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农业质效不断提升
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金融机构持续提高支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水平,通过提升信贷水平、创新金融产品等举措,金融助力农业强国的质效不断提升。未来金融业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推进乡村振兴?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推动服务下沉乡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看到,农村金融服务是我国金融服务中的短板和弱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多次印发关于做好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政策文件,要求金融系统优化资源配置,切实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金融服务的对象和重心将逐渐向农业、乡村倾斜。”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乡村的有益经验,促进信贷资金等金融要素和资源流向农村。“为满足村民信贷需求,我们基层支行信贷员通过主动进村、上门服务,了解农民信贷需求,对农户建档立卡、评级授信,通过‘小额度、广覆盖’方式主动授信,支持村民获得小额信贷资金。”邮储银行云南省分行宁州支行客户经理陈华清说,“针对规模较大、信贷需求相对较高的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合作社社员、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的经营融资需求,我们为其推荐融资E信贷产品,该产品最高可授信额度达30万元,一次授信、循环使用。”
补足短板提升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加快金融服务数字化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孙同全表示:“要完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数字化的信用信息库建设,为数字化农村金融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如何加快金融服务数字化建设?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财政局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主任梅宁表示,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创新探索构建“四新四提”金融服务体系改革。针对传统金融开展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的问题,吉州区运用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建设市场化运营的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吉州普惠金融超市”,实现金融服务“触手可及”“人人均享”。引导更多企业注册入驻,实现政府政策扶持、企业融资需求、银行金融产品“三方联动”。截至目前,平台入驻企业7435户,申请融资620笔,授信金额2.37亿元。
专家表示,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至关重要,需要进一步做好农村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董希淼说:“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从业机构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融入所有流程、各个环节,落实到总行、分支机构以及相关岗位日常工作中。通过长期的、持续的、形式多样的工作和活动,不断地提升农村消费者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
金融活水浇灌林业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木材安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三五”规划纲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指出木材资源建设必须立足国内,实施总量平衡、结构协调、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国家木材安全战略,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近年来,银行业深入贯彻党中央部署,积极作为,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流入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万源市是四川省重点集体林区县(市),入选四川省首批14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该地域森林覆盖率达63.8%,发展生态经济优势独特。为推动地方林业生态建设发展,邮储银行达州市分行为四川省万源市国家储备林项目授信3.8亿元,这是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首笔获批的国家储备林贷款项目。
邮储银行达州市分行工作人员刘信介绍,项目建设规模22万亩,资金主要用于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区公路建设等。通过实施该项目建设,在生态效益方面,将对该区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在经济效益方面,将促进木材、林下经济销售及碳汇交易等行业发展,项目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9.8亿元,实现税收1.1亿元,带动周边乡镇百姓就业3000余人。
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还需要发挥政策性金融力量。农发行高度重视支持林业可持续发展,把支持林业发展作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银行品牌的重点内容,明确国储林为全行四大发展重点之一,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2022年10月,农发行安徽省分行审批潜山市远方森林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贷款12.5亿元,用于安徽省潜山市国家储备林一期建设项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潜山市支行行长介绍:“项目按照集中连片治理的原则,建设营造林工程和支撑体系。营造林工程分为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拟建设储备林168003亩。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4亿元。”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农发行积极创新融资模式破解金融介入堵点难点,在具体实践中创新应用“国储林+产业集群”模式。农发行在南方水光热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同时挖掘国储林项目产生的木材及中草药、森林景观等生态产品价值,打造下游林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通过非木材林产品收入弥补项目运营前期木材收入不足问题。
通过努力,今年以来,农发行林业贷款投放315.96亿元,较去年全年多投放136.68亿元,净增289.48亿元,较去年全年翻番,贷款余额1164.73亿元,累计支持新建国储林面积超3000万亩。
科技赋能农村金融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46.6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末高1.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5.66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6.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1.69万亿元,同比多增3061亿元。农业贷款余额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年末高3.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7112亿元,同比多增2077亿元。
农村贷款余额增长的背后是金融科技的赋能。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目前银行机构运用如物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更加准确地去评估数据和评估风险,有效地缓解了农村金融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了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此外,金融科技有效延伸了金融服务的触角,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专家表示,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支付、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加速应用,为商业银行突破网点局限、进军县域和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可行性。例如,手机银行等移动金融服务的迅速普及,方便快捷地满足了县域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转账汇款等基础金融需求,大幅降低了对物理网点的依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发的一系列全流程在线融资产品,将审批、签约、放款、还款等环节全部实现在线自助式操作和自动化处理,有效提升了对偏远地区客户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随着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数据多跑腿、客户少跑路”“田间地头获贷款”已经成为现实。多家商业银行表示,通过加快推进科技赋能,线上整合各类“三农”数据资源,丰富数据维度;线下充分发挥网点和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与基层党组织合作,线上线下相融合为农户精准画像、普遍授信。
“商业银行应积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通过丰富网点服务‘上云’方式以提升客户体验;进一步将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不断降低运营成本。同时,积极优化县域乃至村域数字金融服务,并借助农村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小微担保体系建设,探索适合‘三农’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董希淼说。 (经济日报记者 彭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