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千年古镇 戏韵走马 寻访川剧天王张德成

巴渝文苑 | 千年古镇 戏韵走马 寻访川剧天王张德成

来源:华龙网2024-02-01

张德成,何许人也。具有文乡之称的重庆高新区走马镇,是古成渝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场镇,历来商贾往来络绎不绝,民间文化异常丰富多姿多彩,素有文乡之美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曲艺之乡”。在重庆,仅有的800米大街上就同时拥有三座戏楼是很罕见的。可见,这里是真正的“戏窝子”,是川剧的发祥之地。在这里就诞生了一位现代川剧史上著名的川剧天王张德成。

说来张德成是走马镇人很多人还不相信,但张德成在走马的传奇人生在走马人中广为传颂成为佳谈。寻着张德成在走马的足迹,我们先采访了走马镇石桥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光福。因为石桥村位于古成渝驿道塘防岗下,特别是石桥3社姓张的特别多,一问就问到了,张德成就出生在这里。不是传说的出生在走马“举人湾”,更不是四川自贡。据张光福讲,他小时候就听大人讲,走马岗下有一个唱戏大师,他声音一吼,犁田的立即停止,赶羊的羊群也停止,望望这美美的声音,听听这婉转自然的天籁之音,确实是一种享受川剧音乐之美。张德成曾经回家了几次。在六十年代就去世了。只有那些唱戏玩友说起他还津津乐道,知道他的故事很多,去找那个走马古镇川剧玩友会的文老师吧。

于是,我们辗转到了走马古镇中街外面开茶馆、里面开川剧玩友戏台的文光荣老师。文光荣老师现年已八十多岁了,还在古镇经营茶馆和收废旧物品,时常请成渝两地的川剧名角和戏班子到走马古镇来唱戏。因文光荣老师长年累月收废旧品,加之他从小喜欢吃面,故老百姓都叫他“面二嫂”,他的真实名字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在古镇一品客栈找到“面二嫂”。此时他正闲着,听了我们找他的来意,他很乐意给我们讲起了张德成的故事。他讲起张德成时,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和骄傲。他也说,张德成是走马石桥村的人,在陡石坝下面住。这也验证了传说中说张德成是走马人是正确的,确有其事。

他讲,张德成不得了,是川剧界的名人,也是走马古镇的名人。他从走马走到四川自贡,又从自贡走到走马,再从走马走向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再走出川渝,他在全国都有名,对走马古镇和川渝两地的影响很大,大家都称他为“川剧天王”,是泰斗式人物。他两次在走马落魂,也是走马让他戏韵走四方,成为一代川剧宗师。他出生在走马,3岁时丧父,孤儿寡母的就上自贡去投靠舅舅。在自贡由于家里穷,就去戏班帮忙收拾一下东西,戏班头见他勤快聪明,就问他愿不愿意来学唱戏。张德成由于家里穷,满口答应愿意来学。这样张德成唱戏慢慢的在自贡就很有名了。可是,到张德成长到18岁的时候,由于一次生病失哑,造成张德成一上台唱戏,这些人就喝倒彩,民间叫倒噪。甚至有一次别人包了一场,就提出了不要他来唱戏。张德成就很生气,我就不唱戏了,又回到走马场。流落在走马,几乎像叫花子一样。一天在走马陶云光茶馆里坐起。这时,突然有人急急忙忙走进来,这个人就是川剧玩友会的老板,他焦急地说,我们演《霸王别姬》的霸王拉肚子,床都起不到,现在今要演出的牌子已经打出去了,这个霸王没人唱怎样办?你找得到人唱不。这茶老板说,找不到人。张德成此时慢腾腾地接过话来说,你看我行不行吗?这个戏班会首一看,人又矮,黄皮刮瘦的,你怎么得行!你让我试一回吧。这时戏班会首没有办法,好吧,就让你试一回吧。你就去换衣裳,晚上来演吧。张德成说,我还没有吃饭呢。于是戏班班头就叫刘老板给他盛了一碗“冒儿头”干饭,再端上一碗“烧白”和三鲜汤上来。张德成一阵快速地把饭吃了。这下人精神来了,又给他称二斤走马场有名的“麻油水烟”。晚上,张德成穿上服装和高高的戏鞋,人突然就变了。此时,他大喝了一声,用他刚劲的唱腔把此时那茶馆里打牌的就镇住了。那些卖粑粑的,水烟的,只有把他望到,他这一腔不得了,听起好舒服,他一唱,唱完了,那些从附近福寿场、双河场、双河场、金凤场,白市驿坐滑杆来的,看戏,都大呼过瘾,这个戏安逸。同时引起重庆城的戏剧前辈专程到走马看戏。

此后,张德成在重庆声名鹊起。他没有自满,常以“学无止境,艺无尽头”自勉,四处寻师访友。除学习技艺外,他还特别注意艺术理论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艺术修养。长期的勤学苦练、内外兼修,使张德成的表演和唱功渐达炉火纯青之境。他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一场戏,追求形神兼备。他博采众家之长,又有独到之处,自成一派,被誉为川剧表演艺术的“生角泰斗”。

