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打造政校企“协同育人” 环保人才培养新模式
华龙网讯(通讯员 陈旖璇 苏丹)“风一吹,滚滚浓烟冒出;雨一下,用鸡粪养鱼的水就流出田坎……”在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学术报告厅,大足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专题培训班上乡镇干部提出了乡村现有生态问题及专业人员缺失的情况。有乡镇干部表示,希望学校可以考虑让毕业生去乡镇实习,用他们专业的知识帮助乡村生态改善。
这恰好是学校正在开展的工作,教务处处长王琴香研究的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试点,正朝着这个方向使劲。
这已经不是学校第一次承办类似培训了,濑溪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期间,学校就承办了大足区乡镇生态环境保护业务培训班,帮助乡镇干部科学系统地掌握环境保护知识。
发挥专业优势 服务地方生态
濑溪河是沱江的支流,发源于中敖镇,自北而南流经大足境内,从珠溪镇流出大足,是大足的“母亲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规模化的深入推进,濑溪河水质污染日益严重。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作为重庆市内唯一一所环境保护类高校,坐落在大足境内,从2019年起,由数名研究生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便带着学生走进棠香街道、智凤街道、万古镇、龙水镇、季家镇、金山镇等濑溪河流经区域,化身志愿者,对居民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学生志愿者还走进入了小学,用玩游戏的方式宣传环保知识,让小朋友在争当“环保小卫士”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态度。
另外,在大足区开展濑溪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中,学校还与政府建立起合作,发挥专业优势,对濑溪河流域水进行水质检测,用所学知识为改善河流水质提供技术支撑。帮助濑溪河从鱼虾难见踪影、枯水季节河水变黑难闻的状态恢复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好景象。从整治到保持,学校陪濑溪河走过了4个年头。
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造就了更加复杂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也对生态环保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生态环境形势,学校联合政府、相关企业探索出了“协同育人”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新模式。

政校企共建平台 培养环境保护人才
2021年6月,学校与大足区人民政府成立生态环境保护产教融合创新中心暨大足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同时学校与大足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共建了“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双基地”,并计划开设一个环境监测人才特色班。
穿着救生衣,坐在船上,漂在河中央,那便是学校环境监测人才特色班的学生跟着大足区生态环境监测站老师在进行河水水样采集。像这样外出的实训是特色班的日常。特色班是今年10月开的班,由学校教师和监测站教师共同授课,一周2天的学校理论课程和3天的监测站实训课程,实训课采用“1对3”的轮组教学方式,即1位老师一次只带3名学生,一项完整的检测项目教学完成之后再轮换。此外,特色班还有专门的考核,为的是培养学生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技术技能能力。
学生特色班的成立不仅实现了企业生产项目资源向教学资源的快速转化,还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发挥大足区生态环境保护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的育人功能的基础上,更有助于探索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谋变突围领先行业 走出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改革新路
除了濑溪河的治理之外,学校与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检察院的合作也为地方生态供电蓄能。2020年学校与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检察院签订了检校合作协议之后,学校师生每年都会在检察院的委托之下,拿着便携式检测设备,前往大足的各个乡镇街道进行水样采集,通过水质检测给出专业意见。
为了更好的培养合乎市场需求的环境保护人才,今年10月,学校与大足区人民检察院续签检校合作协议的同时,建立了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
“这水库的水到底怎么样嘛?可不可以直接收回吗?”11月,为了收回金山镇磨盘村被村民私自养鱼的小型水库,确保其水质的安全性,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对磨盘村该小型水库里的水进行了水质检测。显然,第一次的检测结果表示其水质是不太行的,为了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又对其进行了第二次检测,然而第二次的结果显示水更不行。两次水质检测的结果给收回该小型水库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此次检测全程由学校教师进行,部分专业学生参与。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的成立也标志着学校环境保护人才培养走上了新道路。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学校校长李子存表示,接下来学校将以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更实举措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以更新理念、更高目标、更优成果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