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与中国智慧(下)——对话《携手推动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
为深入理解本次演讲的内核与精髓,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对话。

数字教育与中国智慧(下)——对话《携手推动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

来源:华龙网2024-02-08

作者:董小玉、胥心谷

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做了题为《携手推动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教育已成为全球热点话题。他强调数字教育为解答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深化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共同打造数字教育新引擎,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动能。为深入理解本次演讲的内核与精髓,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对话。

有效利用AI,助力数字教育

硕士研究生胥心谷: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数字教育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教育重要的技术支撑,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从最开始的Open AI开发的ChatGPT等基于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到如今中国本土崛起了诸如文心一言、天工、智谱清言、讯飞星火、KimiChat等一系列基于大模型的人工智能。这些AI数据模型庞大,功能多元,有力地推动了数字教育的发展。那么,我们如何利用AI助力数字教育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在数字教育的无边海域中,人工智能犹如璀璨北斗,以其敏捷反馈与无限可能照亮了智能化教学的新航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拥有海量数据模型的人工智能,将助力教育领域实现质的飞跃,将数字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纪元。

第一,依托大数据的力量,打造AI“智慧导师”,依据个体思维脉络和知识谱系编织个性化的学习经纬。中国自古就有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乘着科技羽翼,我们正将这一古老智慧付诸实践。AI可以通过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倾向与兴趣偏好,实时调整学习内容与教学节奏,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路径。技术赋能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因材施教——无论是针对地域特色进行“因地制宜”的教育资源配置,还是依据不同学校特色采取“因校制宜”的教学策略,抑或是直抵学生个体差异而实施的“私人订制”的教学方法,均能在AI技术的助力下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利用AI的多元功能,构建智能化教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更加灵动鲜活的课堂环境。正如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所言:“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AI不仅改变了知识传授与习得的过程,更构建了一种基于数据洞察和个性化互动的新时代教育生态。AI辅助下的课堂教学能够实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号,动态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这让教育不再局限于单向灌输,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探索未知的热情。

第三,借助AI卓越的智能算法,进行多角度的学业诊断与评估。AI智能算法犹如一把洞察力非凡的知识显影探针,能够对学生的认知图式进行全面扫描和立体剖析。它不仅能呈现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更能在细微之处挖掘每个学生独特的潜能优势以及有待提升的薄弱环节,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自我认知的镜像中,看见那被天赋点亮的成长之路。爱因斯坦曾言:“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借由AI赋能的个性化评估体系,我们得以打破固有评价模式的束缚,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够照见自身真实的光芒,从而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扬帆起航,绽放智慧的华彩。

第四,通过AI储存的海量信息,辅助培养学生“会提问”的能力。中国传媒大学詹新惠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善于提问,具备一定的‘问商’将会成为数字素养的标配。”如今,AI拥有无比强大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但要有效发挥出其解决问题的潜能,教育者应当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要具备质疑与反思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善用AI,使之成为思维的伙伴。例如,在向AI提问之前,要先明确自己的问题。尽量用简洁、清晰、无歧义的语言表达问题的核心。在得到不完全符合期望的回复时,要学会用带有引导词的细节追问来引导AI提供更详细和有针对性的回答。这种提问的艺术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有效筛选、提炼与整合能力,还能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创新意识,让他们拥有开启数据殿堂的“智慧之匙”。

总之,大模型人工智能为数字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它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数字教育前进从个性化学习到智慧课堂,从多元诊断到资源优化,皆在引领我们步入一个教育普惠、智慧共生的新时代。

警惕AI滥用,秉持教育初心

硕士研究生胥心谷:

数字化的浪潮为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可能,然而,在这片充满机遇的蓝海中,我们也必须警惕人工智能滥用掀起的浪花。例如,各种智能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让写作变得简单,但也带来了一些伦理问题。学位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中,明确了对学位获得者利用人工智能代写学位论文等行为,将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证书。再如,《Science》期刊虽然放宽了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限制,但仍然需要在cover letter和论文的致谢部分注明情况并杜绝抄袭。人工智能亦如同悬挂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昭示着无尽机遇的同时,也隐含着无法忽视的风险与挑战。在数字教育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怎样警惕人工智能的滥用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数字教育中,AI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AI技术推动数字教育的发展,而不能让它的滥用抹杀了教育初心。

首先,要明确AI的适用范围。早在2011年,乔布斯就曾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纵深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突破这一困境的希望。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AI并非万能钥匙,它无法替代人类教师在情感关怀、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数字教育中,我们应合理规划AI的应用范围,将其作为教师的辅助工具,而非取代教师。

其次,要保障学生的数据隐私安全。随着数字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的大量数据被收集、存储,并被AI用于大数据算法,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这些数据的隐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确保学生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同时,教育机构和企业也需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合理使用和处理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

再者,要避免学生过度依赖AI。AI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退化。在运用AI技术时,教育者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字素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学生们在数字时代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自主筛选、鉴别和整合有价值的内容,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最后,要警惕AI对教育公平的威胁。盲目普及AI教育产品会加剧城乡、贫富之间的教育鸿沟,使那些缺乏接触先进科技资源的孩子面临更大的教育劣势。因此,需要采取措施,确保数字教育的发展能够惠及所有学生,使其平等地享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机会。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教育的AI融入时,要考虑其多样性和包容性,与地方的实际情况相契合,避免加剧教育差距。

总之,在数字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坚守教育的初心,以审慎的态度拥抱AI,既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提升教育质量,又要时刻警醒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让AI真正服务于教育,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分享
新浪微博

