事馆代表等500余人齐聚重庆,共建“相融共进、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的人文交流平台,有力展示重庆“开放包容、多元融通、时尚活力”的城市形象,为服务“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开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作出川外贡献。此外,学校更连续举办“中泰”“中非”中外留学生对话论坛,为中外留学生携手并肩、共同奋进搭建交流平台,让中外留学生在对话中提升自我,在交流中碰出思想火花。

人才培育上,学校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实训模式。在网站建设与运营中,聘请各语种中国教师担任主编、外教做顾问、专业优势的学生担任编辑,将网站建设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相结合,形成“专业知识打底+实践能力辅助+新媒体技术赋能”的国际传播能力实训模式,增强新媒体时代外语院校学生的国际传播实践能力,推出了《川剧——非“遗”般的跨文化旅行》《修复时间的文物魔法师》等一大批优秀国际传播短视频作品。

在川外,师生正努力成为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和优秀国际文化的传播者,大量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法国留学生罗曼的作品“诗橙奉节”获得“我眼中的中国——美丽乡村”全球短视频征集大赛最高奖项;阿拉伯语教授吴昊和叙利亚裔外教王鹰教授共同编写的《中国城市故事丛书——雾都重庆》(阿汉对照)正式出版,成为国内相关题材的首部图书;师生们参与打造的短视频《山水重庆 中国桥都》更是在网络走红,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中英文客户端广泛转发,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在FacebooK上发布的多语种版本,更在60多个国家进行推送,阅读量达到2.13亿次,成为了重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经典案例。

有“走出去”的精品,也有“引进来”的经典。陈英教授将那不勒斯四部曲等海外优秀文学作品精心转译,使其走进大众视野;70多岁的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外籍教师赛勒玛·易卜拉欣凭借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不仅编写了多部经典教材,更推动了学校与外国大学的交换生互换,获得了“全国十大外教”“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荣誉。

学校风景。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向内,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为基,实现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挖掘;向外,以阵地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育为路径,形成国际传播的实效达成。

一大批影响国内外的创意文化产品在川外诞生,更多精彩的国际交流活动在川外落地,大量多元文化育人新场景在川外广泛涌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双向赋能,激荡强劲驱动力,推动着学校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有志者,不以山海为远;怀梦者,赶赴群山之巅。四川外国语大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将以“守正”之姿,展开“创新”之势,将继续深耕精品创作的“川外模式”,积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增强我国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贡献应有之力。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四川外国语大学: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实现“文化”与“文化”双向赋能

2023-12-13 10:14:31 来源: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高校巡礼报道

编者按: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高校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更要强化使命担当、走在时代前列,秉承传播先进思想的优良传统,守正创新、积极作为。为全面反映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经验、成效和成果,在重庆市教委宣教处指导下,重庆市教育新闻研究会、华龙网集团教育频道联合推出《守正创新 使命担当:新时代重庆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巡礼报道》。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留学生对话论坛现场。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承办高规格国际文化节、参与面向全球60个国家推送的城市对外宣传片、开设中西部地区语种数量最多的外文门户网站……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以外国语为主体的高校,在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上,四川外国语大学不仅有着先天的“语境”优势,更拥有“双红基因、军大传统”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富矿,学校不仅打造了“多元文化”育人品牌,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涉外人才。

有如此厚实的基础为底,四川外国语大学正努力放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声量,让世界听到更响的重庆声音、中国声音,感受到更具感染力、吸引力、穿透力的新时代中国故事。

背靠红岩景区,打造“环川外”红色文化圈

在川外,文化建设的范畴从来不止于校内,毗邻红岩景区的先天优势,形成了环绕川外的红色文化圈。

联合红岩联线,围绕校内外的经典红色资源,川外积极打造“蒋家院子”叶挺囚禁地特色思政课,通过浸入式教学,引导师生从红岩文化中汲取养分,牢记初心使命,厚植爱国情怀。还开展了“青年学子话红岩”红岩革命故事路演、“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同过政治生日”“老党员讲入党初心”等多维度的思想教育活动,筑牢了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CMVe7AIYnE0tD03RjbtNLPYzbL3TBCuxMc3_wh865x577
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新生入学和毕业时,学校都将在红岩广场上举行庄严仪式。在这两个对于学生而言最具“仪式感”的节点上,学校将红色文化与红色校史反复温习,为每个“川外人”打下深刻烙印,鼓舞学子坚定信念,追求真理,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在红色文化圈的浸润之下,我们看到,一大批传承经典文化的校园优秀宣传作品陆续上线,收获好评如潮:7年来,川外官微持续推出多语种诵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党史小故事、红岩精神等相关内容,栏目不仅受到师生广泛好评,更获选重庆市“优秀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第六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工作案例优秀奖。其中,多篇思政佳作更是成为“热文”,被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重庆日报、华龙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转发,实现了育人的最大效能。每年“11.27”时,川外师生都将精心制作宣传短视频:学生原创RAP《不忘初心》,被学习强国平台首页推送;党委宣传部拍摄的《11·27,我们不会忘记...》《魂兮归来》《红岩魂歌——在这片我们生活的土地》《与江姐跨越时空的对话》等一系列精彩短视频,则被《重庆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平台相继推送,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馈。

