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静音
全国美展需要什么样的作品?听听专家大咖怎么说

新重庆-重庆日报

2024-02-23 07:05:49

听新闻

作为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强、每五年一届的美术盛会——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将于今年举行,其中艺术设计展区在渝举行,目前征稿等工作正有条不紊进行。那么,全国美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作品?近日,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专家组赴渝举行了观摩指导工作,为重庆艺术家“问诊把脉”。

专家组在渝合影。受访者供图
专家组在渝合影。受访者供图

该专家组由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任组长,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市美协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任副组长,成员包括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捷,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北京画院原执行院长袁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殷双喜,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副主任、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陆庆龙,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修复保存艺委会副主任、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冯斌等人。

专家组在重庆观摩指导创作。受访者供图
专家组在重庆观摩指导创作。受访者供图

“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不同时期的艺术风向标,其鲜明的特征就是体现国家新的建设,体现人民新的形象,体现艺术新的探索和时代精神。”马锋辉表示,从美术作品创作到美术作品展览,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感受美的过程,因此艺术家们在美术创作中,要体现时代性、把握人民性、突出艺术性、注重创新性。一是聚焦现实生活,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二是聚焦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三是聚焦传承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四是聚焦艺术质量,坚持把质量作为文艺创作的生命线。

观摩指导座谈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观摩指导座谈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庞茂琨称,创作者要提升艺理双修,以思维、思考、思辨作为基础,让造型语言从思想的土壤中生发出来;要坚持深入生活,油画要为时代留影,油画家要具备时代品质;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不断提高审美品格,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传统视觉中寻找营养,并融汇到创作中去。此外,创作者还应当跳出小我,融入生活,融进时代,书写时代的精神图谱,敢于做新时代文化的敏锐反映者。

专家组在重庆观摩指导创作。受访者供图
专家组在重庆观摩指导创作。受访者供图

殷双喜认为,全国美展的标准要求是艺术跟思想主题的完美结合。我们的创作不仅要反映个人对时代生活的感悟感受,也要去思考如何更好地用作品去对我们家乡故土、对我们国家社会有所反映,让我们的创作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文艺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代大权说,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扎根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深刻地反映生活的真实,但不是简单地再现生活场景,要在场景上提升出价值和意义。

张捷表示,山水画创作要充分切入时代的脉搏,体现丰厚的文化滋养和丰富的创作素材。创作者从山野、田园、都市、园林四大板块入手,以意取象,突显山水精神,是三重境界(笔墨境界、人文境界、生命境界)的步步提升,要全身心将情感投入到绘画当中。

袁武认为,绘画从技术上来说没有对错,但是表现情感有真假,最关键的是创作者的真诚度和热情度。创作者要永远饱含热情,带着感情画好自己的生活,不猎奇,不跟风,不瞎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创造出或许不是最高级的艺术,但却是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我离开东北已经30多年了,至今为止我画的主要作品还是在东北,是因为那份情感寄托和难以忘怀的成长记忆。”他说。

陆庆龙认为,作品的完成度和深入表现程度决定了一件作品的艺术质量。一个画面主题要很明确,要有清晰的表达,要有能够打动人心的焦点,进而构成画面的主次关系。艺术家要懂得取舍,要突出主题,集中精力把自己擅长画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发挥到最佳状态。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韩毅

责任编辑:徐云卿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评论(0)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