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排头兵领头雁 沙坪坝打造成渝地区创新驱动示范区
华龙网讯(记者 王庆炼 实习生 陈泓莹)高等院校多、科技资源丰、先进人才足、创新土壤沃……这是重庆市沙坪坝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天然优势。华龙网记者今(29)日从沙坪坝打造成渝地区创新驱动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沙坪坝区将围绕“争当创新驱动排头兵”定位,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以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为切入点,系统重塑创新驱动新优势,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
搭好舞台 构建“3108”科技创新体系
生命健康产业是关系民生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沙坪坝区坚定不移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沙坪坝“4+N”园区中的华宇城·生命科技园正是其中发展势头强劲的项目之一。
“华宇城·生命科技园交通便利、配套齐全、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空间约12万平方米,是沙坪坝区中心城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主要载体。” 沙坪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宇介绍。
华宇城·生命科技园位于沙坪坝区凤鸣山华宇城产城综合体,依托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等临床研究中心,重点围绕再生医疗、AI医疗及设备等细分领域,开展临床成果转化、临床人才培养,园内集聚了110余名两院院士、杰青等国家级人才,320余名市级人才,占全市70%以上。
不仅如此,通过创新临床转化机制,沙坪坝区建立了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搭建了校企、院企合作平台和临床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华宇城·生命科技园已引落地生命树、启妥斯等产业项目10个,在谈项目21个,园区产业发展取得良好开端。
除了华宇城·生命科技园,沙坪坝区推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由“一校一圈”升级为“一区一圈多园”,初步形成创客港·未来科技园、上桥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园等“4+N”创新平台新格局。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科研平台340余个,区级及以上孵化平台38个、入驻项目团队1450余个。
当前,沙坪坝区加快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3大科创高地,推动免疫治疗、小分子药物、医工交叉等10个产业技术全国领先,实施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迭代升级、“星耀沙磁”、科技成果转化等8项行动,初步构建起“3108”科技创新体系。
培育主体 走好成果转化“三个一公里”
科技型企业的活力呈现,是鉴定一个区域创新驱动力的重要维度之一,沙坪坝区在培育创新主体上下功夫。
“今年以来,全区共培育科技型企业1043家、高新技术企业71家。”沙坪坝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肖庆华表示。
近年来,沙坪坝区深入实施“双倍增”计划,搭建高能级市场主体梯度培育平台,构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精准靠前服务,开展“一企一专班”联系服务企业行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服务月”“百名干部助企服务”等系列活动。
在助力成果转化方面,通过系统梳理高校科研成果,沙坪坝区打通“成果甄选+成果评价+小试熟化+项目投资+加速发展”全链条,与重庆大学、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高校共建数智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建成开物工业等3个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打造超百人中级技术经纪人队伍,走好成果转化“三个一公里”。
华龙网了解到,2022年3月,重庆大学与沙坪坝区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在共同提升人才集聚能级、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校地共建共享等方面持续开展深度合作,清单化、项目化推进24件合作事项。
“截至目前,双方合作转化了光纤多维智能感知等20余项成果,先锋智慧创新产业园、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项目先后落地沙坪坝区。”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剑坦言,在与沙坪坝区科技局共建的金沙科创园里,已有各类企业180家,师生创业企业29家,这些项目的落地为校地合作增添了许多实质性内容,将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建设走深走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沙坪坝区技术交易登记预计达45亿元、增长超2倍,环大学创新生态圈“4+N”园区年产值突破5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获评全市经济领域改革典型案例,创新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
优化生态 持续提升创新能级
养花先养土、养鱼先养水。
沙坪坝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统筹提升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要素保障环境。截至目前,沙坪坝区组建了工业设计、物流供应链金融、绿色智能建筑、生物医药、专业服务5个创新产业联盟,推动了区内资源共享、成果互鉴。
“我区实施‘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行动,深入推进了‘沙磁菁英’‘归巢行动’‘青春筑梦’‘人才三宝’四项人才计划,新增‘新重庆人才卡’高水平科技人才119人,成功组建创新种子基金,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保持全市第一。”肖庆华表示,在引才育才留才上,沙坪坝区同样做了许多努力。
下一步,沙坪坝区将提升创新能级、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加速变现,持续打造成渝地区创新驱动示范区。
具体而言,将与成都武侯区共建环大学(知识)创新生态圈,共建先进流体动力装备川渝重点实验室;腾挪“黄金地段”的机关事业单位用房,建设孵化载体“筑巢引凤”,让闲置厂房、楼宇、校舍变身创新工场;持续点亮主导产业,着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培育软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