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过年的年轻人,想回大城市了
对于独身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轻人来说,每年春节是一次难得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克服各种困难选择回家过年。但不是每次回家都很愉快,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吐槽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人因为被催婚催生得不厌其烦,索性提前了返程时间。

回村过年的年轻人,想回大城市了

来源:新黄河2024-02-14

对于独身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轻人来说,每年春节是一次难得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克服各种困难选择回家过年。但不是每次回家都很愉快,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吐槽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人因为被催婚催生得不厌其烦,索性提前了返程时间。还有人觉得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归属感下降。

“我感觉好像没有家了。”北漂回村的李伟说,每次回家都有一种陌生感,就好像不是自己家一样,可大城市的出租屋,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和李伟一样,很多年轻人正在重新寻找家的意义。以下是李伟的讲述:

回村过年的年轻人,想回大城市了1
李伟家的年夜饭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好日子最多三天”

今年过年原本公司给排了大年初三值班,这样的话正常是回不了家的。当时还真有点纠结,这几年回去经常被催婚,加上农村生活跟平常很不一样,说实话现在有点不适应农村的节奏。不过我父亲年前刚做完脑梗手术,家里人怕我担心,一直到手术结束第二天才告诉我,所以还是想着回去看看父亲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于是以一顿饭的代价跟同事换了班。

我家在甘肃农村,从北京出发还挺折腾的。大年三十那天一早便赶到了机场,到兰州后需要换乘高铁,以往的话还需要坐将近20公里的大巴车才能到家,好在表弟那天在城里置办年货,便凑时间搭了顺风车。

我们中国人对回家过年还是有执念的,一路上碰到了各行各业回乡的人。行李简单的一看就是学生模样,其他人几乎都带着大包小包,其中尤其各地特产居多,像天津麻花、宁夏枸杞等等。我还是照往年一样,给家里买了两只北京烤鸭,北漂第一年回家买的,家里人挺喜欢吃的,最主要的是烤鸭在我们这里比较难买。还有一部买给我母亲的新手机,算起来她现在的手机用了三年,其实使用时间并不久,只是老年人大多不会清理后台,用起来老觉得手机卡顿,所以这次干脆给买了一部内存更大的。

刚到家,我妈一句“蛋娃回来了?”(当地方言,对小辈的爱称)差点给我整破防,虽然平常打视频电话也经常这么喊,可面对面听着感觉特别亲切,心里边想,“漂泊了一年,终于回家了啊”。

可好日子持续时间不长,照以往经验最多三天,今年也不例外。我平常本来有睡懒觉的习惯,不上班时能睡到饿醒那种。但回家不行,在当地大年初一有去庙里烧香祈福的传统,当天早上9点钟就被喊起来。之后的两天还好,吃午饭前才来喊,家里的活也不让干。不过过了大年初三,好像儿子回家那种新鲜感一下子没了,早上不到8点半父母就开始轮流喊我干活,其实并没有什么活,即便稍微干点小事,也会被各种嫌弃、唠叨,总之好日子到头了。

回村过年的年轻人,想回大城市了2
除夕放的烟花

“感觉跟周围脱节了”

老家大年三十晚上还有坐纸的习惯,大概意思是过年了,请已经逝去的亲人回家一起吃顿团圆饭,由于桌上放着三沓代表逝去亲人的纸,在世的人需要陪着,所以叫“坐纸”。如果一个大家族有多位逝去的亲人,负责坐纸的则是嫡亲,家族里其余每家男亲也要到场祭拜。具体来说分为“请纸”和“送纸”两个步骤,即大概除夕下午三四点钟是请的过程,吃完团圆饭七八点则是送。整个家族都送完以后,通常会随机到某一家开始喝酒聚会。

早几年,聚会的主力是父亲这一辈,现在长辈们大多喝不了酒,主力自然而然就成了表兄弟们。我的表兄弟们除了我,其他人都留在本地,大多数人初高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了,到了适婚年龄再回到老家结婚成家,有一个上了大学的表哥,毕业后考上了这里的乡政府,而在老家人眼里,他算是混得最好的,其余没编制的都算是打工。

席间聊天开始还算正常,互相寒暄几年没见了,现在变化有多大等等。慢慢话题逐渐转向成家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时还夹杂着庄稼收成、某某同学现状等话题,我虽然生在农村,可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在城里上学,加上从爷爷辈开始家里开小卖部,小时候也没正经干过农活,所以这些话题很难插上话。

不只是亲戚的聚会,连初高中同学的聚会也一样,留在本地的同学都已经成家立业,买了房买了车也算滋润。大家的话题最终会转向县城又开了哪些新店,哪里的牛肉面正宗……而我对这座城市的印象,还停留在上学那时候,骑自行车只需半个小时就能逛完所有街道的时候。有同学好奇问道,“你怎么话变少了,成熟了。”我只能笑笑作罢,是真的插不上话。

更多时间还是待在家里,跟爸妈聊天,不超过五句,又会折回到催婚的问题。我今年30岁,其实在大城市晚婚挺普遍的,包括一起合租的一个哥哥,36岁结的婚。说起来父母也没有催太急,倒是一些亲戚,常常拿我跟表兄弟们作比较,更严重点的,说不结婚就是不孝顺。

