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今年新增经营主体59.52万户
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环境优则企业强。来自重庆市税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重庆新设立各类经营主体59.52 万户,同比增长17.85%。截至目前,重庆经营主体总量达367.48万户,较去年底增长7.57%。
重庆经营主体数量缘何能实现高速增长?这背后,就有各部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贡献。
来看看重庆税务、财政、口岸物流等相关部门,今年来都推出了哪些举措,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注入了更强动力。
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400亿元
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推进创新的重要主体,也是近年来税费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重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403.6亿元,民营经济纳税人缴费人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314.8亿元,金额占比78%,受益最大。
与此同时,今年减税降费在普惠的基础上重点支持民企科技创新。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在普惠基础上,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延续、优化、完善了系列税费优惠政策。
不仅政策加码,享受时点也提前。从今年起,新增每年7月预缴申报期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享受时点。这项新政策7月已经落地,重庆有2947户企业提前申报享受。其中民营企业达2714户,加计扣除金额约16.5亿元,户数和金额占比分别达92.1%和60.4%。
税费红利逐步兑现,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更足。今年1—10月,新增民营涉税经营主体35.8万户。
破隐形壁垒 政府采购意向全网公开
要激发经营主体尤其是民营主体活力,就必须给予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破除一切阻碍其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隐形壁垒。
重庆市财政局立足压责任、亮流程、提效率、减成本、帮纾困,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比如,以中国政府采购网为基础架构,建立重庆市政府采购分网、区县子网和采购单位支网的“全市—区县—单位”多级架构,全市各级政府采购信息实现分级与汇总规范公开,既利于信息资源跨网站、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共享共用,又满足统一监管、个性化建设和常态化监测需要。今年以来,重庆市政府采购网公开各类采购信息近4万条。
同时为供应商提前获取采购信息、方便社会监督打造“快捷通道”,所有政府采购项目需提前至少30天公开意向。公开内容包括采购项目名称、采购需求概况、预算金额、预计采购时间等,采购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以及推行政府采购合同预付款,预付款比例从无提高到30%或50%,切实缓解企业流动资金困难。
市财政还深推政府采购金融赋能服务,推出“政采贷”“政采担”服务,供应商凭中标公告、采购合同即可线上自助提款,贷款额度不够还可通过政策性担保增信提额。截至目前,全市贷款金额已累计突破97.17亿元、3300余户次企业受益。
多种创新模式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度
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重庆海关、市商务委等部门连续4年出台全市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措施70余条,围绕跨境贸易全链条、全环节,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创新监管模式,推动通关作业再提效,不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重庆海关深入贯彻落实海关优化营商环境16条举措,出台支持帮扶外贸经营主体发展的20条细化措施,开展“关长送政策上门”活动,深入企业送政策、听意见、解难题。
按照“一企一策略”“一链一方案”做好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企业培育工作,助力企业享受通关便利,目前重庆关区共有100家高级认证企业,居西部地区首位。
重庆海关在全国首创“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海铁联运境内铁路运费扣减”措施,10月中旬落地以来为企业节省运费税款30余万元;落实“内河运费扣减”审价创新举措,6月份落地实施以来,累计为企业节约税款支出300余万元,拉平内陆口岸与沿海港口在征税基数方面的成本差距。
丰富物流组织形式,率先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建立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和跨境公路班车3种主要的物流组织形式。截至2023年11月底,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货物运输品类已增加到980多种,辐射我国18个省(区、市),通达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86个港口。
全国首创区域“单一窗口”——“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并上升为标准版在全国推广共享,构建跨省区市通关物流业务协同体系,降低各环节之间衔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将单证处理效率提高3倍以上,申报成本降低50%以上,累计生成及申报单证量超37万票;依托“单一窗口”,创新“贸易+金融”模式,为企业提供结算、融资、保险等多样化线上金融服务,便利结算融资结算超412.39亿元。特别是创新上线西部陆海新通道融资结算应用场景,为企业提供运费外币支付、进口到货融资、企业信用查证等功能,便利企业融资结算超28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