1938年,张德成加入阳翰笙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任重庆分会理事。他参加该协会在重庆举办的第一届戏剧节,在城郊剧场、街头、学校、工厂演出动员抗战的新剧;带头捐款1000元,支援前方将士……

1940年,为扩大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郭沫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多次邀请戏剧界在渝的艺术家座谈,研究改革地方戏曲,以适应抗日宣传的需要。张德成积极响应号召,在报上发表《漫话川剧》一文,大力倡导川剧改良,发挥川剧“补助抗战之能力”,随即着手准备筹办川剧演员协会。

1941年2月4日,张德成与阳友鹤、周裕祥等川剧名家在又新大戏院发起成立了“重庆川剧演员协会”,张德成任会长。郭沫若、田汉、阳翰笙等到会祝贺并发表演讲,提出“紧密团结,拒演坏戏,保持民族艺术的纯洁性,努力做好抗日宣传工作,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艺术”。自此,重庆川剧界出现了一派崭新气象。

协会成立伊始,为民族计,也为川剧计,张德成身体力行,慎重选择剧目,加工、改编、上演了《杀家告庙》《柴市节》《扬州恨》等一批表彰民族气节、歌颂民族英雄、反对屈膝投降和独裁统治的抗日救亡剧目,唤起和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杀家告庙》通过三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成都,刘禅之子刘谌主张出兵抗敌,主动请战,却被刘禅所拒,刘谌一腔热血报国无门,悲愤之下决定杀家殉国的故事,表现刘谌强烈的爱国之情。《柴市节》以文天祥兵败被俘,誓不降元,最后被押赴柴市斩首的情节,彰显文天祥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民族气节。《扬州恨》是根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史可法的事迹,结合抗日现实,由张德成编导并领衔主演的新川剧,歌颂爱国志士的忠勇英烈,引起了各界爱国人士的共鸣。《扬州恨》久演不衰,成为抗战时期宣传抗日救国的新剧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后,张德成历任重庆市实验川剧院院长、西南川剧院副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重庆市川剧院院长等职,继续活跃在川剧舞台上,为川剧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继承发展川剧艺术以及培养川剧人才等,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文光荣老师讲完后,沉重地对我们说,“走马应该给张德成立个碑,让世人永远记住他!”(文/杨华 钟守维)

分享
新浪微博

巴渝文苑 | 千年古镇 戏韵走马 寻访川剧天王张德成

2024-02-01 09:42:32 来源:

张德成,何许人也。具有文乡之称的重庆高新区走马镇,是古成渝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场镇,历来商贾往来络绎不绝,民间文化异常丰富多姿多彩,素有文乡之美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曲艺之乡”。在重庆,仅有的800米大街上就同时拥有三座戏楼是很罕见的。可见,这里是真正的“戏窝子”,是川剧的发祥之地。在这里就诞生了一位现代川剧史上著名的川剧天王张德成。

说来张德成是走马镇人很多人还不相信,但张德成在走马的传奇人生在走马人中广为传颂成为佳谈。寻着张德成在走马的足迹,我们先采访了走马镇石桥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光福。因为石桥村位于古成渝驿道塘防岗下,特别是石桥3社姓张的特别多,一问就问到了,张德成就出生在这里。不是传说的出生在走马“举人湾”,更不是四川自贡。据张光福讲,他小时候就听大人讲,走马岗下有一个唱戏大师,他声音一吼,犁田的立即停止,赶羊的羊群也停止,望望这美美的声音,听听这婉转自然的天籁之音,确实是一种享受川剧音乐之美。张德成曾经回家了几次。在六十年代就去世了。只有那些唱戏玩友说起他还津津乐道,知道他的故事很多,去找那个走马古镇川剧玩友会的文老师吧。

于是,我们辗转到了走马古镇中街外面开茶馆、里面开川剧玩友戏台的文光荣老师。文光荣老师现年已八十多岁了,还在古镇经营茶馆和收废旧物品,时常请成渝两地的川剧名角和戏班子到走马古镇来唱戏。因文光荣老师长年累月收废旧品,加之他从小喜欢吃面,故老百姓都叫他“面二嫂”,他的真实名字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在古镇一品客栈找到“面二嫂”。此时他正闲着,听了我们找他的来意,他很乐意给我们讲起了张德成的故事。他讲起张德成时,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和骄傲。他也说,张德成是走马石桥村的人,在陡石坝下面住。这也验证了传说中说张德成是走马人是正确的,确有其事。

