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历史现场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对话《如何阅读马基雅维利》
《如何阅读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学者毛里齐奥·维罗利的著作,于2022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回到历史现场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对话《如何阅读马基雅维利》

来源:华龙网2024-01-30

文/董小玉、卢松岩

《如何阅读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学者毛里齐奥·维罗利的著作,于2022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大家读经典系列丛书”之一,该系列丛书以独特的视角,引领读者跨越时空的隔阂,探访历史上名人大家的生活场景,寻觅其个人成长轨迹与学术思考脉络,在勾勒他们的思想智慧版图之余,力求展现那个年代的独特文化风貌和精神气质。本书所聚焦的学者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它试图带领读者重返马基雅维利的时代,深入剖析其政治思想的形成与特色。为深入理解作品内涵,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了对话。

谁是马基雅维利?

研究生卢松岩: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这是我首次涉足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世界,也是我首次接触政治哲学领域的学者。整个阅读旅程犹如一次新奇与刺激的冒险,不断激发着我思维的火花。然而,在享受这场知识盛宴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了隔行如隔山的壁垒感。请您对马基雅维利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马基雅维利是1469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没落贵族之家的卓越思想家、政治学领域的大家。他的代表作《君主论》《论李维》《用兵之道》,不仅在政治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更是政治学学者难以绕开的经典文献,其影响力经久不衰。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展现出一定的造诣。《金驴记》和《克丽齐娅》两部著名的喜剧作品,彰显了他的才华与成就,也为意大利文学宝库增添了璀璨光芒。

马基雅维利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战争与政变频繁交织,个人命运随之起伏不定。由于卷入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他被当局放逐,终身不受重用。报国无门的境遇,使他在忧愤中走完了人生旅程。或许正是这种飘零无依的生活经历,让马基雅维利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怀有更加深切的渴望。他在《君主论》中强调“以专断的力量,控制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与腐败”,试图以此来换取国家有序平稳的运行。而这一论断也将马基雅维利牢牢地钉在了支持君主专制、支持政治诈术的柱石之上。

如何评价马基雅维利?

研究生卢松岩:中国学者唐士其曾指出:“《君主论》大概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引起争论最多的一部著作。”这一论断概括了马基雅维利在后世所引起的广泛关注和聚讼纷纭。第一次读到《君主论》中对君主集权的呼吁时,会产生本能的抵触感。但是随着对本书的深入阅读,对当时历史环境的充分了解,我才逐渐明晰了马基雅维利这一政治观点的合理性。事实上,关于马基雅维利的争论远不止于君主专制这一个方面。怎样评价马基雅维利这位复杂而多面的思想家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结合本书来看,学界对马基雅维利的争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被视为政治诈术的导师和鼓吹者,是为了目的不问手段的结果导向型人格。第二,他被批评为政治男权主义的始作俑者。这种观点认为,他坚信自主、理性的男性价值优于依赖、非理性的女性价值。因此,他的政治活动被描绘成充满焦虑感的男性,誓死捍卫某些男性气质。第三,还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位毫无底线的政治投机者,是为了权力而愿意委身于任何一位主子的人。

但本书借助丰富的文献对以上偏见进行了逐一反驳,试图揭示马基雅维利的另一面。首先,所谓人性之恶的论调,实际上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基础之上的。当时意大利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四面楚歌,作为一位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必须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因此,他的人性之恶论调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之中。但与此同时,马基雅维利始终认为依靠罪恶手段去谋求权力,这仅是君主最后的选择,并非是一个完美的选择,他对人性的弱点始终持有善意的揶揄态度,而非恶意的纵容。

其次,本书揭示了“政治男权主义”这一偏见与马基雅维利的日常言行之间存在的显著出入。事实上,马基雅维利在评论现实中的女性时,无论对方的社会地位如何,他往往都以平等的语言与之交流。甚至在与妓女的交往中,他也摒弃了世俗的偏见,称呼其为“女性朋友”。不仅如此,他自己更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并非像其他人所说的“他坚信自主、理性的男性价值优于依赖、非理性的女性价值”。他在诗歌中写道,即使知道如何挣脱爱情的枷锁,他也不会那样做。因为“这些镣铐甜蜜,时轻时重;他们把我重重绑缚,以致使我认为,没有这种生活,我会活得毫无乐趣可言。”

