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资金讲规模还要重实效
近期,各地陆续进入两会时间,其中一项焦点议题就是政府如何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从去年执行和今年安排情况看,各地把财力重点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传递出阵阵暖意。“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关注资金安排的同时,还要紧盯花钱过程,确保民生资金真正产生实效、惠及百姓。

民生资金讲规模还要重实效

近期,各地陆续进入两会时间,其中一项焦点议题就是政府如何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从去年执行和今年安排情况看,各地把财力重点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传递出阵阵暖意。“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关注资金安排的同时,还要紧盯花钱过程,确保民生资金真正产生实效、惠及百姓。

“教育条件更好了”“养老金又涨了”“医疗报销比例提高了”“就业创业有了补贴”……广大百姓一系列获得感的背后,是国家对民生领域财政投入持续加力,促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从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可以看出,民生支出在支出大盘子中占比最高,普遍在七成以上,不少省份达到八成左右。财政资金安排规模加大,意味着改善民生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增进民生福祉,要管好用好每一分钱,切实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更多实惠。民生资金量大面广,管理起来难度不小,要花出绩效更不容易。审计署去年6月份披露的审计报告中,促进就业、住房租赁、城乡义务教育、乡村振兴等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情况显示,资金违法违规使用情况屡禁不止。

以促进就业资金审计为例,审计发现稳岗补贴被劳务派遣公司滞留截留和骗取等现象。同时,还存在部分地方职业技能培训弄虚作假以及失业补助被蚕食等问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补助资金本来必须用于就业技能培训、就业见习补贴、求职补贴等,重点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668亿元就业补助资金,加上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资金,规模则更大,足见国家对促进就业的高度重视。类似问题在其他民生资金中也不鲜见,资金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唐僧肉”,花样翻新的各种“蚕食”,严重影响资金和政策实效。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当前,群众对各项民生保障的提高还有很大期待,各地要继续安排好、管理好、使用好民生资金。从资金安排上,目前财政收支总体呈现紧平衡,要注意优先保障民生支出,特别是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等。当然,加强民生财力保障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样才更具有可持续性。

在加大支出力度的基础上,还要强化绩效管理,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在件件实事中提升福祉、惠及民生。安排和使用民生资金不能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而是要聚焦民生痛点难点问题发力,提升人民群众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各方面的获得感,做到可知可感。

同时,要强化规范管理。民生资金关系千家万户冷暖,必须严格规范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到位。特别是要提高资金分配和使用的透明度,坚持阳光运行。在依托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做好线上监管的同时,加强现场核查,准确掌握民生资金支出情况,加强信息比对,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闲置、挤占和挪用,以及分配不公平公正等问题,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此外,要严肃财经纪律,从重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斩断伸向民生资金的“黑手”。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新的一年,随着民生资金和政策进一步强化,民生底线将兜得更牢,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越来越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金华)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民生资金讲规模还要重实效

2024-01-29 06:30:16 来源:

近期,各地陆续进入两会时间,其中一项焦点议题就是政府如何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从去年执行和今年安排情况看,各地把财力重点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传递出阵阵暖意。“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关注资金安排的同时,还要紧盯花钱过程,确保民生资金真正产生实效、惠及百姓。

“教育条件更好了”“养老金又涨了”“医疗报销比例提高了”“就业创业有了补贴”……广大百姓一系列获得感的背后,是国家对民生领域财政投入持续加力,促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从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可以看出,民生支出在支出大盘子中占比最高,普遍在七成以上,不少省份达到八成左右。财政资金安排规模加大,意味着改善民生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增进民生福祉,要管好用好每一分钱,切实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更多实惠。民生资金量大面广,管理起来难度不小,要花出绩效更不容易。审计署去年6月份披露的审计报告中,促进就业、住房租赁、城乡义务教育、乡村振兴等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情况显示,资金违法违规使用情况屡禁不止。

以促进就业资金审计为例,审计发现稳岗补贴被劳务派遣公司滞留截留和骗取等现象。同时,还存在部分地方职业技能培训弄虚作假以及失业补助被蚕食等问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补助资金本来必须用于就业技能培训、就业见习补贴、求职补贴等,重点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668亿元就业补助资金,加上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资金,规模则更大,足见国家对促进就业的高度重视。类似问题在其他民生资金中也不鲜见,资金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唐僧肉”,花样翻新的各种“蚕食”,严重影响资金和政策实效。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当前,群众对各项民生保障的提高还有很大期待,各地要继续安排好、管理好、使用好民生资金。从资金安排上,目前财政收支总体呈现紧平衡,要注意优先保障民生支出,特别是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等。当然,加强民生财力保障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样才更具有可持续性。

在加大支出力度的基础上,还要强化绩效管理,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在件件实事中提升福祉、惠及民生。安排和使用民生资金不能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而是要聚焦民生痛点难点问题发力,提升人民群众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各方面的获得感,做到可知可感。

同时,要强化规范管理。民生资金关系千家万户冷暖,必须严格规范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到位。特别是要提高资金分配和使用的透明度,坚持阳光运行。在依托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做好线上监管的同时,加强现场核查,准确掌握民生资金支出情况,加强信息比对,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闲置、挤占和挪用,以及分配不公平公正等问题,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此外,要严肃财经纪律,从重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斩断伸向民生资金的“黑手”。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新的一年,随着民生资金和政策进一步强化,民生底线将兜得更牢,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越来越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金华)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雅雯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