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制造业向“绿”而行
绿色制造是实现生态工业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推动制造业向“绿”而行

绿色制造是实现生态工业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做大做强绿色制造业,对于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新兴产业的提质增效、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制造作为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必须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目的是革新传统设计、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多方面、全流程实现“绿色化”,从而构建起以绿色为特征的制造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传统制造业加快调整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总产值达20万亿元。同时,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钢铁、电解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大幅降低,单位产品能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绿色供给明显增强,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全球占比很高。此外,融合程度明显加深,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快速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工厂入选世界数字化典型的“灯塔工厂”,成为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当前,我国绿色制造业仍然面临能源结构偏煤、关键技术不强、资源循环利用机制不畅、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压力较大等困难和问题。做强绿色制造业,就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产业、产品、技术等层面入手,让制造业向“绿”而行。

在总体思路上锚定“双碳”目标。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产品、服务供给能力。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确保“双碳”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在产业发展上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继续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深化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机械等行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升级,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绿色环保、高端装备、能源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优化重点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全力推进产业绿色创新,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产业链,努力构建新型绿色产业体系。

在供需对接上引导绿色产品供给。增加绿色低碳产品、绿色环保装备供给,构建工业领域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鼓励企业运用绿色设计方法与工具,开发推广一批高性能、高质量、轻量化、低碳环保产品。增加绿色消费场景,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光热产品、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建材等消费,引导绿色消费,创造新需求,培育新模式,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在技术支撑上加快绿色低碳研发应用。抓紧部署前沿技术研究,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要集中科研优势资源,开展减碳零碳负碳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复杂难用固废无害化利用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累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在加快数字化与绿色融合的基础上,遴选一批水平先进、实用经济性好、推广潜力大、市场亟需的工艺装备技术,鼓励企业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在国际合作上构建绿色发展新平台。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合作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中外合作绿色工业园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在国内转化落地。同时,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扩大绿色贸易,与相关国家共建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加快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国际化步伐。围绕生态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低碳产业的配置和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与推广等领域,重点打造一批中外合作新平台和绿色低碳生态的国际化园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再杰)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推动制造业向“绿”而行

2024-02-22 07:20:36 来源:

绿色制造是实现生态工业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做大做强绿色制造业,对于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新兴产业的提质增效、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制造作为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必须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目的是革新传统设计、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多方面、全流程实现“绿色化”,从而构建起以绿色为特征的制造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传统制造业加快调整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总产值达20万亿元。同时,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钢铁、电解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大幅降低,单位产品能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绿色供给明显增强,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全球占比很高。此外,融合程度明显加深,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快速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工厂入选世界数字化典型的“灯塔工厂”,成为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当前,我国绿色制造业仍然面临能源结构偏煤、关键技术不强、资源循环利用机制不畅、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压力较大等困难和问题。做强绿色制造业,就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产业、产品、技术等层面入手,让制造业向“绿”而行。

在总体思路上锚定“双碳”目标。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产品、服务供给能力。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确保“双碳”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在产业发展上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继续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深化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机械等行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升级,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绿色环保、高端装备、能源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优化重点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全力推进产业绿色创新,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产业链,努力构建新型绿色产业体系。

在供需对接上引导绿色产品供给。增加绿色低碳产品、绿色环保装备供给,构建工业领域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鼓励企业运用绿色设计方法与工具,开发推广一批高性能、高质量、轻量化、低碳环保产品。增加绿色消费场景,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光热产品、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建材等消费,引导绿色消费,创造新需求,培育新模式,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在技术支撑上加快绿色低碳研发应用。抓紧部署前沿技术研究,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要集中科研优势资源,开展减碳零碳负碳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复杂难用固废无害化利用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累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在加快数字化与绿色融合的基础上,遴选一批水平先进、实用经济性好、推广潜力大、市场亟需的工艺装备技术,鼓励企业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在国际合作上构建绿色发展新平台。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合作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中外合作绿色工业园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在国内转化落地。同时,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扩大绿色贸易,与相关国家共建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加快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国际化步伐。围绕生态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低碳产业的配置和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与推广等领域,重点打造一批中外合作新平台和绿色低碳生态的国际化园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再杰)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文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