数字教育与中国智慧(下)——对话《携手推动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

2024-02-08 15:32:56 来源:

作者:董小玉、胥心谷

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做了题为《携手推动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教育已成为全球热点话题。他强调数字教育为解答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深化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共同打造数字教育新引擎,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动能。为深入理解本次演讲的内核与精髓,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对话。

有效利用AI,助力数字教育

硕士研究生胥心谷: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数字教育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教育重要的技术支撑,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从最开始的Open AI开发的ChatGPT等基于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到如今中国本土崛起了诸如文心一言、天工、智谱清言、讯飞星火、KimiChat等一系列基于大模型的人工智能。这些AI数据模型庞大,功能多元,有力地推动了数字教育的发展。那么,我们如何利用AI助力数字教育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在数字教育的无边海域中,人工智能犹如璀璨北斗,以其敏捷反馈与无限可能照亮了智能化教学的新航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拥有海量数据模型的人工智能,将助力教育领域实现质的飞跃,将数字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纪元。

第一,依托大数据的力量,打造AI“智慧导师”,依据个体思维脉络和知识谱系编织个性化的学习经纬。中国自古就有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乘着科技羽翼,我们正将这一古老智慧付诸实践。AI可以通过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倾向与兴趣偏好,实时调整学习内容与教学节奏,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路径。技术赋能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因材施教——无论是针对地域特色进行“因地制宜”的教育资源配置,还是依据不同学校特色采取“因校制宜”的教学策略,抑或是直抵学生个体差异而实施的“私人订制”的教学方法,均能在AI技术的助力下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利用AI的多元功能,构建智能化教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更加灵动鲜活的课堂环境。正如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所言:“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AI不仅改变了知识传授与习得的过程,更构建了一种基于数据洞察和个性化互动的新时代教育生态。AI辅助下的课堂教学能够实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号,动态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这让教育不再局限于单向灌输,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探索未知的热情。

第三,借助AI卓越的智能算法,进行多角度的学业诊断与评估。AI智能算法犹如一把洞察力非凡的知识显影探针,能够对学生的认知图式进行全面扫描和立体剖析。它不仅能呈现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更能在细微之处挖掘每个学生独特的潜能优势以及有待提升的薄弱环节,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自我认知的镜像中,看见那被天赋点亮的成长之路。爱因斯坦曾言:“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借由AI赋能的个性化评估体系,我们得以打破固有评价模式的束缚,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够照见自身真实的光芒,从而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扬帆起航,绽放智慧的华彩。

第四,通过AI储存的海量信息,辅助培养学生“会提问”的能力。中国传媒大学詹新惠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善于提问,具备一定的‘问商’将会成为数字素养的标配。”如今,AI拥有无比强大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但要有效发挥出其解决问题的潜能,教育者应当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要具备质疑与反思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善用AI,使之成为思维的伙伴。例如,在向AI提问之前,要先明确自己的问题。尽量用简洁、清晰、无歧义的语言表达问题的核心。在得到不完全符合期望的回复时,要学会用带有引导词的细节追问来引导AI提供更详细和有针对性的回答。这种提问的艺术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有效筛选、提炼与整合能力,还能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创新意识,让他们拥有开启数据殿堂的“智慧之匙”。

总之,大模型人工智能为数字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它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数字教育前进从个性化学习到智慧课堂,从多元诊断到资源优化,皆在引领我们步入一个教育普惠、智慧共生的新时代。

警惕AI滥用,秉持教育初心

硕士研究生胥心谷:

数字化的浪潮为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可能,然而,在这片充满机遇的蓝海中,我们也必须警惕人工智能滥用掀起的浪花。例如,各种智能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让写作变得简单,但也带来了一些伦理问题。学位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中,明确了对学位获得者利用人工智能代写学位论文等行为,将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证书。再如,《Science》期刊虽然放宽了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限制,但仍然需要在cover letter和论文的致谢部分注明情况并杜绝抄袭。人工智能亦如同悬挂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昭示着无尽机遇的同时,也隐含着无法忽视的风险与挑战。在数字教育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怎样警惕人工智能的滥用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数字教育中,AI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AI技术推动数字教育的发展,而不能让它的滥用抹杀了教育初心。

首先,要明确AI的适用范围。早在2011年,乔布斯就曾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纵深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突破这一困境的希望。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AI并非万能钥匙,它无法替代人类教师在情感关怀、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数字教育中,我们应合理规划AI的应用范围,将其作为教师的辅助工具,而非取代教师。

其次,要保障学生的数据隐私安全。随着数字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的大量数据被收集、存储,并被AI用于大数据算法,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这些数据的隐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确保学生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同时,教育机构和企业也需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合理使用和处理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

再者,要避免学生过度依赖AI。AI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退化。在运用AI技术时,教育者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字素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学生们在数字时代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自主筛选、鉴别和整合有价值的内容,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最后,要警惕AI对教育公平的威胁。盲目普及AI教育产品会加剧城乡、贫富之间的教育鸿沟,使那些缺乏接触先进科技资源的孩子面临更大的教育劣势。因此,需要采取措施,确保数字教育的发展能够惠及所有学生,使其平等地享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机会。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教育的AI融入时,要考虑其多样性和包容性,与地方的实际情况相契合,避免加剧教育差距。

总之,在数字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坚守教育的初心,以审慎的态度拥抱AI,既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提升教育质量,又要时刻警醒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让AI真正服务于教育,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云卿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