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乡村”振兴乡村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跳出乡村”振兴乡村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产品供给充足稳定的背景下,会议把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列为明年九项重点任务之一,释放出强烈信号。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乡村不同往昔。走进村庄,城市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身处其中的人们,正经历深刻的变化。破解乡村难题,既要从村里找答案,也要从城里找答案。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而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方面,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平等交换;另一方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政策倾斜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把城乡关系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才能实现城乡经济融合互联、功能互补。

城镇化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伴随着要素聚集和产业升级。目前,每年约有1000万农民市民化,近3亿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65.2%,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而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较之还低17.5个百分点,弥补这一差距会释放巨大的社会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当注意的是,国家从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中国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事实上,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正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殊优势。

回望乡村发展,近年来取得诸多成就,实现了粮食生产连丰、农民增收连快。但毋庸讳言,农业效益仍然低于非农产业,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可是,不管工业化如何发展,乡村的基础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农业是近2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乡村是丰盈的饭碗,是广阔的市场,是劳动力的来源,是产业转移的蓝海。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保稳定,乡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后方。眼下乡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这个变量,就抓住了行稳致远的关键。

推进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村庄才能既享受现代化便利又顺应乡村肌理,既融入现代文明又保有历史痕迹。

定位好产业,遵循产业自身规律。粮食安全是基本,要依靠科技和耕地,千方百计稳定和提升粮食产能。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增值文章,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瞄准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要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落实大食物观,壮大特色产业,让乡村呈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融合的景象。

找准切入点,尊重乡村演进规律。当前,城乡空间分布和产业格局出现了“亦城亦乡”的中间形态。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振兴乡村,不是把乡村建得和城市一样,而是重在发挥乡村的特有功能,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同理,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某些“去农村化”做法,是不符合国情的。

踏准节拍,把握改革发展规律。深化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乡村振兴越往前推进,越需要改革添活力。要坚持先立后破、守正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从实际出发,为农民着想,稳扎稳打,不盲目求快,力争在关键实事上有突破。例如,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环境高颜值提升农民幸福值;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生活便利度提升群众满意度。(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跳出乡村”振兴乡村

2023-12-19 06:30:27 来源: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产品供给充足稳定的背景下,会议把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列为明年九项重点任务之一,释放出强烈信号。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乡村不同往昔。走进村庄,城市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身处其中的人们,正经历深刻的变化。破解乡村难题,既要从村里找答案,也要从城里找答案。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而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方面,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平等交换;另一方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政策倾斜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把城乡关系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才能实现城乡经济融合互联、功能互补。

城镇化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伴随着要素聚集和产业升级。目前,每年约有1000万农民市民化,近3亿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65.2%,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而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较之还低17.5个百分点,弥补这一差距会释放巨大的社会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当注意的是,国家从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中国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事实上,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正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殊优势。

回望乡村发展,近年来取得诸多成就,实现了粮食生产连丰、农民增收连快。但毋庸讳言,农业效益仍然低于非农产业,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可是,不管工业化如何发展,乡村的基础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农业是近2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乡村是丰盈的饭碗,是广阔的市场,是劳动力的来源,是产业转移的蓝海。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保稳定,乡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后方。眼下乡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这个变量,就抓住了行稳致远的关键。

推进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村庄才能既享受现代化便利又顺应乡村肌理,既融入现代文明又保有历史痕迹。

定位好产业,遵循产业自身规律。粮食安全是基本,要依靠科技和耕地,千方百计稳定和提升粮食产能。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增值文章,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瞄准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要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落实大食物观,壮大特色产业,让乡村呈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融合的景象。

找准切入点,尊重乡村演进规律。当前,城乡空间分布和产业格局出现了“亦城亦乡”的中间形态。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振兴乡村,不是把乡村建得和城市一样,而是重在发挥乡村的特有功能,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同理,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某些“去农村化”做法,是不符合国情的。

踏准节拍,把握改革发展规律。深化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乡村振兴越往前推进,越需要改革添活力。要坚持先立后破、守正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从实际出发,为农民着想,稳扎稳打,不盲目求快,力争在关键实事上有突破。例如,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环境高颜值提升农民幸福值;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生活便利度提升群众满意度。(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雅雯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