回村过年的年轻人,想回大城市了3
李伟家的小卖部

家的意义:家有爹娘就是福

催婚只是一个观念上差别的缩影,在老家待得越久,越发现跟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农村主要是熟人社会,买东西、办事首先想到的是人情。比如前面提到那个在乡政府的表哥,除夕那天奶奶感冒了想吃点药,药盒已经丢了只剩下名字,网上可以查到用药标准,但表哥还是习惯给认识的大夫打电话问一遍。

家人开玩笑说我回村后像个“傻子”,家里小卖部来了顾客只会嘻嘻笑,也不喊人。事实上不是我不愿意喊,是真的不知道对方是谁,而且我自己辈分比较大,之前还因为喊错辈分闹过笑话。家里小卖部同样帮不上什么忙,有时候东西找不到地方,有时候不知道价格,问来问去还不如直接让爸妈去应付。

过年在家的生活单调且枯燥,我曾尝试过融入父母的生活,结果发现想融入很难。虽然通过日常联系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不过等到真正参与了,还是有一种无力感,就像两条平行轨道一样。或许是因为城市和农村完全是两个规则,而现实又很难改变。另一方面,我感觉可能跟家庭有关,虽然我已经30岁了,但还没当上家里“掌柜的”,家中一切大小事都由父亲操持,他怕家里的事耽误工作,这大概也是个人觉得没有归属感的原因吧。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家的意义”这个话题考虑逐渐多起来。要说老家吧,因为不经常待,一年回去一两次感觉也不像家。要说北京的出租屋吧,更没有归属感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睡觉的地方。

我从事的是手机测试的工作,如果选择回到老家,根本找不到工作。今年和父母再次聊起这个话题,父母宽慰我说,实在不行咱在燕郊买套房吧,给你安个家。我听完沉默了许久。即便自己现在有一些存款,要想买房难免需要家里帮扶,我不好意思动用他们的养老钱。年初一个同事家人住院,ICU每天费用一万多元,我不希望一套房束缚住一家人,也不希望家里需要用钱的时候自己拿不出钱,估计这也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想法吧。

跟你聊完稍微想通一些了,对于我现在来说,家的意义就是父母平安健康,家有爹娘便是福。不过我还是打算比原计划提前两天返程,农村的生活节奏慢,待久了觉得太安逸,提前回去调整调整状态准备上班,争取今年多赚钱。

(应受访者要求,李伟系化名)

新黄河记者:张博

原标题:回村过年的年轻人,重新寻找家的意义 | 共度幸福年·自述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回村过年的年轻人,想回大城市了

2024-02-14 06:55:56 来源:

对于独身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轻人来说,每年春节是一次难得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克服各种困难选择回家过年。但不是每次回家都很愉快,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吐槽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人因为被催婚催生得不厌其烦,索性提前了返程时间。还有人觉得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归属感下降。

“我感觉好像没有家了。”北漂回村的李伟说,每次回家都有一种陌生感,就好像不是自己家一样,可大城市的出租屋,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和李伟一样,很多年轻人正在重新寻找家的意义。以下是李伟的讲述:

回村过年的年轻人,想回大城市了1
李伟家的年夜饭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好日子最多三天”

今年过年原本公司给排了大年初三值班,这样的话正常是回不了家的。当时还真有点纠结,这几年回去经常被催婚,加上农村生活跟平常很不一样,说实话现在有点不适应农村的节奏。不过我父亲年前刚做完脑梗手术,家里人怕我担心,一直到手术结束第二天才告诉我,所以还是想着回去看看父亲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于是以一顿饭的代价跟同事换了班。

我家在甘肃农村,从北京出发还挺折腾的。大年三十那天一早便赶到了机场,到兰州后需要换乘高铁,以往的话还需要坐将近20公里的大巴车才能到家,好在表弟那天在城里置办年货,便凑时间搭了顺风车。

我们中国人对回家过年还是有执念的,一路上碰到了各行各业回乡的人。行李简单的一看就是学生模样,其他人几乎都带着大包小包,其中尤其各地特产居多,像天津麻花、宁夏枸杞等等。我还是照往年一样,给家里买了两只北京烤鸭,北漂第一年回家买的,家里人挺喜欢吃的,最主要的是烤鸭在我们这里比较难买。还有一部买给我母亲的新手机,算起来她现在的手机用了三年,其实使用时间并不久,只是老年人大多不会清理后台,用起来老觉得手机卡顿,所以这次干脆给买了一部内存更大的。

刚到家,我妈一句“蛋娃回来了?”(当地方言,对小辈的爱称)差点给我整破防,虽然平常打视频电话也经常这么喊,可面对面听着感觉特别亲切,心里边想,“漂泊了一年,终于回家了啊”。

