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 陈洋,姜念月
每天下午4点,在南岸区茶园刘家坪轨道站出入口,都会出现一对卖玉米饼的父子。
父亲罗永华略显瘦小,但烙起饼来动作麻利。一份10元的玉米饼共11个,很快就冒着香气出锅,送到顾客手中。
在他身边,15岁少年罗梓豪的身形就魁梧许多。在帮父亲搬下五六十斤的煤气罐后,他便坐在一旁的小凳子上。只是或坐或站,自言自语的状态,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孩子不太寻常。
“对不起,他不是要挑衅你。”每天,罗永华都在道歉,因为智商仅2岁的罗梓豪会偶尔凑近路人或盯着顾客看。
“虽然大家都不会怪他,但我要以身作则,让他懂礼貌。”在罗永华看来,智商与个人修养没有必然关系。
除了懂礼貌,不受嗟来之食也是罗永华对罗梓豪的言传身教。
从去年开始录制小视频发布到网上后,偶尔也会有粉丝专程来购买玉米饼。“他们一买就很多份,但我不卖。”罗永华说得“倔强”, 男人顶天立地,再难也不能靠卖惨挣钱。
儿子一刻也离不了人,但治病要钱,生活也要钱,怎么办?
这个不愿向生活低头的男人选择了“抗下去”。每天中午,他都会带着罗梓豪一起去市场采购玉米,准备3个多小时后就出摊了,晚上10点才能收摊。
随着年龄增长,罗永华常常回到家就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但他却仍不忘教儿子认字。“他可以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但这字他必须认识。”罗永华说,因为他始终怀揣着一位父亲的希望:“如果奇迹发生,他突然‘开窍了’,不认识字可怎么行?”
2008年,罗梓豪出生在南川区大观镇。
“罗梓豪1岁时,我就和他母亲因感情破裂离婚了。”罗永华说,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了当爹又当妈的生活。
一开始,看着白白胖胖的罗梓豪,再苦再累罗永华都是高兴的。直到一天,一个朋友说起亲戚家的孩子不会说话是因为生病了,罗永华才开始担心地“对号入座。”
罗梓豪3岁了,却只会叫爸爸,问他有什么事,也从来不答。
忐忑地带着儿子来到医院检查,诊断书上“自闭症”三个字如五雷轰顶。
“能治好吗?”罗永华问得焦急。在农村长大的他对这个病一无所知,甚至都没听过。
“治不好,世界难题。”医生也答得直白,让罗永华如坠冰窟。
时常晚上,罗梓豪发病时,就会一个人坐在床上歇斯底里地狂笑。纵然害怕,罗永华也会不顾一切地抱紧儿子,试图让他平静下来。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罗永华以自己陪读为条件,说服了大观镇小学的康红老师接收罗梓豪。
这一陪,就是3年,直到罗梓豪的病情让他无法再继续学习。
“别让这个孩子拖累你,你再娶个媳妇,养个正常的娃。”罗永华的父亲强势地要求儿子放弃罗梓豪,却被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不可能,他是我儿子,他的世界只有我了。”
父子俩为此一见面就大吵。罗永华说,他现在甚至已经不和父母来往了。
“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但我放不下我的儿子。”说这句话的时候,罗永华这个大男人噙着泪:“尤其是每次我外出回来,罗梓豪都要把我拉进房间关上门。我知道,他的意思是不想爸爸再出去了。”
罗永华说,他能感受到儿子的依赖和爱。
北京、西藏、贵州……那些年,罗永华带着儿子求医的足迹遍布全国。
“我一路上做零工,挣了钱就拿去治病,万一有奇迹呢。”罗永华说,最难的时候,连兜里吃饭的100元都是找朋友借的。
“我就想把孩子的药断了。”罗永华深信,世上还有千万个办法等着他去试,每一个都是希望。
“哪怕所有人都不支持,我也永远不会放弃。”罗永华说着,他中等的隽瘦身形,站得像一棵笔直的雪松,树荫下,是他的儿子。
“娃娃想吃吗?来,给你一个。”摊位上,玉米的香味总会引来一些小朋友。罗永华见了,偶尔也会免费给一两个。
在罗永华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应该被保护。
虽然在罗永华的记忆中,父母、亲戚和朋友几乎无人支持,但他凭着自己的善良,在自闭症患者家长群里备受尊敬。
一次,一位家长找到他,诉说着这些年来的坎坷和不幸,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罗永华立刻用自己的经历给对方打气:“你别难过,孩子只有我们了,我们要坚持住。”
“自闭症患者父母的绝望在于,你看着孩子哭,他却对着你笑。”罗永华说,他太理解这些绝望又心怀希望的父母,因为他也是其中一员。
日子还长,必须有人告诉他们,一切都会好起来。“虽然我也不见得比谁好,但我愿意做那个给他们打气的人。”这个朴实的重庆男人坚定地说。
2023年中旬,罗永华把自己的经历拍成了视频放在网上,受到许多网友的关注。但就在他的粉丝突破7000时,更新戛然而止。
“我发现大家都很同情我,但我们不需要可怜。”罗永华还是那个倔强的重庆父亲,他始终坚信,只要以身作则,就能让儿子明白,不要施舍,要靠自己的努力生活下去。
对罗永华的要强,南川区大观镇铁桥村前村委书记王明强最是清楚。“我看他一个男人带娃娃确实辛苦,全靠打零工的收入,现在都住在集装箱里,就让他申请低保。”王明强说,可这个建议罗永华却拒绝了,他说,只要能挣到钱,就不给国家添麻烦。
至今,罗永华依然要强,但他也有不得不低头的心事。
“总有一天,我会离开,但我只愿我能比孩子多活一天。如果不能,我想罗梓豪能像《海洋天堂》里的那个孩子,能有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罗永华说,这也是他的心愿,哪怕就是扫大街,他也希望,有机构能给罗梓豪这样一个自力更生的机会。
2024年又开始了,罗永华憧憬着,能有一个固定的摊位,赚多一些钱,再带孩子去看病。
这位父亲拉着儿子的手,对记者说得坚决:“希望就是我的动力,而希望也一定会有。”
华龙网记者 姜念月/文 陈洋/图、视频 林楠/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