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一小伙因听力减退到医院检查,结果被医生从耳朵里取出长长的“蘑菇”。而这个“蘑菇”是由于小伙不当掏耳引起的并发症。这一则新闻随即引发网友关注,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其实,掏耳、采耳一直以来都被视作“解压神器”。在视频平台上,“采耳助眠”“沉浸式真人采耳”等相关视频的播放量与点击量均在400万次以上。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表示,不当的掏耳不仅容易造成外耳道感染,甚至可能导致耳鼓膜穿孔。
热点回顾:
23岁小伙掏耳不当引发耳道感染
这一解压方式原来风险重重
近日,黑龙江哈尔滨一位23岁的小伙因为总喜欢用棉签掏耳来缓解压力,逐渐感觉耳内有闷堵感,听力也有减退的迹象。医生用耳镜探查后发现,他的外耳道内有大量微黄色分泌物,上面甚至长出了细细的绒毛,分泌物呈丝状或蘑菇状,耳膜被这些分泌物糊住,只留下一道小小的缝隙。
随后,医生从小伙的右耳道内取出形似“蘑菇”的多块微黄色分泌物,其不适症状也随之消失。据医生介绍,这个“蘑菇”是患者不当挖耳等行为引起外耳道内寄居的曲霉菌、白念珠菌等过度繁殖,形成外耳道真菌病的表现。
这一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关注与讨论,原来常被大家当作“解压助眠神器”的掏耳、采耳可能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那请问什么样的人需要掏耳屎?”“油耳怎么办呢?”“一天不掏不舒服咋办?”……
专家解读:
耳屎不用掏 更别自己乱掏
面对这些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赵宇表示,大多数人不需要掏耳屎,不当的掏耳反而会带来更多健康隐患。
据赵宇介绍,耳屎,就是耵聍,是外耳道皮肤产生的淡黄色,少部分褐色或黑色的分泌物。耳屎产生后附着在外耳道的皮肤表面,既可以润滑外耳道皮肤,还可以保护外耳道及鼓膜免受真菌、灰尘、小虫子、水等损伤。
“多数耳屎会自己掉出来,正常情况下,根本不需要自己掏耳。”赵宇进一步解释道,掏多耳朵会导致耵聍缺乏,有利于真菌、细菌等繁殖,引起外耳道一些特殊感染。而不当的掏耳更容易引发鼓膜穿孔,可能直接导致听力下降,穿孔不能愈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不过,如果耵聍栓塞,外耳道完全堵塞或需要做听力检查时,一定要到医院去掏耳屎。对于油耳,外耳道或者颌面发育畸形如外耳道狭窄,耳部有慢性疾病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湿疹、外耳道胆脂瘤等,则要定期到医院去掏耳屎。
“一定要去医院掏。”赵宇强调,因为网购的掏耳朵神器和采耳人员都不靠谱。“生产厂家是否合规?材质是否合格?使用前是否消毒?这些问题都没法回答。”而即使掏耳神器中有显示器,操作掏耳屎的动作要求也十分精细的,并非一两百元、甚至几百元的掏耳朵神器可以解决的。另外,外面的采耳也无法保证掏耳朵的工具干净,人员操作专业。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朱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