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区“四联四化”推动体教融合走深走实
铜梁区突破传统体育教育思维定势,构建起“四联四化”体教融合新模式。

铜梁区“四联四化”推动体教融合走深走实

来源:铜梁区教委2024-02-07

铜梁区突破传统体育教育思维定势,通过一体化设计、一盘棋推进,构建起“四联四化”体教融合新模式,为教育强区、体育强区和全民健身战略注入强大动力。

一、联建一体化工作机制,增强体教融合发展驱动力

聚焦机制体制创新,着力破解“重智育、轻体育”顽瘴痼疾,形成广泛认同体育、支持体育的教育环境。一是统建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印发《铜梁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教融合工作实施方案》,配套出台《铜梁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1个制度性文件,成立区体教融合领导小组,建立“双月一次”体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共管、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整体推进机制。二是构建综合评价机制。强化教育评价“指挥棒”导向作用,按照评价阶段、评价指标、评价主体多元原则,分学段、分层次将体育课程落实、体质健康测试、重要赛事成绩、体育文化氛围等关键指标设置4分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满意度评价方式,建立系统多元、良性互动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体教融合纳入学校书记校长年终述职,并作为体育教师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三是共建一条龙升学机制。印发《关于公布铜梁区青少年体育项目布局及招生办法(试行)的通知》,在全市率先研制出《铜梁区“体教融合”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标准》,建立小、初、高一条龙青少年体育人才选拔体系。制定体育特长学生升学、训练保障、弹性学籍等制度,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和专业化训练轨道,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身份实现“互认互通”,打通竞技人才和特长生“双培养”渠道。2023年首期招录优秀体育后备人才312人,体育特长学生成长空间有效拓展。

二、联创常态化体育赛事,激发体教融合发展能动力

建立覆盖全面的三级赛事体系,形成“月月有赛事、校校可参加、人人能参与”的运动氛围,充分释放体育赛事育人价值。一是做实学校基础赛事。联动校长、班主任、体育教师三个育人主体,坚持面向人人,建立课间10分钟、大课间30分钟、延时服务60分钟学校体育活动制度,采取长短课结合的方式创造条件保障学生在校每天锻炼1小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开展校级运动会作为硬性指标纳入考核,确保每所学校100%落实每学年不少于2次校级运动会的刚性要求,让学校体育“动起来”。二是做活学区联盟赛事。聚力发挥学区内体育龙头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强校带弱校,每年体育教师校际、学区间双向交流20余人,联合开展体育学科校际教研暨基地校教学研讨活动、学区基本功大赛60余次,促进学区体育资源共享、体育教学均衡发展。新建学区级赛事体系,学校覆盖面和参与度100%,改变过去体育比赛无组织、松散的状态,实现区域内学校“常赛”,让学校体育“活起来”。三是做优区级精品赛事。以竞技体育为牵引,强化竞赛的杠杆作用,坚持以赛选材、以赛育才,整合体教双方赛事资源,调整赛事规模、合并重合赛事、规范赛事运营,联合打造青少年田径、足球、篮球3项区级精品赛事,形成学赛同步、赛学互促的发展模式,让竞技体育“强起来”,2023年新培育国家一级运动员23人,为历年来最多。2023年全区中小学生足球联赛总进球1331个,网络点击量达100万余次,极大激发体育人才训练竞赛激情,实现“空间育人”价值。

