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江”生态廊道如何实施分区管控?川渝两地划定“三区三线”
华龙网讯(王旭睿)12月27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解读新闻发布会在重庆举行。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余颖表示,为统一生态廊道分区管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以规划区内生态系统现状为基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三区三线”,既保护又利用,通过高质量保护来推进高质量利用,制定分区管控措施。
其中,“三线”包括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区”分别是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生态合理利用区。
生态保护区的面积是10711平方公里,占整个“六江”生态廊道的比例是30.5%,是生态本底优良、物种资源丰富,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起到关键作用的区域,我们着力于构建守护廊道生态安全底线的“生态共保”格局。
川渝两地将通过定期会商、政策协同、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等方式,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保障生物多样性维持、生境保护、水源涵养、饮用水水源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不受损害。
生态修复区面积5358平方公里、占比15.3%,是生态系统结构退化、服务功能受损的区域,川渝两地要开展生态修复,着力于构建跨区域协同的“生态共建”机制。
将通过对川渝两地跨区域、跨流域生态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区分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确定修复次序,有序安排工程项目,实现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治理。
生态合理利用区面积19050平方公里、占比54.2%,是指生态保护区及生态修复区以外,人类活动相对密集,需要进行城镇建设、农业生产等活动的其他区域,着力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共享”范例。
川渝两地将通过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城市更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工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逐步建立自然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生活生态协调统一的廊道生态体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基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