他讲,张德成不得了,是川剧界的名人,也是走马古镇的名人。他从走马走到四川自贡,又从自贡走到走马,再从走马走向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再走出川渝,他在全国都有名,对走马古镇和川渝两地的影响很大,大家都称他为“川剧天王”,是泰斗式人物。他两次在走马落魂,也是走马让他戏韵走四方,成为一代川剧宗师。他出生在走马,3岁时丧父,孤儿寡母的就上自贡去投靠舅舅。在自贡由于家里穷,就去戏班帮忙收拾一下东西,戏班头见他勤快聪明,就问他愿不愿意来学唱戏。张德成由于家里穷,满口答应愿意来学。这样张德成唱戏慢慢的在自贡就很有名了。可是,到张德成长到18岁的时候,由于一次生病失哑,造成张德成一上台唱戏,这些人就喝倒彩,民间叫倒噪。甚至有一次别人包了一场,就提出了不要他来唱戏。张德成就很生气,我就不唱戏了,又回到走马场。流落在走马,几乎像叫花子一样。一天在走马陶云光茶馆里坐起。这时,突然有人急急忙忙走进来,这个人就是川剧玩友会的老板,他焦急地说,我们演《霸王别姬》的霸王拉肚子,床都起不到,现在今要演出的牌子已经打出去了,这个霸王没人唱怎样办?你找得到人唱不。这茶老板说,找不到人。张德成此时慢腾腾地接过话来说,你看我行不行吗?这个戏班会首一看,人又矮,黄皮刮瘦的,你怎么得行!你让我试一回吧。这时戏班会首没有办法,好吧,就让你试一回吧。你就去换衣裳,晚上来演吧。张德成说,我还没有吃饭呢。于是戏班班头就叫刘老板给他盛了一碗“冒儿头”干饭,再端上一碗“烧白”和三鲜汤上来。张德成一阵快速地把饭吃了。这下人精神来了,又给他称二斤走马场有名的“麻油水烟”。晚上,张德成穿上服装和高高的戏鞋,人突然就变了。此时,他大喝了一声,用他刚劲的唱腔把此时那茶馆里打牌的就镇住了。那些卖粑粑的,水烟的,只有把他望到,他这一腔不得了,听起好舒服,他一唱,唱完了,那些从附近福寿场、双河场、双河场、金凤场,白市驿坐滑杆来的,看戏,都大呼过瘾,这个戏安逸。同时引起重庆城的戏剧前辈专程到走马看戏。

此后,张德成在重庆声名鹊起。他没有自满,常以“学无止境,艺无尽头”自勉,四处寻师访友。除学习技艺外,他还特别注意艺术理论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艺术修养。长期的勤学苦练、内外兼修,使张德成的表演和唱功渐达炉火纯青之境。他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一场戏,追求形神兼备。他博采众家之长,又有独到之处,自成一派,被誉为川剧表演艺术的“生角泰斗”。

1938年,张德成加入阳翰笙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任重庆分会理事。他参加该协会在重庆举办的第一届戏剧节,在城郊剧场、街头、学校、工厂演出动员抗战的新剧;带头捐款1000元,支援前方将士……

1940年,为扩大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郭沫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多次邀请戏剧界在渝的艺术家座谈,研究改革地方戏曲,以适应抗日宣传的需要。张德成积极响应号召,在报上发表《漫话川剧》一文,大力倡导川剧改良,发挥川剧“补助抗战之能力”,随即着手准备筹办川剧演员协会。

1941年2月4日,张德成与阳友鹤、周裕祥等川剧名家在又新大戏院发起成立了“重庆川剧演员协会”,张德成任会长。郭沫若、田汉、阳翰笙等到会祝贺并发表演讲,提出“紧密团结,拒演坏戏,保持民族艺术的纯洁性,努力做好抗日宣传工作,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艺术”。自此,重庆川剧界出现了一派崭新气象。

协会成立伊始,为民族计,也为川剧计,张德成身体力行,慎重选择剧目,加工、改编、上演了《杀家告庙》《柴市节》《扬州恨》等一批表彰民族气节、歌颂民族英雄、反对屈膝投降和独裁统治的抗日救亡剧目,唤起和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杀家告庙》通过三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成都,刘禅之子刘谌主张出兵抗敌,主动请战,却被刘禅所拒,刘谌一腔热血报国无门,悲愤之下决定杀家殉国的故事,表现刘谌强烈的爱国之情。《柴市节》以文天祥兵败被俘,誓不降元,最后被押赴柴市斩首的情节,彰显文天祥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民族气节。《扬州恨》是根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史可法的事迹,结合抗日现实,由张德成编导并领衔主演的新川剧,歌颂爱国志士的忠勇英烈,引起了各界爱国人士的共鸣。《扬州恨》久演不衰,成为抗战时期宣传抗日救国的新剧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后,张德成历任重庆市实验川剧院院长、西南川剧院副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重庆市川剧院院长等职,继续活跃在川剧舞台上,为川剧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继承发展川剧艺术以及培养川剧人才等,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文光荣老师讲完后,沉重地对我们说,“走马应该给张德成立个碑,让世人永远记住他!”(文/杨华 钟守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云卿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