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穿越”百年历史文化!感受清代四合院的昔日风采
近日,记者走进铜梁区小林镇华寿村,打探具有百年历史的老院落刘氏大院。
从小林场镇入口往左,沿着一条村公路行进,几经问询,才找到大院的位置。
站在田坎远望,一处川东民居风格的老院落映入眼帘。大院坐东朝西,占地5000余平方米,左右和后面背靠山林,前为视野开阔的大片农田,农田外是平滩河。一条水泥公路从大院大门前穿过。
老院由正房、左右厢房、前房和门楼组成。大门门楼的石质门框制作精良,样式独特。大门上方各开有圆形采光天窗,屋顶为小青瓦悬山屋顶组合,墙体为木板壁墙和竹夹壁墙,木格窗与门头处都有精致雕花。正向阶檐有木雕辕门,上有花草、树木、人物画,堂屋辕门上有龙凤、鸳鸯,甚是精致漂亮。院内廊檐石柱上雕刻有刘氏后人刘真德、刘真云、刘泽中手书的12副对联,但部分字迹模糊难辨。
在大门上方,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匾牌和原铜梁区文化委颁发的《铜梁区文物建筑安全责任公示牌》十分显眼。
在市政府匾牌中,有“房屋两侧置封火墙,柁墩、漏窗等构件雕刻精美,建筑形制保存完整,是重庆地区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筑的代表”的述评。
走进院内,可见长方形的宽敞铺石院坝,60多间川东穿斗民居结构的房屋围成一个四合院,两侧的厢房里有采光透气排雨水的天井,每栋房屋的木质门窗建筑雕刻精美,图案细腻生动。
宽阔的廊檐前,立有10多根承重的石柱,上面雕刻着寓意深长的描述山水风光、劝学耕读、积善成德等内容的对联。
值得一提的是,大门上方是一个四方相通相连的走马转角楼戏台,戏台上有两对木狮子雕花护栏,墙上有吹拉弹唱、打击乐器表演人物画,配套化妆室;厢房为客厅,房间环绕相互连通,便于走出房门看戏、这在农村院楼中较少见。
据刘氏家族后人刘帮昭介绍,大院建于清代末年,历时3年建造完成,建造用料考究,木作、瓦作、石刻、彩绘等装饰丰富,工艺精细。
“我家祖上刘氏一族从贵州遵义桐梓县迁徙入川,在现小林镇华寿村14组修建草屋定居,开设铁匠铺,以打铁为生。我的祖父名叫刘海涛,刘家四兄弟有的务农,有的经商,有的开酒坊染坊,加之勤俭持家善经营,成为了大户人家。后来,刘家把积累的钱财用于建造大院,至今已有4代。”刘帮昭说。
在上世纪中后期,老院居住有六七家刘氏后人,他们对人和气,友爱乡邻,勤劳肯干。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大院里先后有10多位年轻人考上大中专。
岁月流淌,时过境迁。随着刘氏后人走出山村,在城市工作、安家,老院子已无人居住,渐至萧条。加之年久失修,十分破败。
据了解,从2016年开始,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市文化旅游委在全市启动了“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经过普查、评定、公示和市政府批准,刘氏大院被列为了重庆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并挂牌保护。
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刘氏大院历经百年风雨剥蚀,没有了往昔的繁华和精致,但它的构建、风格、造型,仍吸引着不少人前去采风打卡。
百年老院承载着一段远久的岁月,沉淀着历史的沧桑,寄托着浓浓的乡愁。
近年来,小林镇严格按照市区的部署,实施了挂牌保护,防止人为损坏,并将刘氏大院绘制成墙画纳入铜丝画特色街区,刘氏优良的家风也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记者 李拉拉 通讯员 赵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