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评 | 从“一号文件”看“三农”工作更近 更细 更讲情怀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是惯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标题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首次将地方经验放在文件标题里。
内容干货,则以“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 为重点,具体是“两确保”: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是两个底线工作;“三提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两强化”: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整个文件更贴近、更细致、更讲情怀。
更贴近。文件从高处着眼,提出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图”,而如何转化,则给出了浙江“千万工程”这一典型经验样板,让各地有榜样,有一套“方法论”可参照,活学活用,让帮扶更到位,让户籍、土地、医保等制度跟进更具可操作性,当然,这不是照葫芦画瓢,不是造点、立范,而是要挖掘本地潜力、彰显各自优势和特点,切合农村实际,以群众利益为导向,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为切入点各展其能,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真正有力有效地办出一些让群众能受益、有感而可触及的实事。
更细致。文件有不少新提法,譬如,首次将提升单产加以强调,耕地有限,就在亩均上着力,追求“饱和式产出”甚至是“超量产出”;首次讲根据人口来建设,在农村不断城镇化的情形下,在有3亿农村人在城里打工的情形下,要根据人口变动实际情况来搞建设,而不要机械地根据户籍人口来一刀切,造成闲置浪费,主打一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着力强调了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促进共同富裕,这关乎农民钱袋子的事,当然就提劲带感,在外出打工增收有限情形下,如何拓宽增收门路,加大政策扶持、财政补贴,做好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庭院经济,多轮驱动,遍地开花,以农民增收“小步快跑”促进乡村建设“大步跨越”。
更讲情怀。譬如,媒体将今年“一号文件”提及的“降低农村人情负担”列为新闻看点,看似管到了“家务事”,却实实在在在解决农村人的一处“痛点”,补上一块短板,并给出了“普惠性服务”这一良方;又譬如,在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方面,提及本土成长、外地引进、高校培训,还具体提及推广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等,既用法治和环境的力量,也用乡愁与家园情怀的感召,留住人才,实现乡土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动力。
如今,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优势尽显,乡镇和村级消费市场逐渐扩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努力推动实现乡村振兴“迭代升级”。
“一号文件”从高处着眼,从细处着手,从实处着力,使得政策具有人情味,具有更明晰更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真心希望相关各方都要有所作为,将乡村建设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三农”力量。
作者:杨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