三、联育专业化后备人才,形成体教融合发展凝聚力

体教齐向发力,共同布局项目、建设场地、配置师资,形成培育高质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支撑保障合力。一是优化项目布局。采取“一龙头、两支柱、三基石”金字塔式结构布局体教融合学校82所、青少年体育项目18个,其中“重庆铜梁龙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训基地”3所、铜梁区体校训练基地(区队校办)布局14所、特色学校40所,按“3+N”“2+N”模式结构性布局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体育格局。二是规范场地建设。加强统筹规划、项目引领,充分利用体育局体彩资金、区教委维修改造资金、薄改资金共计1200余万元,新建、维修改造学校体育运动场9块、运动馆2所,有效补齐场地设施短板。坚持一校一策,充分开发全区学校校内闲置场地资源,有的学校利用楼顶建成了一块三人制笼式足球场,有的学校将闲置校地改造成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空间,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运动环境。三是培育专业师资。建立“1+1+N”师资体系,推动体校、学校体育教师双轨并行,促进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每个体育项目设置总教练1人、执行教练1人,体校训练基地和体育特色学校设教练员岗、专职体育教师N名,形成主次分明、关联立体、各司其职的体育教师队伍结构,现已聘请铜梁龙林林主教练为青少年足球队总教练、5名专业教练进驻校园,设置教练员岗9个。

四、联享公共化体育资源,提升体教融合发展影响力

发挥体教融合辐射作用,深入挖掘体育资源潜力,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一是共享体育运动设施。每年预算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开放补助资金300余万元,实行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群众对外开放,为全民健身提供便利条件,着力破解市民“健身去哪儿”难题。打造“15分钟运动圈”,打通健身运动场景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满足人民群众运动健身需求。二是丰富体育场景体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联合重庆铜梁龙俱乐部塑造正能量的球迷文化。创建“家校共育亲子观赛区”,组建“铜梁龙球迷少年团”,在13个主场比赛中组织15000余名师生及家长观看中乙联赛等足球比赛,共同培育亲子美好时光、传承勇于拼搏精神,引领全社会崇尚体育、健康生活的新风尚。开展“足球职业球员校园行”活动20次,点燃青少年儿童足球梦。三是盘活特色体育资源。全面推进龙舞进校园、进专业、进教材、进课堂,以“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模式,为非遗文化传承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联合区文旅委组建217名专业演职队伍,打造非遗山水实景剧《追梦·铜梁龙》,吸引区内外观众近12万人。在全市率先开设龙舞专业,开展龙舞技能教育,带动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群建设,提升“体育+职业教育”综合服务能力。

分享
新浪微博

铜梁区“四联四化”推动体教融合走深走实

2024-02-07 20:09:34 来源:

铜梁区突破传统体育教育思维定势,通过一体化设计、一盘棋推进,构建起“四联四化”体教融合新模式,为教育强区、体育强区和全民健身战略注入强大动力。

一、联建一体化工作机制,增强体教融合发展驱动力

聚焦机制体制创新,着力破解“重智育、轻体育”顽瘴痼疾,形成广泛认同体育、支持体育的教育环境。一是统建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印发《铜梁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教融合工作实施方案》,配套出台《铜梁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1个制度性文件,成立区体教融合领导小组,建立“双月一次”体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共管、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整体推进机制。二是构建综合评价机制。强化教育评价“指挥棒”导向作用,按照评价阶段、评价指标、评价主体多元原则,分学段、分层次将体育课程落实、体质健康测试、重要赛事成绩、体育文化氛围等关键指标设置4分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满意度评价方式,建立系统多元、良性互动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体教融合纳入学校书记校长年终述职,并作为体育教师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三是共建一条龙升学机制。印发《关于公布铜梁区青少年体育项目布局及招生办法(试行)的通知》,在全市率先研制出《铜梁区“体教融合”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标准》,建立小、初、高一条龙青少年体育人才选拔体系。制定体育特长学生升学、训练保障、弹性学籍等制度,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和专业化训练轨道,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身份实现“互认互通”,打通竞技人才和特长生“双培养”渠道。2023年首期招录优秀体育后备人才312人,体育特长学生成长空间有效拓展。

