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巫溪“嫁花”在重师美术学院开展 展览时间持续至明年2月20日
华龙网讯(记者 李佳妮 实习生 王棋)飞针走线绣出长江文化,波涛河浪绽出非遗之花。今(12)日,“花继续开——巫溪‘嫁花’的叙事和衍生” 展览于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正式开幕。据悉,本场展览是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系列展览的第一场。
以文创产品重塑非遗文化活力
要想让传统文化重新凸显生机,删繁就简是必经之路。而如何把繁复美丽的巫溪“嫁花”图样变得“时尚”,贴近市民生活,成了本场展览策展人杨树文的“燃眉之急”。
杨树文带领他的团队首先去到巫溪县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将绣片的图样及图样的寓意等进行了学术梳理。此外,还与学院内的文化创意产品团队进行合作,将巫溪“嫁花”绣片带入课堂,并设计了相关课程。文化创意团队的带队老师之一余岚告诉记者,在课程结束后,3个班的学生一共产出了38件作品,涉及了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
记者从现场看到,展厅的展台上摆满了师生学子们独具创意的文创作品,其中包含巫溪“嫁花”图样主题的大富翁游戏、嫁娶往来的伴手礼、家中常备的杯盏碗筷等,吸引着来来往往观展的人群目光。“这是艺术、教育、文化传承、文旅宣传很好的一次结合。这次展览不仅是高校美育的现场,还给我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重庆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谢亚平教授说。
本次展览将传统的巫溪“嫁花”和年轻一代的创新设计结合,在“经纬”上以针作笔,书写着新时代女性群体的情感叙事,呈现出一朵朵基于文脉而次第绽放的时代新花。
生长在长江畔的巫溪“嫁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巫溪“嫁花”是在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浸润下生长出的一朵瑰宝之花。“嫁花”是重庆市巫溪地区各族百姓对刺绣的称谓,因主要用于“嫁妆”或“婚嫁”而得名。十字挑花工艺则是巫溪“嫁花”常用的织法技艺。
据了解,其技艺特点是根据棉、麻布的经纬纱数以细密的小十字“挑织”出花纹。其图案构成多以周边纹饰衬托中心主图为基本样式。满密的“团花”占据中心,紧凑的“角花”分布四角,间插以精致小巧的“填花”,显得疏密有致、丰富有序。色彩上往往以黑、红、白、黄等单色为底,以红、黄、绿、白、黑等线挑出各式纹样色彩,显得热烈而明快。
在巫溪县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女孩子从十一二岁便开始学习挑花,亲手制作自己未来订婚、结婚、婚后生活所需的用品。巫溪“嫁花”图案丰富,以婚嫁迎娶场景图案、吉祥寓意图案以及具有巫文化、盐文化和地域文化特点的大鱼图案、凤乌图案等为特色,也包含了中华民族民间图案中的其他吉祥图案。“我们主要是从巫溪县的祈福文化和巫溪‘嫁花’本身所体现的婚姻文化这两个方面来设计文创产品的。”余岚介绍道。
校地合作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2021年,巫溪“嫁花”获批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巫溪县唐丽娟作为巫溪“嫁花”第四代传承人,成为巫溪“嫁花”的市级传承人。据悉,“花继续开——巫溪‘嫁花’的叙事与衍生”展览的展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唐丽娟的巫溪“嫁花”收藏品(包括唐丽娟多年来在巫溪大宁河流域收购收藏的清末、民国、新中国时期的老绣片,以及唐丽娟本人及其弟子的手绣绣片),另一类是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团队完成的巫溪“嫁花”文创衍生品(包括巫溪“嫁花”图案再创作和文创产品)。
听闻了杨树文对巫溪“嫁花”的欣赏,唐丽娟欣然接受了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邀约,共同筹办了本次展览。“我没想到,这次展览的呈现效果会这么好。而那些优秀的绣者们也没想到,有一天他们的作品会在高校里展出。”唐丽娟说。
绣女粘针,长长的锦线连接着的是中华文脉。串联起来的不仅是传统社会女子们对自己未来的美好想象,也连接了当代学子们对于专业未来前景的想象,更是连接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中华文化复兴、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繁荣的美好想象。
据悉,为推进巴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巫溪县于2023年7月6日成立了巴绣产业发展指挥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巴绣产业的发展。
“我们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对巴绣技艺的研发和创新,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合作,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今后还将通过举办展览、文创比赛和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巴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巫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丙合说。
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孟小军则表示,“巫溪‘嫁花’只是一个开始,以后我们还将加强校地合作,争取举办更多关于长江文化保护的系列展览。”
据了解,本次展览面向全市市民免费开放。市民们可直接通过重庆师范大学入校预约系统进校观展。本场展览开放时间为2023年12月12日至2024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