可好日子持续时间不长,照以往经验最多三天,今年也不例外。我平常本来有睡懒觉的习惯,不上班时能睡到饿醒那种。但回家不行,在当地大年初一有去庙里烧香祈福的传统,当天早上9点钟就被喊起来。之后的两天还好,吃午饭前才来喊,家里的活也不让干。不过过了大年初三,好像儿子回家那种新鲜感一下子没了,早上不到8点半父母就开始轮流喊我干活,其实并没有什么活,即便稍微干点小事,也会被各种嫌弃、唠叨,总之好日子到头了。

回村过年的年轻人,想回大城市了2
除夕放的烟花

“感觉跟周围脱节了”

老家大年三十晚上还有坐纸的习惯,大概意思是过年了,请已经逝去的亲人回家一起吃顿团圆饭,由于桌上放着三沓代表逝去亲人的纸,在世的人需要陪着,所以叫“坐纸”。如果一个大家族有多位逝去的亲人,负责坐纸的则是嫡亲,家族里其余每家男亲也要到场祭拜。具体来说分为“请纸”和“送纸”两个步骤,即大概除夕下午三四点钟是请的过程,吃完团圆饭七八点则是送。整个家族都送完以后,通常会随机到某一家开始喝酒聚会。

早几年,聚会的主力是父亲这一辈,现在长辈们大多喝不了酒,主力自然而然就成了表兄弟们。我的表兄弟们除了我,其他人都留在本地,大多数人初高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了,到了适婚年龄再回到老家结婚成家,有一个上了大学的表哥,毕业后考上了这里的乡政府,而在老家人眼里,他算是混得最好的,其余没编制的都算是打工。

席间聊天开始还算正常,互相寒暄几年没见了,现在变化有多大等等。慢慢话题逐渐转向成家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时还夹杂着庄稼收成、某某同学现状等话题,我虽然生在农村,可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在城里上学,加上从爷爷辈开始家里开小卖部,小时候也没正经干过农活,所以这些话题很难插上话。

不只是亲戚的聚会,连初高中同学的聚会也一样,留在本地的同学都已经成家立业,买了房买了车也算滋润。大家的话题最终会转向县城又开了哪些新店,哪里的牛肉面正宗……而我对这座城市的印象,还停留在上学那时候,骑自行车只需半个小时就能逛完所有街道的时候。有同学好奇问道,“你怎么话变少了,成熟了。”我只能笑笑作罢,是真的插不上话。

更多时间还是待在家里,跟爸妈聊天,不超过五句,又会折回到催婚的问题。我今年30岁,其实在大城市晚婚挺普遍的,包括一起合租的一个哥哥,36岁结的婚。说起来父母也没有催太急,倒是一些亲戚,常常拿我跟表兄弟们作比较,更严重点的,说不结婚就是不孝顺。

回村过年的年轻人,想回大城市了3
李伟家的小卖部

家的意义:家有爹娘就是福

催婚只是一个观念上差别的缩影,在老家待得越久,越发现跟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农村主要是熟人社会,买东西、办事首先想到的是人情。比如前面提到那个在乡政府的表哥,除夕那天奶奶感冒了想吃点药,药盒已经丢了只剩下名字,网上可以查到用药标准,但表哥还是习惯给认识的大夫打电话问一遍。

家人开玩笑说我回村后像个“傻子”,家里小卖部来了顾客只会嘻嘻笑,也不喊人。事实上不是我不愿意喊,是真的不知道对方是谁,而且我自己辈分比较大,之前还因为喊错辈分闹过笑话。家里小卖部同样帮不上什么忙,有时候东西找不到地方,有时候不知道价格,问来问去还不如直接让爸妈去应付。

过年在家的生活单调且枯燥,我曾尝试过融入父母的生活,结果发现想融入很难。虽然通过日常联系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不过等到真正参与了,还是有一种无力感,就像两条平行轨道一样。或许是因为城市和农村完全是两个规则,而现实又很难改变。另一方面,我感觉可能跟家庭有关,虽然我已经30岁了,但还没当上家里“掌柜的”,家中一切大小事都由父亲操持,他怕家里的事耽误工作,这大概也是个人觉得没有归属感的原因吧。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家的意义”这个话题考虑逐渐多起来。要说老家吧,因为不经常待,一年回去一两次感觉也不像家。要说北京的出租屋吧,更没有归属感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睡觉的地方。

我从事的是手机测试的工作,如果选择回到老家,根本找不到工作。今年和父母再次聊起这个话题,父母宽慰我说,实在不行咱在燕郊买套房吧,给你安个家。我听完沉默了许久。即便自己现在有一些存款,要想买房难免需要家里帮扶,我不好意思动用他们的养老钱。年初一个同事家人住院,ICU每天费用一万多元,我不希望一套房束缚住一家人,也不希望家里需要用钱的时候自己拿不出钱,估计这也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想法吧。

跟你聊完稍微想通一些了,对于我现在来说,家的意义就是父母平安健康,家有爹娘便是福。不过我还是打算比原计划提前两天返程,农村的生活节奏慢,待久了觉得太安逸,提前回去调整调整状态准备上班,争取今年多赚钱。

(应受访者要求,李伟系化名)

新黄河记者:张博

原标题:回村过年的年轻人,重新寻找家的意义 | 共度幸福年·自述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周宇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