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人化”实践点亮道德灯塔
“每把两元、无人监管、塑料袋收款”近日,广西南宁的“无人菜摊”爆火网络,其背后折射出的居民普遍诚信交易的现象也引得众多网友频频点赞。
在常规的商品交易背后,往往很难剔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一方面消费者担心商家“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另一方面商家也总会在“蝇头小利”面前“斤斤计较”,而“无人菜摊”和这些“有人菜摊”相比,显然要“高大”得多,它是完全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做出的交易模式,“没有人值守”却更胜有人值守,没有“讨价还价”却更显公平,没有语言交流却更加放心信任,与其说这是一项农产品无人化交易的实践,不如说更像一张对社会道德进行检验的“试纸”。
关于无人售卖菜摊的新闻,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就如佛山均安也有自2010年坚持至今的摊位,但在过往的“无人菜摊”报道中,大多数实践通常发生在“熟人社会”内部,比如居民之间相互熟识的小区、村庄等,往往会存在一种“关系很熟不好意思不给钱”的心理,因此此类菜摊虽是“无人”但也存在明显的“外部约束”。在这样一个菜摊面前,可以说每一名顾客都是德行高尚的,无论是否购买,每一名经过摊位的消费者,都会下意识将自己放在道德的“聚光灯”下,有意无意地接受一次自内而发的“道德考量”,这也正是“无人菜摊”之所以能“成功”并长久运行的原因。
通过“无人菜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德的力量是强力且有效的,在某些时候可能会比强硬的制度和法律法规更加有效,因为它是自内而发的,无论是“自律”还是“他律”在这个菜摊面前,道德的光辉都会放大与升华。这也带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公众的内心其实从不缺乏善意,但如何做才能将之激发出来并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群体自觉还值得思考,在“无人菜摊”面前,人们的道德考试过了关,但在其他尺度更大的领域如“陌生人领域”中如何保持这种自内而发的道德考量,并倒逼行为习惯向道德准则靠拢也一样值得深入思考。
在过往的报道中,无论是南宁,还是佛山,亦或者是四川的“无人书摊”,虽在媒体评论后都点燃了公众的热情,但往往也会引发议论,原因就在于可以看到的来自官方的“无人值守”式行政行为少之又少,在道德塑造面前,如何实现让这种来自于舆论的和道德的“压力”无处不在,让道德考量在其他领域完全“合格”或许还需要大量时间,但在积极探索领域跨度更广、商品价值更大的“无人化实践”,借此点亮社会全域的“道德灯塔”,最终建成诚信和谐道德社会的终极目标上,还大有可为。(徐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