二、联创常态化体育赛事,激发体教融合发展能动力

建立覆盖全面的三级赛事体系,形成“月月有赛事、校校可参加、人人能参与”的运动氛围,充分释放体育赛事育人价值。一是做实学校基础赛事。联动校长、班主任、体育教师三个育人主体,坚持面向人人,建立课间10分钟、大课间30分钟、延时服务60分钟学校体育活动制度,采取长短课结合的方式创造条件保障学生在校每天锻炼1小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开展校级运动会作为硬性指标纳入考核,确保每所学校100%落实每学年不少于2次校级运动会的刚性要求,让学校体育“动起来”。二是做活学区联盟赛事。聚力发挥学区内体育龙头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强校带弱校,每年体育教师校际、学区间双向交流20余人,联合开展体育学科校际教研暨基地校教学研讨活动、学区基本功大赛60余次,促进学区体育资源共享、体育教学均衡发展。新建学区级赛事体系,学校覆盖面和参与度100%,改变过去体育比赛无组织、松散的状态,实现区域内学校“常赛”,让学校体育“活起来”。三是做优区级精品赛事。以竞技体育为牵引,强化竞赛的杠杆作用,坚持以赛选材、以赛育才,整合体教双方赛事资源,调整赛事规模、合并重合赛事、规范赛事运营,联合打造青少年田径、足球、篮球3项区级精品赛事,形成学赛同步、赛学互促的发展模式,让竞技体育“强起来”,2023年新培育国家一级运动员23人,为历年来最多。2023年全区中小学生足球联赛总进球1331个,网络点击量达100万余次,极大激发体育人才训练竞赛激情,实现“空间育人”价值。

三、联育专业化后备人才,形成体教融合发展凝聚力

体教齐向发力,共同布局项目、建设场地、配置师资,形成培育高质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支撑保障合力。一是优化项目布局。采取“一龙头、两支柱、三基石”金字塔式结构布局体教融合学校82所、青少年体育项目18个,其中“重庆铜梁龙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训基地”3所、铜梁区体校训练基地(区队校办)布局14所、特色学校40所,按“3+N”“2+N”模式结构性布局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体育格局。二是规范场地建设。加强统筹规划、项目引领,充分利用体育局体彩资金、区教委维修改造资金、薄改资金共计1200余万元,新建、维修改造学校体育运动场9块、运动馆2所,有效补齐场地设施短板。坚持一校一策,充分开发全区学校校内闲置场地资源,有的学校利用楼顶建成了一块三人制笼式足球场,有的学校将闲置校地改造成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空间,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运动环境。三是培育专业师资。建立“1+1+N”师资体系,推动体校、学校体育教师双轨并行,促进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每个体育项目设置总教练1人、执行教练1人,体校训练基地和体育特色学校设教练员岗、专职体育教师N名,形成主次分明、关联立体、各司其职的体育教师队伍结构,现已聘请铜梁龙林林主教练为青少年足球队总教练、5名专业教练进驻校园,设置教练员岗9个。

四、联享公共化体育资源,提升体教融合发展影响力

发挥体教融合辐射作用,深入挖掘体育资源潜力,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一是共享体育运动设施。每年预算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开放补助资金300余万元,实行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群众对外开放,为全民健身提供便利条件,着力破解市民“健身去哪儿”难题。打造“15分钟运动圈”,打通健身运动场景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满足人民群众运动健身需求。二是丰富体育场景体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联合重庆铜梁龙俱乐部塑造正能量的球迷文化。创建“家校共育亲子观赛区”,组建“铜梁龙球迷少年团”,在13个主场比赛中组织15000余名师生及家长观看中乙联赛等足球比赛,共同培育亲子美好时光、传承勇于拼搏精神,引领全社会崇尚体育、健康生活的新风尚。开展“足球职业球员校园行”活动20次,点燃青少年儿童足球梦。三是盘活特色体育资源。全面推进龙舞进校园、进专业、进教材、进课堂,以“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模式,为非遗文化传承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联合区文旅委组建217名专业演职队伍,打造非遗山水实景剧《追梦·铜梁龙》,吸引区内外观众近12万人。在全市率先开设龙舞专业,开展龙舞技能教育,带动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群建设,提升“体育+职业教育”综合服务能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肖启术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