最后,在仕途抉择中,相比对权力的渴求,马基雅维利更愿意展示自己的治国才干和品格。1521年,佛罗伦萨前共和政府的正义旗手,也是马基亚维利的政治庇护人皮耶罗·索德里尼,要为他提供一个高薪职位的时候,尽管马基雅维利赋闲在家,仍拒绝了这一邀请。实际上,在更早的时候,马基亚维利还拒绝出任拉古萨共和国的高级行政职位的邀请。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攀附权贵之人,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做一个献身于国的人,以践行自己的信仰。即使他明白终生只能屈居一个卑微的差事,也始终甘之如饴。

学术创新须回到历史现场

研究生卢松岩:从后世对马基雅维利的争议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所谓争论,往往源自于某一视角下的单一阐释,而这却有可能遮蔽某一人或事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导致读者形成刻板印象。对于当下的学术研究而言,很多时候由于对某一学术热点的狂热追逐,或对某一学术概念的争相引用,以致于忽视了对这一热点或概念本身的全面理解。那么,应该怎么应对这种误读的出现,以及如何更好进行学术创新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学术创新应该是一位学者终身追求的目标,也是检验一个学者社会关注度、学术敏感度、思想活跃度的关键指标。但学术创新不应该沦为一场对新概念的片面解读和追捧。目前学术界存在的一大问题在于,一些容易望文生义的学术概念被机械地应用到了研究中,从而掩盖了这一概念本身的具体内涵,也忽视了在使用这一概念时需要结合的具体历史语境。比如从“情感劳动”这一概念在中国学术界的演变中便可管窥一二,当美国学者霍克希尔德提出的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学者争相借用以分析中国社会中的各类服务行业。但事实上,霍氏的“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与另一个同译为“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的概念往往因同一中文翻译而出现使用上的混乱。

对此,学术创新需要紧密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针对特定的历史现象审慎地使用学术概念。一方面,针对所要对话的理论,考察原典、追溯其论证过程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理论概念的提出,都是对当时具备典型性的历史经验材料的抽象和提炼。时代背景是所有学术概念生成的前提,忽视了这一历史前提,只是以今日的眼光看待这一概念,就容易导致望文生义、引用失当。另一方面,在回顾原典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当下的历史语境,以填补或修缮原有概念的不足。历史背景的变迁,一定会导致人们实践经验的变迁,全新的经验材料势必映现出原有概念解释力的不足,而这种不足恰恰是推动学术创新、原有理论继续向前的关键所在。因此,倡导回到历史现场,以今日之历史比对昨日之历史,探寻差异,提炼新材料,这是学术创新的前提。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回到历史现场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对话《如何阅读马基雅维利》

2024-01-30 22:28:08 来源:

文/董小玉、卢松岩

《如何阅读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学者毛里齐奥·维罗利的著作,于2022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大家读经典系列丛书”之一,该系列丛书以独特的视角,引领读者跨越时空的隔阂,探访历史上名人大家的生活场景,寻觅其个人成长轨迹与学术思考脉络,在勾勒他们的思想智慧版图之余,力求展现那个年代的独特文化风貌和精神气质。本书所聚焦的学者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它试图带领读者重返马基雅维利的时代,深入剖析其政治思想的形成与特色。为深入理解作品内涵,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了对话。

谁是马基雅维利?

研究生卢松岩: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这是我首次涉足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世界,也是我首次接触政治哲学领域的学者。整个阅读旅程犹如一次新奇与刺激的冒险,不断激发着我思维的火花。然而,在享受这场知识盛宴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了隔行如隔山的壁垒感。请您对马基雅维利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马基雅维利是1469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没落贵族之家的卓越思想家、政治学领域的大家。他的代表作《君主论》《论李维》《用兵之道》,不仅在政治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更是政治学学者难以绕开的经典文献,其影响力经久不衰。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展现出一定的造诣。《金驴记》和《克丽齐娅》两部著名的喜剧作品,彰显了他的才华与成就,也为意大利文学宝库增添了璀璨光芒。

马基雅维利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战争与政变频繁交织,个人命运随之起伏不定。由于卷入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他被当局放逐,终身不受重用。报国无门的境遇,使他在忧愤中走完了人生旅程。或许正是这种飘零无依的生活经历,让马基雅维利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怀有更加深切的渴望。他在《君主论》中强调“以专断的力量,控制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与腐败”,试图以此来换取国家有序平稳的运行。而这一论断也将马基雅维利牢牢地钉在了支持君主专制、支持政治诈术的柱石之上。

如何评价马基雅维利?

