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后 新华日报人来渝寻根
“快看,平时我们只能看照片,今天终于来了!”
“我们这就是寻根啊。”
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一处洼地,一座五栋竹木、土木建筑的院落依山而建。灰白色调,木质楼梯,格局间透露出时代的风貌。
刚下车,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一行人便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感叹这趟“回家”行程如愿。
就在前一天的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上,双传学说:“我们老一辈新华日报、新华报人曾在重庆战斗了八年又四个月,一共出版了2944期,所以今天我们来到重庆也算是‘回老家’,倍感亲切。”
第二天,他便和同事们回“家”看了看,不仅到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还参观了位于民生路240号的营业部旧址。
1938年《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后,因武汉沦陷,当年便迁往重庆,一直坚持到1947年2月28日。
最初迁入重庆时,馆舍位于城内的西三街和苍坪街,由于日军轰炸,馆舍被毁,于是移至虎头岩村。
报社人员在这里写稿、编辑、排字、印刷、装订,用一张张报纸吹响抗战的号角,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在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报纸。
“这个照片第一次见,我要拍下来。”“义卖歌歌谱还在吗?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在集团的春晚上表演。”“这个互动方式我们报史馆可以学习。”在灰白色的小楼内,看着老照片、旧报纸、印刷机……双传学一行人不停地发问。
三年前,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新华日报社全新升级了新华日报报史馆,关于重庆时期的不少史料和内容,都是来重庆收集了解的。如今,在总馆旧址看到不少没见过的图片、史料,双传学兴奋不已。
参观中,双传学还几次询问馆内工作人员:“总馆这边的资料你们有电子版吗?我们想拷贝一份回去深入研究研究。”
看到陆怡等人参加大会的身份证件时,双传学拿出手机拍照:“这就是前辈们的记者证啊,太珍贵了,我们可以复制一份!”看到夜排字房内游客可互动印刷《新华日报》的设备时,他又建议:“我们报史馆可以学习,增强群众的互动参与。”
“我们这是一次寻根之旅,也是一次学习之旅,一趟传承之旅。”短暂的参观让大家恋恋不舍。双传学感叹,重庆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新华日报》前辈们艰苦奋斗过的地方。在重庆8年多的岁月里,新华报人展开了艰苦卓绝又功勋卓著的斗争实践,用行动诠释了“红岩精神”的真谛。此行更加坚定了新一代新华报人不忘初心、传承基因、砥砺奋进,在新时代继续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用创新思维做大做强新华日报全媒体矩阵,勇立时代潮头,更好地承担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
相关历史: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
1938年10月25日 武汉失守,坚守工作的同志出了在武汉的最后一期《新华日报》。与此同时,同日同期但不同内容的报纸也在重庆发刊,标志着《新华日报》在重庆正式出版。
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被国民党查封。
1949年4月30日,南京解放后一个星期,《新华日报》以新身份——“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复刊。
1952年11月1日,《新华日报》的身份正式变更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
华龙网 首席记者王玮/文 记者石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