11·27特辑丨川外学子讲述“我们也有一面五星红旗”。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11·27特辑丨魂兮归来微视频。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当前,以“环川外”红色文化圈为依托,学校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打造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动课堂,正不断拓展文化建设的外沿,探索更多的承载空间、实现更多的文化创新。

弘扬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镌刻着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历史印记,积蓄着未来蓬勃发展的能量源泉。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了新要求和新目标,但最根本的仍是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多角度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路径就成为了全国高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四川外国语大学逐步形成了一套“抓节点、重常态、建平台”的“组合拳”,不仅引导青年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认同感。

抓节点,就是以“点”入手,以节日为载体,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校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策划祭扫先烈、赏月猜谜、登高赏菊等节日民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等活动,将爱国、感恩、团圆、孝行等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其中,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体验和感悟,在真情实感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活动在校园生动开展。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金钱板”才艺课堂在学校常态化落地。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重常态,则是由“点”到“线”,形成一系列关联活动。以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为例,就常态化开设了金钱板、古琴、茶艺等中华才艺研习班,持续举办了书法雅集、中华文化节、多元文化交流工作坊等交流活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真正深入人心、不断浸润。

《目连救母》非遗进校园。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建平台,即是重点在“面”,打造“多矩阵”的创新主体。比如在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上,就依托了京昆社、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外国文化体验馆、博艺莎剧社、校排舞队等相关主体,打造了相互融合,具有川外特色的传统文化宣传平台矩阵,实现了多维度、全方位的立体化传播。

服务国家战略,激发川外国际传播内生动力

外语院校,历来是多元文化互相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阵地,也是面向世界讲好国家故事的良好平台。有了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积极践行后,向内沉淀后的川外,也有了更强的对外传播底气,从阵地建设、活动开展到人才培育,川外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传播体系,逐步打开了国际传播的新思路、新路径。

阵地建设上,学校依托多语种、跨文化的学科资源优势,建设了多语种外文门户网站,覆盖了学校22个外语语种专业,涵盖联合国所有工作语言和主要非通用语种,成为中西部地区语种数量最多的外文门户网站。其中,还开设了大量有地域特色的栏目:魅力重庆、人文沙磁、眼观天下、黄瀛诗选等,都向海外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当下中国最生动真实的发展变化。

学校开设了中西部地区语种数量最多的外文门户网站。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活动开展上,学校更是积极承办各类大型对外交流活动。2021年12月,川外举办“ ‘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多语共生 多元共融”为主题国际文化节,不仅吸引众多师生前来观赏、体验,更引发新华社、重庆日报、华龙网、环球网对本次活动集中报道,重庆海外传播平台iChongqing更是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同步直播。

“一带一路 文明互鉴:多语共生 多元共融”国际文化节。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2023年重庆国际文化嘉年华启幕。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2023年11月25日,川外还承办了“2023重庆国际文化嘉年华”,邀请到渝蓉高校中外青年学生、外国驻渝蓉领事馆代表等500余人齐聚重庆,共建“相融共进、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的人文交流平台,有力展示重庆“开放包容、多元融通、时尚活力”的城市形象,为服务“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开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作出川外贡献。此外,学校更连续举办“中泰”“中非”中外留学生对话论坛,为中外留学生携手并肩、共同奋进搭建交流平台,让中外留学生在对话中提升自我,在交流中碰出思想火花。

人才培育上,学校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实训模式。在网站建设与运营中,聘请各语种中国教师担任主编、外教做顾问、专业优势的学生担任编辑,将网站建设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相结合,形成“专业知识打底+实践能力辅助+新媒体技术赋能”的国际传播能力实训模式,增强新媒体时代外语院校学生的国际传播实践能力,推出了《川剧——非“遗”般的跨文化旅行》《修复时间的文物魔法师》等一大批优秀国际传播短视频作品。

在川外,师生正努力成为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和优秀国际文化的传播者,大量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法国留学生罗曼的作品“诗橙奉节”获得“我眼中的中国——美丽乡村”全球短视频征集大赛最高奖项;阿拉伯语教授吴昊和叙利亚裔外教王鹰教授共同编写的《中国城市故事丛书——雾都重庆》(阿汉对照)正式出版,成为国内相关题材的首部图书;师生们参与打造的短视频《山水重庆 中国桥都》更是在网络走红,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中英文客户端广泛转发,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在FacebooK上发布的多语种版本,更在60多个国家进行推送,阅读量达到2.13亿次,成为了重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经典案例。

有“走出去”的精品,也有“引进来”的经典。陈英教授将那不勒斯四部曲等海外优秀文学作品精心转译,使其走进大众视野;70多岁的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外籍教师赛勒玛·易卜拉欣凭借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不仅编写了多部经典教材,更推动了学校与外国大学的交换生互换,获得了“全国十大外教”“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荣誉。

学校风景。川外供图 华龙网发

向内,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为基,实现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挖掘;向外,以阵地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育为路径,形成国际传播的实效达成。

一大批影响国内外的创意文化产品在川外诞生,更多精彩的国际交流活动在川外落地,大量多元文化育人新场景在川外广泛涌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双向赋能,激荡强劲驱动力,推动着学校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有志者,不以山海为远;怀梦者,赶赴群山之巅。四川外国语大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将以“守正”之姿,展开“创新”之势,将继续深耕精品创作的“川外模式”,积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增强我国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贡献应有之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