研究生卢松岩:中国学者唐士其曾指出:“《君主论》大概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引起争论最多的一部著作。”这一论断概括了马基雅维利在后世所引起的广泛关注和聚讼纷纭。第一次读到《君主论》中对君主集权的呼吁时,会产生本能的抵触感。但是随着对本书的深入阅读,对当时历史环境的充分了解,我才逐渐明晰了马基雅维利这一政治观点的合理性。事实上,关于马基雅维利的争论远不止于君主专制这一个方面。怎样评价马基雅维利这位复杂而多面的思想家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结合本书来看,学界对马基雅维利的争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被视为政治诈术的导师和鼓吹者,是为了目的不问手段的结果导向型人格。第二,他被批评为政治男权主义的始作俑者。这种观点认为,他坚信自主、理性的男性价值优于依赖、非理性的女性价值。因此,他的政治活动被描绘成充满焦虑感的男性,誓死捍卫某些男性气质。第三,还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位毫无底线的政治投机者,是为了权力而愿意委身于任何一位主子的人。

但本书借助丰富的文献对以上偏见进行了逐一反驳,试图揭示马基雅维利的另一面。首先,所谓人性之恶的论调,实际上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基础之上的。当时意大利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四面楚歌,作为一位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必须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因此,他的人性之恶论调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之中。但与此同时,马基雅维利始终认为依靠罪恶手段去谋求权力,这仅是君主最后的选择,并非是一个完美的选择,他对人性的弱点始终持有善意的揶揄态度,而非恶意的纵容。

其次,本书揭示了“政治男权主义”这一偏见与马基雅维利的日常言行之间存在的显著出入。事实上,马基雅维利在评论现实中的女性时,无论对方的社会地位如何,他往往都以平等的语言与之交流。甚至在与妓女的交往中,他也摒弃了世俗的偏见,称呼其为“女性朋友”。不仅如此,他自己更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并非像其他人所说的“他坚信自主、理性的男性价值优于依赖、非理性的女性价值”。他在诗歌中写道,即使知道如何挣脱爱情的枷锁,他也不会那样做。因为“这些镣铐甜蜜,时轻时重;他们把我重重绑缚,以致使我认为,没有这种生活,我会活得毫无乐趣可言。”

最后,在仕途抉择中,相比对权力的渴求,马基雅维利更愿意展示自己的治国才干和品格。1521年,佛罗伦萨前共和政府的正义旗手,也是马基亚维利的政治庇护人皮耶罗·索德里尼,要为他提供一个高薪职位的时候,尽管马基雅维利赋闲在家,仍拒绝了这一邀请。实际上,在更早的时候,马基亚维利还拒绝出任拉古萨共和国的高级行政职位的邀请。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攀附权贵之人,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做一个献身于国的人,以践行自己的信仰。即使他明白终生只能屈居一个卑微的差事,也始终甘之如饴。

学术创新须回到历史现场

研究生卢松岩:从后世对马基雅维利的争议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所谓争论,往往源自于某一视角下的单一阐释,而这却有可能遮蔽某一人或事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导致读者形成刻板印象。对于当下的学术研究而言,很多时候由于对某一学术热点的狂热追逐,或对某一学术概念的争相引用,以致于忽视了对这一热点或概念本身的全面理解。那么,应该怎么应对这种误读的出现,以及如何更好进行学术创新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学术创新应该是一位学者终身追求的目标,也是检验一个学者社会关注度、学术敏感度、思想活跃度的关键指标。但学术创新不应该沦为一场对新概念的片面解读和追捧。目前学术界存在的一大问题在于,一些容易望文生义的学术概念被机械地应用到了研究中,从而掩盖了这一概念本身的具体内涵,也忽视了在使用这一概念时需要结合的具体历史语境。比如从“情感劳动”这一概念在中国学术界的演变中便可管窥一二,当美国学者霍克希尔德提出的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学者争相借用以分析中国社会中的各类服务行业。但事实上,霍氏的“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与另一个同译为“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的概念往往因同一中文翻译而出现使用上的混乱。

对此,学术创新需要紧密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针对特定的历史现象审慎地使用学术概念。一方面,针对所要对话的理论,考察原典、追溯其论证过程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理论概念的提出,都是对当时具备典型性的历史经验材料的抽象和提炼。时代背景是所有学术概念生成的前提,忽视了这一历史前提,只是以今日的眼光看待这一概念,就容易导致望文生义、引用失当。另一方面,在回顾原典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当下的历史语境,以填补或修缮原有概念的不足。历史背景的变迁,一定会导致人们实践经验的变迁,全新的经验材料势必映现出原有概念解释力的不足,而这种不足恰恰是推动学术创新、原有理论继续向前的关键所在。因此,倡导回到历史现场,以今日之历史比对昨日之历史,探寻差异,提炼新材料,这是学术创新的前提。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